望江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要只看窦娥的冤,关汉卿明明在说我才是真 [复制链接]

1#

阿财姐姐

湖南卫视的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第四集《市井》,让许多观众了解或重新认识了关汉卿,这位别具一格的元杂剧大家。

提到关汉卿,自然免不了提到他的代表作《窦娥冤》。而提到窦娥冤,我们会下意识地总结到:一个弱女复仇的悲剧,窦娥的反抗精神惊天动地。

但在窦娥的悲剧之外呢,你有没有看出更多的东西来?

一、窦娥:在复仇之外,我还是个完整独立的人,有血有肉活生生

窦娥的故事,全名叫《感天动地窦娥冤》,讲的是贫苦女孩窦娥的悲苦遭遇。

窦娥从小没娘,7岁被爹卖掉,20岁就成了寡妇,和蔡婆相依为命。恶棍张驴儿父子要霸占蔡家财产和婆媳二人,蔡婆无奈屈服,窦娥却坚决不从。

张驴儿阴差阳错毒死生父,反嫁祸给窦娥,公堂上,窦娥被打得血肉横飞仍不屈服,却为了保护婆婆不受拷打,违心承认了毒死张父,被判了斩刑。

刑场上,窦娥怒气不休,骂恶霸骂昏官,痛斥天地不辩贤愚、不分好歹,并立下三桩誓愿,要六月飞雪、血溅白练、大旱三年。

她死后,三桩誓愿全部灵验。但她的魂魄仍不罢休,直到等来已做了高官的父亲,梦中诉冤,由父亲出面惩治了贪官恶霸。

弱女复仇的故事,并不是关汉卿独创。《后汉书》里有赵娥,手刃杀父仇人;唐传奇里有谢小娥,为父亲丈夫报仇,勇闯贼窝。

但赵娥和谢小娥,除了为复仇所做的一切,你在她们身上几乎看不出其他信息的存在。

比起她们单薄的形象,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性格复杂,人格独立。她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意志,复仇不是她必须要背负的使命,而是随着恶势力对她生活的逐步破坏,主动自然的选择。

一开始的窦娥,柔顺善良,父亲为功名将她抛弃,丈夫早早死去,她青春守寡心情苦闷,却没有对他们生出怨恨。

幼年被卖进蔡家的命运,不是她能选择的,但当她长大成人后,她就不再容许别人做她的主了。

寡妇可以改嫁,但她感念蔡婆母子对她不错,选择了为夫守孝、孝敬婆婆,和婆婆一起撑起家业。

张驴儿父子强行霸占了蔡家,蔡婆很快屈服,并劝窦娥从了张驴儿:“你也招了女婿吧”。在蔡婆看来,弱小的寡妇怎能抵得过凶暴的恶徒?她不敢反抗,而是希望恶人看在自己顺从的份上,给一条活路。

窦娥却不这样想,她反而言语讽刺自己的婆婆。在她的观念里,正邪不两立,她自己的清白要自己来守护,自己的命运只能由自己决定。因为斗不过恶人而选择摇尾乞怜,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张驴儿的威胁和诬陷,昏官的拷问毒打,都没有使她低头。

那她又怎么会突然改变主意,承认了自己没有犯过的罪呢?不是她抵抗不住了,是因为贪官准备拷打蔡婆,她不忍婆婆受刑:

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

她的善良或者说是自我牺牲精神,体现出来了。只有当一个人在精神上认同自己是一个强者的时候,Ta才会有守护他人的自觉。

窦娥“认罪”,是给可怜的婆婆一个活下去的机会,而她本人,对于是非颠倒、狂暴横行的那个环境,是极为厌恶和痛恨的,痛恨到了连至高无上的“天地”都不放过,把它们当作恶霸和贪官的同路人,厉声责骂。

至于魂魄等待三年,在父亲梦中告状,和那三桩誓愿得以实现一样,都是浪漫主义的手法,主要目的不在于惩恶扬善,而是证明了她维护自己清白和意志的愿望,是何等强烈,直接跨越了生死。

不盲从不屈服、尊重并坚持自己的信念,又能保护弱者、千方百计斗倒恶势力。用今天的话来讲,窦娥才是真正的“大女主”。

二、关汉卿:古来女子知音少,我是真正理解和欣赏女性的妇女之友

关汉卿一生写作杂剧67种,其中以妇女为主角的就占了13个,可见他对女性的看重。

这13个女性形象中,有寡妇,有婢女,有妓女,有官家小姐和少妇,也有老太太。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我意识强烈。

这个自我意识强烈,说的不是她们自私,而是她们不像传统定义下的女性那么被动、柔弱,任凭他人摆布自己的命运。

她们遇到事,从不等、靠、要,也不信因果,而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

《望江亭》中,寡妇谭记儿改嫁青年官员白士中,杨衙内垂涎她的美貌,竟然从皇帝处求来“势剑金牌”,要杀了白士中,霸占于她。而白士中面对权势远高于自己、汹汹而来的杨衙内,却是一筹莫展。

不过谭记儿也不怨恨指责丈夫,更不肯坐以待毙。她扮成渔妇,以送鱼为借口接近杨衙内,同他饮酒、作对,杨衙内被她迷得昏头昏脑,酒醉后把势剑、金牌和文书都给了她。

谭记儿嘲笑一番杨衙内的丑态之后,成功脱身,又继续假扮渔妇,状告杨衙内调戏民女。最后,她不但保住了丈夫的官位和性命,还狠狠打击了杨衙内。

有意思的是,白士中对妻子,几乎是无条件地崇拜:

“据着夫人的机谋见识,休着一个杨衙内,便是十个杨衙内,也出不得我夫人之手。”

虽然白士中被塑造得形象偏于软弱,但他对妻子的信任尊重,却是十分可贵的。这里也十分明确地点明了,创作者关汉卿对于女性的态度,是平等而欣赏的。

除了窦娥和谭记儿,关汉卿的笔下还有:搭救落难姐妹的妓女赵盼儿,大闹贵族婚礼为自己争取权益的婢女燕燕,不惧父权欺压对自己婚姻负责的官家女王瑞兰......

还有个令人捧腹的“官迷”冯氏老太太,耍尽百宝,将自己三个儿子都往赶考路上推,且非状元不要,见到不是自家的状元,也硬是要拉来做女婿......

她们地位、遭遇不同,性格各异,但每个人的身上,都充满着活泼世俗的人情味,和强大的生命力。换言之,她们是一个个饱满真实的“人”。

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古代的典籍,对女性的定位要么是节妇烈女,要么是红颜祸水,角色几乎都是附属。而演义就更有意思,你看纯男性视角的《水浒传》,里面的女性几乎都是变态。

哪怕到了今天,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也没几个正常的。比如堪称引领时代的科幻巨著《三体》,里面的女性角色,程心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圣母,庄颜完全就是个为了满足男性意淫而创造出来的傀儡。

德国汉学家顾彬有一个评价:“我老感觉中国男作家根本不了解女人。”

这话有道理,但放在关汉卿身上,显然不合适。关汉卿和后来的曹雪芹一样,在理解和尊重女性这一点上,都是难得的志同道合。

三、结语:当不得志的天才读懂了底层女性的喜怒哀乐

关汉卿晚年,用散曲的形式总结自己的一生,其中写道:

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端的是十八般武艺齐全,文武皆优。

与关汉卿同时代的元人熊梦祥,称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这评价,也处处透露出对他的推崇和赞赏。

但抛开这些溢美之词,历史上的关汉卿也只是生不逢时的落魄之人。

关汉卿究竟家乡何处,生卒何年,至今没有统一的结论。只知道他一生大部分活动在如今山西、河南、河北一带,晚年曾游历江南。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历了金、元两朝,而且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元朝。

元朝存在了98年,倒有近一半的时间停止科举。而且元朝统治者热衷于给百姓划分等级:按民族划分,汉人是最末两等(第四等的南人即南方汉人);按职位划分,九儒十丐,文人的地位也就比乞丐好上那么一丁点,连娼妓都不如。

这种情况下,关汉卿作为一个北方汉族文人,而且是满腹才华的文人,他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

于是,家中尚有余财,暂且不用为生活奔波的关汉卿,就把满腔的才华和热情,都投向了文艺创作中,并逐渐成长为元曲四大家之首,把杂剧这一个艺术形式,正式带到了历史的舞台上。

明代的贾仲明称他“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落魄的才子没有上进的通道,流连于勾栏瓦舍,又热衷于杂剧创作,和许多当时的知名女艺人如朱帘秀、天然秀、顺时秀等人,都有密切的来往与合作。

常年混迹于底层的经历,让关汉卿对于底层女性更加熟悉;自身的坎坷,又使他在心理上更认同这些比他还要不幸的女子。

他看得见这些女子的喜怒哀乐,她们在男权社会的遭遇,其实和他作为底层文人,在混乱黑暗的当时社会的遭遇,本质上是一样的。

只不过,有些人对此视而不见,有些人热衷于欺压比他更弱的弱者。而关汉卿,选择了用平等的视角,悲悯的心态,把她们写进他的作品里,记录她们鲜活饱满的形象,也寄托着他无法实现的理想,抒发他难以言表的郁愤。

歌德说: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飞升。

细品关汉卿笔下的女性角色,是不是也有那味儿呢?

这是落魄天才与底层女性的伟大相遇。

资料来源:

湖南卫视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第四集《市井》

《关汉卿研究》徐子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