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央广 [复制链接]

1#

公元年的冬天,杜甫入蜀。翌年春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筑草堂卜居。而后,“花重锦官城”“窗含西岭千秋雪”等美景尽收杜甫笔下。

千余年时光流转,草堂依旧,公园城市的画布跨越龙泉山向东蔓延,迎来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

从年开启公园城市建设的元年,到如今“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大美形态日益彰显,公园城市成为“十三五”成都答卷中最亮眼一笔。

守城市初心,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

先秦筑龟城,坚持因势利导,构筑中轴线、打通微循环,实现了采光集热通风与山川河流地势的整体协调;

隋唐扩秦城,遵循城园同构,挖筑摩诃池、开凿解玉溪,实现了津流径通、春松华茂的整体形胜;

明清起新城,注重以文化城,兴修回澜塔、建造望江楼,实现了山水秩序与人文特质的整体交融;

……

古蜀先民的营城实践,体现了对山水人居要素的综合驾驭,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筑城智慧。这是“因天时就地利”的成都营城基因。

如今,如何坚守“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初心,成为全世界城市工作者孜孜求解的时代课题。

面对这一课题,成都这座千年古城更为自信: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是筑城聚人之根,是美好生活之本。

过去三年,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纳入国家战略规划,成都被寄予率先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新路的时代使命。

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就是要直面城市有机生命体的多元性、复杂性,坚持“人城产”逻辑,在自然与有序之间权衡调适,不断探索转型发展突围之路,努力打造标定时代发展高度、承载美好生活向往的“未来之城”。

面向未来,在这里,将形成“青山绿道蓝网”相呼应的公园城市空间形态、“轨道公交慢行”相融合的公园城市运行动脉、“生产生活生态”相统筹的公园城市发展空间、“巴适安逸和美”为特征的公园城市社区场景、“开放创新文化”相协调的公园城市发展动能。

敢为人先,开创引领未来之城

纵观城市规划发展史,19世纪末,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在国内,钱学森于年提出“构建园林城市”设想,他呼吁“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

城镇群、世界城市、田园城市、园林城市......这些概念都有理论可追溯,而公园城市则需要成都这个首提地在实践探索中丰富其内涵。

城市与公园最早产生联系,是在年。英国利物浦市建造了伯肯海德公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就此诞生。随后,沉睡于高楼广厦间的“绿洲”——纽约中央公园,成为观察纽约的一个窗口。

公园城市,不同于城市公园,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没有对标城市,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对成都来说,公园城市建设,是挑战,也意味着更多可能性。

相比城市公园,公园城市则更具前瞻性,它是覆盖全城市的大系统,是公园和城市的有机融合,而不是孤岛式的公园。

在先行先试中,成都已经开创了多项全国乃至世界“第一”:成立全国首个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成立全国首个公园城市规划研究院——天府公园城市研究院;制订全国首个公园社区规划导则《成都市公园社区规划导则》;发布全球首个公园城市指数。

数据显示,年以来,成都建成贯穿全域的天府绿道公里,新增绿地面积万平方米。这些“绿色家底”不止好看,还能促进生态价值转化。以锦城公园为例,其建成运营后,据初步估算,每年生态服务价值量约为亿元,预计可产生40年以上的持续性效益,总价值达1万亿元以上。

正加速成型的世界最长绿道体系——天府绿道,正成为成都最大的“网红景点”制造机。沸腾小镇、杏花村……一个个“网红打卡点”的诞生,背后是成都以“绿道+”串联起“以道营城、以道兴业、以道怡人”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未来,生态价值激活带来更多创新实践的可能性。绿道综合价值信息和生态健康指数的研究发布,绿色金融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生态资产证券化,“绿道银行”“生态账户”的探索设立等举措也值得更多期待。

公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的核心是人。建设公园城市,旨在打造开放型、可达性、亲民性的公园体系,打造人人向往的人居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背后,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作为城市科学与区域规划的理论先驱之一,格迪斯提出“生活图式”,从地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的观点,就人、地、工作关系来综合分析城市。

在“人城产”的营城逻辑下,成都“生活图式”更具人本情怀。这一点,仅从城市吸引力便可窥其痕迹。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1万人。人口吸附能力不断增强,年至年,常住人口分别比上年增加23万、万、12.7万、28.5万、25.1万。“像成都人那样生活”,已逐渐成为一种引领时代潮流的价值选择。成都更是连续12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交通标配,地铁见证一个“拼搏的成都”,也洞见了一个“温暖的成都”。TOD模式重塑城市格局,车站不是一个“过路”的地方,而是“聚集”的地方,人聚财聚商气聚。从打造西南地区首个“地铁母婴候车室”开始,成都地铁至今已形成完善的母婴候车室+哺乳室配套设施。同时,推行“地铁+”接驳出游模式,便民设备助力疫情防控。

过去,这座城被“温暖”标注;未来,初心仍在。

秉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初心,成都提出“十四五”期间大力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着力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新形态、新范式、新风尚。在具体目标中,诸多亮点频现: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建设“东部森林”,建成1万公里天府绿道和1千公里“天府蓝网”;加快建设“无废城市”,让公园城市成为新业态新模式策源之地;半小时通勤人口占比达45%。

基本形成“大都市区—区域城市—功能区—新型社区”四级空间体系和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形态,也是“十四五”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入则自然清幽、出则繁华拥簇”的美好生活图景,已在成都徐徐展开。(文/钱小凡摄影/蒋坤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