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墓是清朝时期的师姓文物,属我县保护文物,师范墓葬于咱们县寅街镇栗树村委会梨树庄村。原墓由翰林学士谷西阿题碑文,举人张登瀛作传。可惜在“文革”期间皆被彻底毁坏,墓碑全无。年,经师范后裔去台同胞师惇先生出资1万余元,重新修复了师范墓。墓高、宽各4米,整座墓坐西朝东,耸立于青松丛林之中。年,经弥渡县人民*府公布为县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师范墓
据年4月18日《大理日报》第八版介绍:弥渡县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师氏祖茔的师范碑,即《师荔扉先生传》碑,记述了南诏大理区域的兴衰。碑云:“夫滇胎(始)于皇初,萌折于三代,立于秦,步于汉,蹒跚于魏晋南北朝间,翔于唐,而旋痹终痹于五季与宋,苏于元,趋于明,而极舞蹈之节于我国家。”文中的“翔于唐,而旋痹终痹于五季与宋,苏于元”对元代大理区域社会生活的复苏是肯定的,因而聚焦三月街人们盛装华服,结队相携,信仰自由,买卖昌盛的和谐社会,正是诗人用意歌颂元代的反映。为了让大家能更加详细的了解情况,小弥前往实地寻找了一番,也许是因为年代久远的原因,小弥很遗憾,没能找到此碑。
名人介绍:
师范(公元—年),字端人,号荔扉,又号金华山樵,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寅街镇辛野村(又写莘野村)人。赵州(今云南省大理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凤仪乡凤仪)人。祖籍山西省,先祖在洪武年间随傅友德征云南,就在弥渡定居。
师范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及祖父皆为州学生;父亲师向忠为乾隆辛酉科乡试亚元,挑选晋宁州训导,部授盐课大使。范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科中举人后,6次应礼部会试皆不及第。其间“遍游国中名胜,足迹半天下",广交有识之士。年,任剑川州学正。在剑川7年,培养了大批人才。年,时逢官*西征廓尔喀,师范被派驻丽江,辅佐运粮事宜。“凡剑川应运,该出其手”。西征胜利后,他又两次入京科考,也未及第。后西征胜利,因督粮有功,年受到嘉奖举荐,被选授安徽望江知县。不料此年师范的父亲去世,按制要守孝3年。年,师范赴望江就职,任安徽望江(今安徽省望江县)知县八年。
在望江为官,刚正廉洁,不畏权势,“以爱士恤民为己任,敦礼节,厚风俗,义之所在,虽死生利害弗挠",曾面斥勒索供奉的过境总督委员,杖责欺压百姓的不法司役豪奴。为发展望江教育事业,他怜才好士,开辟“小停云馆"以礼贤士大夫,亲为诸生讲学。自题“*简入琴堂,常对一泓秋水;心清在茅屋,平分万户春光”。身居异乡,范十分珍重桑梓之谊,“凡滇人士过访必厚赠"。年,以病解任罢官后,贫不能归,以卖文为生。年,师范客死望江,身无余财,惟存书千卷,由挚友张溟洲、张鹏升等合力筹办,送其灵柩回弥渡,葬于东山。
师范知识渊博,多才多能,擅长文学,熟悉地理、水利、边防*事等业务。著有《南诏征信录》3卷、《课余随笔》3卷、l《金华山樵集》2卷、《雷音集》12卷、《荫春书屋诗话》1卷、《小停云馆芝兰》10册,以及《二余堂诗稿》等编。嘉庆十三年()季冬,编著成《滇系》一书,计40册,约45万字,记述了云南的历史、典故、艺文等内容。在望江县刻板印刷,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姚鼐称是书“撰论古今之是非,综核形势之利病,兼采文物,传考故实,此史氏一家之美",成为今天研究云南历史的宝贵文献,已收入“云南丛书"。乾嘉间云南的名史学家师范,潜心研究地方文史、整理地方文献,“搜集材料,实数十年”,编成了比较完整的一部地方志——《滇系》,对后世研治滇史者产生过深远影响。
《师氏家谱自序》碑
据小弥深入了解在我县寅街镇武邑村,至今还保留着《师氏家谱自序》碑,它同样也是清朝时期的师姓文物。
文/(相关资料来源: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年4月18日大理日报、弥渡文史资料第九辑弥渡进士)由郭洁收集整理
图/郭洁蔡国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