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63年,河北农民洪水中拼死捞回一袋子 [复制链接]

1#

年8月,华北大地上连日暴雨,导致海河流域洪水泛滥,整个冀中平原一片汪洋,政府派出救援队到各镇各村展开紧急救援。

在河北省赞皇县孤山村一带,一支救生艇刚刚从泛滥的洪水中救出了一户人家并将他们带到安全地带。

这时这家的男主人突然着急地翻起了自己的行李,媳妇和救援人员疑惑地问他在找什么,他也不回答,只是自顾自地翻找。

一番折腾之后,他失望地放下行李,很显然,他并没有找到自己要找的东西,其他人继续问他找什么,他依旧沉默不语。

这时令人没想到的是,他突然跳下水去,不顾救援人员的阻拦,冒着汹涌的洪水游向家的方向。

救援人员赶紧划着救生艇追了上去,最终追到男人家的房屋附近并赶紧将他拉上救生艇带回到安全地带。

这时只见男人手里拿着一个白色的袋子,男人缓缓将袋子打开,里面竟然是数枚闪闪发亮的军功章,媳妇疑惑地问道:“这是你的吗?”

男人一边用衣服擦拭着军功章上的水渍,一边点点头,妻子追问道:“那我咋不知道你有这些东西?”

男人手里拿着军功章继续仔细擦拭着,沉默不语。

救援人员心中升起一股敬意,眼前的中年男人,竟然是立过赫赫军功的英雄。

这位英雄究竟是谁?他都立下过什么样的军功?为什么妻子并不知道他曾立下军功?

少年从军参与抗日

这位英雄名叫李德银,年出生于河北省赞皇县孤山村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攻入华北地区,赞皇随之沦陷。

李德银的父亲不甘心做亡国奴,辗转找到当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积极参与抗日活动,不久后便与赞皇县委领导张蕴珊和穆醒化成为了同志和朋友。

当地抗日组织的领导们经常在李德银家开会,商讨抗日斗争的有关事宜,而小小年纪的李德银就担负起了在房屋外面放哨的工作。

李德银时常从父亲口中听说日军烧杀抢掠的恶行,于是萌生了参加八路军的想法,想为赶走日本侵略者多出一份力。

领导见李德银在屋外担任放哨工作时,表现得聪明机智、冷静敏捷,小小年纪就具备了参与抗日斗争的能力,于是便欣然收下了他。

不过由于李德银年龄尚小,无法直接参加战斗。就先被分到了赞皇县一带的八路军一分区司令部做一名通信员,负责为高邑县和赞皇县的党委传送情报。

日伪军为了对付当地的抗日势力,在各处都设了路卡盘查过往行人。

李德银为了能够顺利地递送情报,经常将情报放在衣服里面,小小年纪的他在过日伪军路卡时,只要遭到了对方的为难,就装出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大哭起来,敌人看他害怕的样子,觉得他不像八路,就总是不耐烦地让他赶紧过去。

但也并不是每一次任务都能够如此顺利。

有一次,李德银带着一份重要情报路过高邑县北部的一个路卡时,两个日本兵拦住了他的去路。

李德银像以前一样假装大哭了起来,可是日本兵依然不依不饶,非要把他抓走。

如果是平时的话,被鬼子抓走修几天炮楼也就罢了,可是现在自己身上带着党组织的紧急情报,绝不能让自己落入敌人之手。

李德银急中生智,一边哭一边躺在地上开始撒泼打滚,旁边的老百姓纷纷看不过去,慢慢围了上来,对日本兵说道:“他这么小的年纪,胆子又这么小,怎么可能是抗日分子呢?”

两个日本兵看“民意汹汹”,便没有再继续和李德银纠缠,不耐烦地让李德银赶紧离开。

李德银顺利地将重要情报送到了高邑县党组织手里,抗日游击队靠这份重要情报,趁鬼子的一个重要据点兵力空虚之际,将其一举端掉,给当地的日军势力造成了狠狠一击。

淮海战役活捉黄维

小小年纪的李德银就这样一边在抗日活动中负责传递情报,一边在战火中磨砺成长,一直到年日本投降时,时年19岁的李德银已经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

解放战争爆发后,李德银随所在的部队华野九纵参加各种战斗,在战场上表现得有勇有谋,多次立功,很快就从普通士兵逐渐升为了一名排长。

在年的淮海战役中,李德银率领士兵先后参加了惨烈的攻占徐州马围子村和杨围子村的战斗,战士们用人体炸弹,炸毁敌人迎面冲来的坦克和装甲车,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

后来防守的国民党军见大势已去,纷纷开始溃逃。

当时李德银率领一支突击队,直奔黄维兵团司令部而去,见司令部里空无一人,李德银马上率队继续向前追击,俘获了黄维的两名警卫员,并经过一番思想工作后,成功将两人招降。

两人提供了有关黄维逃跑路线的线索,李德银带人一路追了过去,11月15日傍晚,在淮北大地的夜色之中,他们终于追到了一个正在孤身逃跑的国民党军官。

那人头戴钢盔,身穿全新的绿军装,上衣左口袋里装着一个指北针,右口袋插着两支钢笔,手腕上的金属链表在夜色之中看起来又大又亮。显然是只顾着匆忙逃跑,连行头都没有来得及换。

李德银厉声问道:“姓名?!职务?!”

那人老实地回答道:“方正馨,第85军上尉文书。”

李德银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直觉地感到:“从眼前此人的这身装扮来看,他绝对不像是一个小小的文书。”

他将此人带回营地,立即找来了黄维的两名警卫员进行辨认,两人一进屋,便认出了此人就是黄维。

随后团长和旅长立即赶了过来,亲自盘查黄维。

他们在检查黄维随身携带的公文包时,发现了一个牛角盒,牛角盒中装着一个签字章,队长将这两件物品送给了李德银作为纪念。

后来军里为李德银记特等功一次,邓小平亲自为他颁发了军功章,并亲自向他敬了一杯酒。

部队把报功单直接送到了李德银老家,赞皇县政府专门为李德银家制定了“人民功臣”的匾额,安排戏班唱了三天的戏以表庆祝。

渡江战役率先登岸

但李德银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功劳而骄傲满足,他带领所部战士苦练杀敌本领,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准备。

第二年年初,李德银所在的部队组建突击队,准备在发起渡江战役时作为前锋部队,李德银被选中作为突击队队长之一,奉命在江北的望江县上游一处山口练兵,准备横渡长江。

4月15日晚,上级命令李德银所率领的突击队坐船于12时整开始向江对岸发起进攻,可是敌人察觉到了一样,不断向江北岸边开炮,导致突击队船只持续受损。

此时已经来不及向上级请示,李德银当机立断,决定先乘船向下游漂流,再寻找机会冲向江对岸。

当突击队漂流到望江县附近江域时,李德银看江对岸敌军防守薄弱,立刻意识到,此处就是非常好的登陆地点,他抑制住激动万分的心情,声音低沉但铿锵有力地向战士们命令道:“就在这里渡江,现在出发!”

随着他一声令下,十几艘小船还有木筏迅速向江对面进发,夜色之中只能看到江面上映出的微弱月光,还有对岸敌人偶尔扫来的探照灯灯光。

在船只划到离江岸还剩一百多米的地方时,为了避免暴露目标,李德银命令所有战士下水游泳上岸,接着敌人的探照灯突然照到了他们,霎时间枪声四起,江面上水花四溅。

因为此处不是我军的主要渡江地点,敌人只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排的兵力防守,经过一番激烈的交火,李德银的突击队顺利登岸。

可是他们没有后援部队,李德银担心遭到敌军的围堵,便立即发射了随身携带的信号弹,告诉兄弟部队此处江岸已经拿下。

后援部队很快赶到,在我军势如破竹的进攻之下,国民党军队见大势已去,纷纷丢弃江边要塞仓皇溃逃,我军获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战役结束后,李德银知道自己没有按照既定的渡江地点按时发起冲锋,这违反了上级的指示,做好了接受处分的准备,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部队首长非但没有处分他,反而专门表扬了他。

李德银的突击队是西线渡江部队中率先登岸的军队,他们的成功登岸为西线作战部队提供了重要的掩护,在整个渡江战役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李德银再一次立下了大功,职务从排长升为副连长。

朝鲜战争爆发后,李德银和战友们积极向上级请示,想要加入志愿军队伍入朝作战,经过上级批准后,李德银所在部队被调往邢台参加集训,为入朝作战进行战前准备。

可是正当李德银和战友们一起铆足了劲儿日夜加紧训练时,家乡传来了消息,家里的奶奶因病去世,父亲也已经重病缠身,卧床不起。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李德银已经五年多没有见到家乡的奶奶和父亲,如果连亲人的最后一面也无法见到,可能会成为他终生的遗憾,经过内心的一番挣扎,李德银向上级领导表达了自己的情况,领导非常理解他的心情,为他办理了退伍手续。

退伍回乡,默默务农

李德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一起战斗多年的战友,从部队回到了河北省赞皇县老家。

回到家乡后,他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为奶奶举行了葬礼,让奶奶入土为安,然后专心在病榻前服侍病重的父亲,不久后父亲也离他而去。

李德银悲痛地送走父亲之后,在老家拿起锄头过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并经人介绍娶了邻村的一位姑娘为妻,安心过起了日子。

对于以前在部队时的经历,李德银很少向他人提起,因为他认为即使立过再大的功劳,也没有必要总是居功自傲,而是应该继续过好接下来的生活。

他将过去在部队得到的好几枚军功章,都装在一个袋子中并压在箱底,在生活中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愿意靠自己过去的功劳向当地的党组织提任何要求。

而对于过去在部队中经历的一切,只有那份荣誉是李德银一直视为珍宝并藏在心底的,以至于不惜用生命去守护它。

年,我国发生了海河特大洪水,整个华北大地陷入到了一片汪洋之中,李德银所在的赞皇县也受灾严重,百姓们在救援官兵的帮助下纷纷紧急撤离。

当李德银和妻子儿女带着行李随救生艇到达村外的一处安全高地上时,他突然想起自己的军功章,于是慌忙去翻找行李,看看装军功章的袋子有没有被带出来,可是将行李翻看了一遍都没有找到。

对于李德银来说,这些军功章所代表的荣誉是无价的,甚至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于是他立即跳下水去,连趟带游地向家的方向移动。

洪水无情地冲击着他的身体,家人和救援人员在后面拼命地呼喊,李德银顾不上这些,他眼中盯着前方,告诉自己一定要把军功章找回来。

后来经过一番摸索,李德银终于在自家房屋附近找到了用袋子装着的军功章,这才掉头爬上随后赶来的救生艇离开。

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的妻子本来并不知道李德银过去在军队多次立下大功的事情,经过这次洪水,李德银知道也瞒不了妻子了,就把这件事情向她和盘托出。

妻子这时才知道,眼前这个老实忠厚又坚强的男人,竟然是曾经在军队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虽然李德银一直没有拿着军功章去找组织提任何要求,但是后来当地政府在整理退伍老兵档案时,还是发现了李德银这位大英雄,年,民政部门立即派人上门看望,并为老英雄安排了相应的补贴和待遇。

年4月,老英雄李德银在赞皇县老家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6岁。

李德银奋不顾身杀敌报国、归隐之后毫不居功的无私品质,是千千万万的老革命前辈们的一个缩影,正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畏与无私,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向无畏且无私的伟大革命前辈们致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