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的置县自东晋始至今约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望江自东晋开始置邑,以“望江”为邑名自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始。中间历经几番变迁,自清朝雍正三年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望江县的隶属情况基本得以延续,没有较大变动。
望江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三国始就成为长江下游的军事戍守要地,是典故“不越雷池一步”中“雷池”的所在地。除此之外,望江还是二十四孝中“仲源泣墓”、“王祥卧冰”、“孟宗哭竹”三孝之乡。望江挑花中的劝勉诗句、鳌鱼舟船等图案正是体现这种“儒孝思想”与“水乡风情”的表现。
望江传统的挑花头巾和半腰挑花围裙是女性从事生产活动中使用的常见物品,女性在田间劳作搭上头巾,可以起到遮阳、防尘、防风等作用。而半腰的挑花围裙除日常厨间防止弄脏衣物外,还是采摘棉花时用来装盛棉絮的“容器”。半腰围裙宽度超过腰围一半,能够完全遮挡使用者下身的前、左、右三侧。使用时将腰部带子系好,将底部左下角(或左右两个角)掖在腰间,左手拎起右下角呈漏斗状,右手采摘棉花,放到围裙里兜住。绵絮装满时将其从中间倾倒出来即可。
望江挑花孕育于古雷岸,这里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内容都影响着挑花的功能要求、材料构成、工艺特点与形式特点,最终呈现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望江挑花作品。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原来孕育望江挑花的文化生态遭到不可逆转的变化,原本普及的工艺也慢慢变为小众。
挑花工艺在望江的分布区域主要包括鸦滩、高士、麦元、长岭、太慈以及凉泉等乡镇的村庄,望江人称为“后山”的地区。在元、明后长江改道,望江挑花逐渐进入沿江、沿湖的洲圩地区,华阳、杨湾等地逐渐有少数农家懂得制作挑花。
作为祭祀品的发绣
人类使用针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期约2.7-1.8万年前山顶洞人,原始先民对骨针的使用表明缝纫技术的发端,从挑花“十字针”、“一字针”等针法的行针路径与效果方面考量,其与缝纫针法有着紧密关联。挑花针法的起源是从缝合衣物、使织物加固的功能要求出发的。望江挑花源起或传入时间目前没有找到例证,当地传说起源于唐代,最早开始于老百姓的宗教行为。以儿童的头发拧成发线在麻布上挑织吉祥字样和图案,如“天下太平”、“寿比南山”、“麒麟送子”、“八卦”、“太极”等,作为供奉神佛、菩萨与祭祀祖先的贡品,称为“敬褡”。悬挂于神龛上,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生活美满。“敬褡”直到清朝末期还在使用。
双面绣的诞生——解读“罗隐点化”传说
“罗隐点化”传说,在前期调研的资料搜集与访问传承人过程中均有了解。据传承人帅根元口述,他认为望江挑花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挑花最早作为祭祀品(即敬褡)时,以麻布和发丝为制作材料,用于祭祀祈祷。到唐末罗隐指点村妇以棉布代麻布、棉线代发线,将挑花改进为双面针法用于服饰,因此迎来挑花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二是近代以来政府主导下的文化搜集、保护工作,给望江挑花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而罗隐这个人物无疑对当地挑花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罗隐,字昭谏,浙江新登人,唐末时期重要文人,著有《馋书》,《太平两同书》。关于“罗隐点化”传说,流传版本较多,笔者将帅根元与田荣整理的两个版本综合。传说是讲罗隐为避“安史之乱”,隐居于香茗山(今安庆市望江县麦元乡)。期间见当地妇女头戴挑花头巾,袖口也见挑织花边,觉得非常美观。他向妇女借看头巾,欣赏图案,却发现只表面工整,反面却针脚凌乱,相当不美。于是,罗隐沉思良久,灵机一动,大胆设想在布的双面挑绣的方案。随后罗隐随手从身边柞树上折下针样长刺,对着头巾向妇女演示。
她们回家后依照罗隐的方法挑出了双面工整的挑花,并传播开来。之后罗隐还引导她们以棉线代麻线,以棉布代麻布,从敬神用品广泛应用于生活装饰。从此妇女在农闲时做针线活,首先学挑花,不仅为自己做头巾,还馈赠亲友、孝敬长辈,更是定情、陪嫁的必备珍品,至此望江挑花迎来了第一个大发展时期。
这个民间传说内容包含了以下信息:首先交代了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后,“安史之乱”爆发于天宝十四年(年),事件发生至少在年以后;其次交代了地理环境——望江县香茗山;第三:特定的历史人物——罗隐;第四:具体事件——罗隐指点村妇改进挑花针法与材料,望江挑花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笔者认为这个传说值得分析,关键在于提供了一个时间点和发展契机。因为没有更多历史记载的望江挑花,它的发源时间很难界定,但是如果罗隐与望江挑花有联系,缘起时间至少就能追溯到唐代晚期,而它的演变过程也有迹可循。
二幅巾”的流传普及
“二幅巾”的说法是在乾隆版《望江县志》中发现,其中记录有烈妇虞氏的一个事迹:“敛毕自沐浴栉縰时大寒惟著单明衣二幅巾裹头坐卧一片门嘱家人薄敛速葬”这一事迹主要是讲虞氏在其丈夫病逝后哀恸不已,自请陪葬,梳洗整理后穿单衣裹二幅巾躺在门板上,嘱托家人快快将她入殓薄葬。其中描述其以“二幅巾裹头”,与望江挑花头巾的使用方法、图案样式非常相近。
“二幅巾”极有可能就是指望江当地的挑花头巾。该虞氏事迹发生于康熙三十七年(年)正月,可能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望江挑花记录。并且这种头巾式样也流传于怀宁地区,据此推断,该种款式的挑花头巾在多年前便在望江及周边地区流传使用了。
该头巾以穿戴便利轻省、材料易得耐用、工艺繁而不难、图案简约素雅的特点受到当地妇女的普遍喜爱,作为日常生活劳作的实用服饰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地俗语称:“家住望江县,头上搭块片”,即可见一斑。直到近代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挑花头巾才逐渐退出民众日常生活。后来机制毛巾的兴起,替代了挑花头巾的使用。现在的望江乡间能见到的劳作妇女,基本扎旧毛巾或戴草帽,挑花头巾已经绝迹了。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