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m.39.net/pf/a_4782744.html小编说明:本文原创作者老益,原杨桥小学校长,小编的开蒙老师。本文原为老益的《九狮望南海》和《老井》两篇文章,后经老益同意,小编将其合为一篇,文中如有突兀之处,非老益先生之因,实乃小编处置不当,还望大家知晓并理解。
“九狮望南海”的传说
老益
皖中大地无为市西乡,无为、庐江、巢县三县交界地带,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东侧九峰相连。这九座山峰,从东北向西南依次是杨桥村的杨山头、二凹峰、万寿峰、望江台、许家狮山、官山、螺丝盘,到双泉村的安家柴山、美女献花等共九座山峰,连绵七八里。这九座山峰形如九只神狮,或坐或卧,或盘或立,绵延起伏皖中大地,它们面向江南,与江南佛教圣地九华山隔江守望。所以古代百胜、关河、花桥、杨桥、双泉一带的乡民称这座与九华山隔江守望的山叫“九狮望南海”!
关于“九狮望南海”,在当地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地藏王菩萨金乔觉,率僧尼二徒、金鸡一只和九只神狮,乘坐金牛金耙巡游。行至长江北岸巢南的九丈石,可惜九丈石岩石不硬,观音一脚踩下去,九丈石崖塌了半边,是为现在的猪头山陡壁。观音举目四望,只见无为西乡一带江水滔滔、草房遍地,无数乡民衣衫褴褛、面留饥色,但是他们纯朴善良、勤劳勇敢、吃苦耐劳。于是观音留下一僧,嘱其在九丈石下建寺,教化一方,普渡众生,这九丈石寺就是西九华的前身。地藏王菩萨安排僧徒建寺后,自己率领尼姑及九只雄狮继续向南,寻找佛地。
西九华圣境
当他们一行西南而行,来到天井山东面的万寿峰,见一座高三丈、宽二丈的“拱北崖”,壁立雄踞,一脚踏下,纹丝不动。再用金牛金耙从望江台经金鸡报晓,再到临壁宝船山耙过去,只在望江台阮家山凹的巨石上留下一些耙齿印,地藏王菩萨觉得此地龙脉较硬,便决定在此留下报晓金鸡、金牛金耙和九只神狮,让九只雄狮在此护卫陈墩的金鸡报晓、临壁的宝船,让金牛金耙在这一带耙山平地,由尼姑徒弟带领,在万寿峰下修建万寿(圣)庵,地藏王菩萨自已只身过江,去了江南九华山,最终选择九华山为佛教圣地。这也就是江北九丈石寺、万圣庵和江南九华山的由来。也正是因此传说,江北猪头山九丈石寺称为西九华。这九只神狮遵从观音的嘱咐,在此守护金牛金耙,并帮助僧尼二徒在九丈石、万圣庵建寺,弥灾祈福、普渡众生,保一方平安。
西九华圣境
从此,这九只雄狮虽然对观音恋恋不舍,但也只好遵从观音之令,在此座北朝南并排而坐,遥望南海,永远不过长江,永远留在望江台左右。九丈石、望江台、陈墩金鸡山、临壁宝船山的石灰岩上,至今仍然有多处神迹。阮家山凹金牛金耙自北向南耙石时留下的整齐痕迹和狮子头和狮子球等尤为神奇。
在阮家山凹阮氏宗祠竹林堂上方约百米的山腰处,有巨石方约数丈,石上有金牛脚印数枚,耙齿印数道,周边还散落有几只人脚印和数枚鸡鸭等家禽的脚印,牛脚印、人脚印、耙齿印,家禽脚印清晰完整,绝非人工所为。尤其是其中一枚人脚印,完全就是人脚踩过湿软的泥土时留下的样子,它拇指与食指之间的泥土被挤压后向上翻圈,形成一个半圆清晰完整,只不过它不是泥土,而是坚硬的青石而已。如今,当地还流传一首民谣:“金牛金耙落在阮家山凹,何人得到,买动天下……。”
金牛金耙往东的万寿峰山脊之上,有一块巨石,极像一只张嘴呼喊的狮头,当地人称狮子头,狮子头方圆数丈的山脊处称为狮子嘴。狮子头为一整块花岗岩,狮子鼻子和眼睛、狮子嘴的上下嘴唇、口中舌头一应俱全,惟妙惟肖。狮头下方的山脚有一块圆形花岗岩巨石,传说是狮子玩耍的绣球,是神狮玩耍时不慎从山顶滚落而下的。当地人也称这狮子球石叫老石,并视为神迹。小编小时候还经常和一帮小伙伴们爬上老石玩耍,可惜的是,上个世纪末,这老石被邻村一村民炸毁,用作建房的材料了,山顶的狮子头在上个世纪末也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损毁。
在金牛金耙西边的望江台上有石鼓一面。传说观音临走时告诫僧尼和狮群,如果你们思念师傅可登望江台,敲石鼓,师傅就会前来,为众生消灾祈福、护卫众乡民岁岁平安!石鼓高约一米不到,大小相当于一张厨房的小桌子,上面有三处被人敲出的圆窝窝,每用小石块敲击,石鼓便发出悦耳的金属乐音,激越清脆,余音不绝。石鼓旁更有一块棋盘石,有小方桌大小,上面刻着一副棋盘,楚河汉界清晰可辨,棋盘为何时、何人所刻,已无法考证,但甚为久远是一定的。遥想当年,当地的先人在此牧牛砍柴,闲暇之余,在棋盘上兵来将挡地对杀一阵。或伴着鼓音,仰天长啸,和着山下阮氏竹林堂的袅袅烟雾,魏晋的风骨,七贤的洒脱,怎一个妙字了得,岂不其乐无穷矣。
狮子嘴正下方,马桥村村东的万寿庵,早年巢县人班仲襄在此开馆授课,教化一方。“无为四老”之一的马桥子弟阮西平,早年就是在班先生帐下开蒙的,后来参加革命,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可惜的是万寿庵于年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现在原址只留下几个巨大的瓦砾堆。关于这万寿庵,因时间的缘故,好多熟悉万寿庵历史和典故的老人大多已不在了,因此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和影像资料,实属遗憾。好在本世纪初,马桥村民安成道经多方努力,四方化缘,筹集善款,在原址西边的平地上再建万寿庵,新的万寿庵为两进砖瓦建筑,一进处为三间,正中一间居中是米勒佛像,两边立着四大金刚。东边一间是文殊菩萨,西边一间是文曲星君。一进和二进之间的天井中有一铸铁大香炉,香炉为阮氏姻亲后人钱杨玉所赠。二进为三间一体,正中供奉如来坐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如来左右后方分别为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如今每到农历二月十九观音会,四方善男性女,来此焚香祈祷,络绎不绝,虽是新建寺庵,倒也香火不绝,保佑一方百姓。
望江台正下方,紧挨着阮氏宗祠西南,有三角形的水库,当地村民称其为潘家大塘(判给塘),潘家塘左边有一小山,如金鸡独立,引吭高歌。山上奇石林立,灌木葱荣。山下有一村庄,村民多叶姓、许姓等,这就是陈家坉。在陈家坉的村西边,有一口终年汩汩流淌的古井。这口古井在这里静静地流淌了多少年,多少代,已经无从考证。如今,这口古井水仍然绿如蓝、纯而清,馥冽甘醇、潺流不息。但是,由于自来水的普遍运用,古井像一个失意的老妪,静静地躺在那里。溢出的泉水蜿蜒曲折地流入村前的北河,向北经花桥河,再向东流入永安河、西河,最终流进长江,滚滚向东汇入大海!
现在,每天村民仍然从她身边经过,却很少有人想起她千百年来用甘甜的乳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陈家坉的村民。偶尔有游子还乡,路过她的身边,也只是轻轻一瞥,几声感叹!
这口古井虽然普通,但是依然历史悠久,很有特色。
陈家坉,原来只是古临湖侯国东边“花石街”边的一个小村落。随着长江巢湖流域的农耕开发,长江大堤的不断延长、加高,原来的江边湖汊、沼泽地水位逐渐降低,苍海变桑田。每当遇到干旱年份,原来住在山脚下的村庄,由于缺水,只好“逐水而居”。而陈家坉的古老村民们发现,村边秀丽的青石小山——金鸡山怀抱中,有一眼泉水汨汩长流、常年不息,在这里居住水旱无忧。于是,就逐渐从花石街向古泉迁移。随着临湖圩的开发和明清时期的几次移民潮,这里人口迅速增加,形成了一百多户、四五百人口“九龙攒珠”格局的古老村庄。而这眼泉水就慢慢地形成自流水井,成为村民的主要饮用水源。
明清时期,花石街由于水路交通的萎缩,已经被历史的尘埃湮没,只留下大遍瓦砾。而它的左右有河有泉有井的村落,却逐渐繁荣。如西边的羊山的“泉眼”、小坳的“天井”、“双泉”、临壁的“井边”,东边的马桥井、杨村井(两口井)、潘大井、万村井、钱家井等等。这些村庄的形成都和水井、泉水相关!
古代的井有两种:一种是有井台的井,井口是灰褐色花冈岩凿成的六角形,每一面还凿上文字或图案。由于人们长年提水的磨擦,井口边留下深深沟痕。井壁多是用青砖砌成,井口小而中间大,而且很深,只有城市官府或豪门大户才圈得起。另一种就是民间自然形成的简易自流井。这类水井大多就地取材,用石头垒砌而成的。大多就是将泉水截而聚之,有井台,没井口。家乡上述的泉眼、天井、双泉、井边、陈家坉半温泉井都属此类。这种水井由于是源自长流不竭的山泉,甘甜纯净,与河水、塘水比较,要干净了许多,很受古老村民的喜爱。
老井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家坉水井不同与周边的水井,她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是温度,冬暖夏凉。夏天,这口井的泉水温度很底,特别清凉。高温下,干完农活满身汗水的村民都喜欢来到井边,提水洗洗身,冲冲凉。青年人甚至提上一桶水,口对着桶口一口气喝个饱,甘甜的凉水立码让人干干凈净、神清气爽,然后端起水桶从头淋到脚,也不会感冒。临回家不忘再提上一桶冰凉的井水带回家,从菜园里摘来被太阳晒得很热的西瓜、*瓜、菜瓜之类,洗净后放到桶中的凉水中,让冰凉的井水给这些瓜类降降温,几个小时后吃起来,就特别的清爽可口、甜脆无比,既解渴又爽快!
秋冬季节,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陈家坉的井水的温度却随着气温下降反而慢慢上升。深秋时节的晴朗的早晨,你如果到井边挑水,远远地就看到井口一片薄雾冉冉升腾、氤氲袅绕。即使数九寒天,井水也不像河水塘水那么冰冷刺骨。水温达到10摄氏度左右。井边聪明的女人们会现提一桶水回家洗锅,一点感觉不到手冷。所以,本世纪初的一次清淤、维修过程中,有文化的村民瓦工师傅用树枝在未干的水泥抹面上写上“陈家坉温泉”的“题词”!村民们都觉得这个“题词”虽然很简陋,但却恰如其份,毫不夸张!
第二个特点是,陈家坉井水富含各种矿物质微量元素,是天然的“矿泉水”。只要不被污染,直接喝也不会拉肚子。特别是用这井水煮稀饭特别地香!早年种双季稻的村民,每年六月初,早稻收割晒干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工新米,然后用井水熬新米粥,这样熬成的粥呈淡绿色,融融的,特别的香甜。许多离开家多年的乡亲们,都喜欢这一天赶回老家陈家坉,再喝一喝这井水熬成的“六月六,新米粥”。
改革开放以后,乡亲们生活富裕了,过年过节自家用自己种的*豆做豆腐、山芋熬米糖,更甜更香。许多学有所成的人们终于从书本上找到了答案:陈家坉温泉井水自所以煮粥、熬糖、做豆腐特别香,是因为这口井水中含碱性微量元素的缘故!
第三个特点是,此井分大井小井,结构合理、方便适用。上游小井唯一功能是为全村一百多户五百多口人提供生活饮用水,下游的大井是由小井溢出来的水汇聚而成,主要功能给村民洗衣、洗菜。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的陈家坉村民,男主人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拿起带钩子的扁担,挑上水桶,在大井里先洗一洗,然后到小井里提上水,挑回家,灌满家里的大水缸,保障一家人一天的饮用水。女人们掏完灶堂里的草木灰,头上披着毛巾,腰上围着“围腰子”,提上大小锅盖到大井里清洗。上午,妇女们提上一家人换洗衣服,在大井的“水跳”上浣洗衣物或洗菜。清澈的大井旁棒捶声声、笑语甜甜!一派温馨的乡村美女浣洗图!每到夏天,胆大的小男孩们也敢跳入大井里洗澡,享受大井泉水的清凉!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陈家坉村民在这里将两井口的“水跳”磨得铮亮。解放初,陈家坉温泉井由于年久失修,脏乱不堪。上流的衖口污水横流,井四周污水倒流入井,村民苦不堪言。村中一些知名人士互相联络,利用冬季枯水季节,企图用人工水车将井水抽干,清理污泥,但由于泉水流量太大,总是抽不干。后来在有经验村民的指导下,采用“息人不车”连续作业,使水位降到最低。再采用河塘揇泥法,即用圩区常用的泥夹子,一夹一夹地将井底污泥清理出来,再将井口抬高,阻挡衖口洪水倒流。但是,由于没电没水泥没运输起重设备,工程非常艰难,想把井口圈起来再加上井框,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这井口直径有两米多,井口太大,不但容易污染,更不安全。值此关键时候,我的外公一个壮举,解决了此次维修的难题。我的外公的家就住在离井不远的地方。他老人家是家乡一位耿直善良的老人,深爱这口古井,谁家孩子如果向井里扔脏东西,他都会严肃批评。他老人家还是一位热爱公益的知名人士!虽然没有进过学堂门,但喜欢和村上有文化人打交道,古往今来的许多名人故事、乡贤善举等典故了如指掌,虽然不是乡村长,但十分关心村民的疾苦,村里修桥补路、兴塘筑坝、防洪防火等公益事业,他都给予热情的支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村民心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这次修井,是解放后第一次,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他老人家主动将自己家请匠人从金鸡山开采的一条两米多长、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的重达一吨的石条捐给了这口水井。但是井口太大,石条太重,如何安放到井口上去成了最大的难题。后来,先是让八位大汉将石条抬到井边,再请村上两位大力士,用二尺短棒七尺长的粗麻鞭,先固定石条一端,再抬起石条的另一端,用肩靠肩的“挪移法”,沿着狭窄的井口一寸一寸地移动,(据说用此法,两个大力士可移动一千多斤重物)终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石条慢慢地移到井口中间位置,使直径两米的井口呈半圆形。从此,水井水位更高、更清澈,井水更干净,提水更方便、更安全。(全村象这么长的石条仅有三根,都是外公从山上采下的,另两根现在仍然安放在陈家坉石桥上)按当时的市场价格,这根石条价值一担米,这在缺吃少穿的五十年代初,算是惊人的壮举!这根长石条现在仍然横卧在这口古井之上,每当我从井边经过,就会想起我敬爱的外公!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掀起了一股开荒种山芋的狂潮。村子后面的金鸡山被大肆地毁林开荒,种山芋。这种生产方式解决了村民当年的生活困难,为村民渡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恢复生机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由于毁林开荒,水土流失,给陈家坉温泉井帶来了无穷的灾难,使这口千年古井失去了往日的光华,流量明显减少,旱季几乎到了枯竭的边缘。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小井的饮用水已经满足不了供应,由于水位下降,常常造成大井生活用水倒灌。加上井四周住户在加工山芋粉的过程中将废水随意排放,污染了水源,导自井水变味、变黑,直至不能饮用。此后几十年,稍遇旱情,村民只好起早排队挑水!挑回的水还要加明矾才能饮用。村民的健康状况逐渐下降,肠胃病、肝炎病明显增加,心脏病、心血管病更加多见。十多年里竟然发生过脑膜炎、流行感冒两次急性流行性传染病。据笔者当时的观察,这些疾病都与此井受环境污染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想起来,仍然是心有余悸!
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等省时,就长江治理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发出: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几年来,长江流域沿江各省市,撤销了许多非法码头,关闭了许多污染环境的企业、工厂、矿山。三十公里范围内不准采矿、毁林。大力整治、绿化沿江堤坝滩涂,渔民上岸、长江巢湖禁渔十年!这一系列重大举措,虽然给沿江各地带一些暂时的损失,但从中华民族的长久利益和环保的角度出发,是十分正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陈家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井水污染,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为了给自己留下美好的生活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净土,我们都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良策,一切破坏环境,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是有害的,不可取的!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祖国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家坉也和全国一样今非昔比、日新月异!虽然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留守老人妇女少童,但古老的村庄,仍然显得整洁美丽、安静祥和!
如今,这里依然山青水秀、泉水长流,乡村道路,宽敞通畅。道路两旁一幢幢具有江淮风情的小洋楼、小别墅鳞次栉比!而陈家坉温泉古井又进行了数次维修,填平了大井,但小井仍然安祥地躺在群楼之中。现在,村上每家每户都安上了自来水,每家每户都使用了抽水马桶和化粪池。因此已经很少有村民来此提水、洗衣服了。千年温泉古井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这个半山半圩小山村唯一的历史遗迹!
偶尔回乡探亲,从井边经过,总是要站到那条两米多长的石条上,再看一眼这半圆形井口下的碧绿的井水;再抚摸一下那长满青苔的石块、井壁;总是要走上成千上万先辈们踏磨得光滑铮亮的“水跳”,捧一捧甘甜的井水,抚慰幽幽的怀乡之情!
陈家坉老井左右分别是井边老井和马桥老井,它们和其它六眼老井连成一串,形成“九龙攒珠”的奇观。这“九龙攒珠”是否为当年九只神狮饮水之具,不得而知,但这九颗璀璨的珍珠中那汩汩的甘泉,哺育了九狮山下一代代淳朴善良的百姓。
杨家山和二凹峰
陈家坉正北是九狮中许家狮山,许家狮山西边是官山,为什么叫官山,当地还有一段佳话广为流传。官山西边是螺丝盘山,笔者认为,螺丝盘应为乱石磐之谬音,一传是当年二郎神“赶山填海”,巨石散落于此。又传是明朝开国*师刘伯温曾在此以石为*摆下“迷*阵”,阻挡陈友谅进犯朱元璋在巢湖的俞廷玉家的水*基地。不管是那种传说,这乱石磐实为奇观。笔者早些年曾多次到螺丝盘游览过,只见山腰处有平地方约数十上百亩的地方,巨大的石块不计其数,平铺散落。即像天然,又似人工所为,实为壮观神奇。近年因封山,山上长满灌木荆棘,山路难寻,这螺丝盘早已人迹罕至了。
螺丝盘再往西是安家柴山,安家柴山再往西,有山峰侧面观之,如仙女手捧献花,含情脉脉地注视对面的洋人晒腹山。两山之间的山凹处,有一村庄,村民以丁姓为主,是为丁家山垴。丁姓村民靠山吃山,生产当地特有的红薯粉,这里的红薯粉用传统手工制成的粉丝,久煮不烂却柔软爽滑,独具特色。这里的粉丝经智慧的村民利用各种渠道,已经销往全国各地。
无论是这九狮望南海,还是九龙攒珠,当地美丽的传说可是数不胜数,笔者很难一一道尽。至今,每到四时八节,附近乡民常到阮家山凹寻找金牛脚印;登上望江台,眺望长江;欣赏金牛金耙耙石之痕,敲石鼓;到万寿庵焚檀香,祈祷风调雨顺、人民安康;这些已然成为九狮之下村民们表达对这片热土的挚爱的一种方式了。
这九狮守望南海,背依怪石嶙峋的天井山、大驴山、猪头山。面临一望无际的临河圩,与饭箩山、祈雨山、臼山、乌龙山、凤凰山隔圩相望。向东北与菩萨山七条山冈,和“九里十山头”形成“九龙盘珠”之势,这“珠”就是潘家圩中间的神墩。九龙攒珠、九狮望南海,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向西南,与雾露山、天井山、三尖山、周家大山相邻。怀抱陈墩金鸡山、临壁船山,遥望东山、(即祈雨山,因在九狮望南海的东方,所以乡民称为“东山”)。这里还是古临湖侯国、双泉寺的故地,使九狮望南海更加山川秀美、人杰地灵!!
九狮望南海山下有临河圩、潘家圩、湖家圩。一条人工河“北河”沿着九狮望南海的山势,由西南流向东北。使双泉古寺、九狮望南海、九龙攒珠、临湖侯国遗址连在一起,构成山河湖泉、绚丽多彩,形成半山半圩的鱼米之乡、生态家园!!
九狮望南海背山面圩,峰迴路转、山高林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更为难得的是,由于地处深山,远离喧嚣,没有工业污染,山、水、田、林、路仍然处于原生态。生产的稻米、小麦、油菜、瓜果、蔬菜、茶叶,家禽家畜、鱼虾鳖蟹都是纯天然,不但味道鲜美,而且健康养身!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九狮望南海山前山后盛产的绿茶,因为这里气候好、环境幽、土壤肥、无污染,加上是乡民们手工采摘、手工制作、柴炭烘制,所以喝起来清香扑鼻。最早最著名的当属九狮望南海山北的陈庄山垴自制的“山垴烤青、谷雨尖”茶,特别深受乡民喜爱。每年清明谷雨节前后,新茶上市,各地前来买茶品茶的茶客络绎不绝。
九狮望南海周围的乡民,自古就有制作豆腐的传统。地处山南的杨桥传承了这一传统并发扬光大。生产的豆腐、茶干、生腐、千张、卤干子等,以优质*豆为原料,以土鸡汤、大骨汤、五香八角加酱油为佐料,手工制作。特别是“杨桥茶干”味道不但鲜美,而且特别筋道,不但经济实惠,而且干净卫生无添加,因此,杨桥茶干享誉安徽大江南北。
每当秋收前后至春节期间,漂泊他乡的打工人或写信或打电话回杨桥,让家人捎带或邮寄杨桥的炒米糖和各式各样的糕点。杨桥炒米糖种类很多,最普通的是炒米糖。物资匮乏年代,乡村农家以山芋替代糯米,自家制作炒米糖。现在杨桥生产的炒米糖再也不用山芋了,也不用白糖、味精,全部用当地生产的优质糯米加大麦芽熬制成糖稀。再加冬米籽、黑白芝麻、花生米,手工制作而成。最有名的有方片糕、酥糖、黑白芝麻焦切、麻条、洋金枣、花生酥、杠糖、糖饼等等。这些纯天然的农家产品,纯香可口、入口即酥,所以当地流传一句无为方言,杨桥炒米糖,崩脆到口酥!
现在有了互联网,每当秋收后,新米上市,特别是农历腊月,附近农家和当地客居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和长江两岸各中小城市的乡民都通过电话或在互联网上,让杨桥商家将杨桥的三大特产(茶叶、茶干、炒米糖)快递到旅居的异乡。茶余饭后,喝着杨桥的香茶,吃着杨桥的炒米糖,品着杨桥的茶干,追寻那悠悠乡愁!
以上三大特产在九狮望南海周边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由于用料讲究、天然环保、手工制作,不加任何香精添加剂,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千百年来,九狮望南海的广大乡民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繁衍生息,安居乐业,享受着观音当年种下的福果。然而,真正改变这里面貌,是改革开放四十年。这四十年,九狮望南海周边的杨桥、双泉两个行*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你登上九狮望南海的主峰,来到望江台,眺望东西南北,田成块、树成行,依山傍水美村庄。春天,千顷油菜花一片金*;夏天,万亩稻菽千层浪。秋天,无边无际的水稻一片金*,一派丰收的景象。冬天,千里冰封、山河蜡象,蓝天白云、艳阳普照,一派繁荣昌盛。县道、乡道、村道绕山过水、进村到户。每个自然村原先的土墙草屋不见踪影,清一色砖瓦房和小洋房,粉墙黛瓦、鳞次栉比。那些建筑宏伟、装饰豪华的乡村别墅更是特别养眼!小轿车、农用机、拖拉机来往穿梭,如今,一张“乡村振兴”的蓝图已经绘就,勤劳勇敢的乡民正以昂扬态势奋战在九狮望南海的热土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伟大理想正在向我们一步步走来!好一派农民富、农村美的壮丽山水图已经渐渐展开!!!
几年前,九狮望南海之南的阮氏家族,还在当年观音留下金牛金耙的望江台前,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阮氏宗祠”,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门前的一对石狮为九狮望南海、望江台增色无限。
有一位老者说:如今,金牛金耙永远留在阮家山凹。
老益
.7.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