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包含《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系列长篇小说。年,“茶人三部曲”中的第一卷《南方有嘉木》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年,王旭烽凭借《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摘取“茅盾文学奖”。二十多年后,王旭烽的第四部茶人系列作品《望江南》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望江南》弥补了此前三部曲中“从年到年间”的空白,以茶叶世家杭府的兴衰变革来反映新中国建国前后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更迭,不仅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对小家的影响,还详细介绍了制茶工艺、茶叶品种分类、茶具等茶文化相关的细节。
3月20日,由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文艺报》社主办,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浙江文艺出版社承办,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协办的《望江南》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主持。
近日,王旭烽的第四部茶人系列作品《望江南》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认为《望江南》在王旭烽的“茶人”书写序列中有着重要的创造性进展,这些进展值得学界深入探讨与珍视。《望江南》的时间背景横跨了中国20世纪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是中国现代史上呈现出巨大变革与新生的时期。“对于这一时期,过去的作品基本沿着巨变、断裂、革命、创造这样的文学叙事脉络展开,《望江南》一方面继承了这样的脉络,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客观面貌,更在书写历史变化的同时力图寻找和确认那些恒常的东西,那些依然在变化中延续并支持着我们的东西,比如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李敬泽说,“我想《望江南》既是王旭烽续写‘茶人’,又是她写巨变中恒常的中国精神。”
研讨会线下场景她的写作有一个民族的精气神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看来,王旭烽沉潜二十多年完成的长篇新作《望江南》堪为近年来长篇小说领域的重要收获。作品以茶为故事主线,讲述了融个人史,家族史和民族史为一炉的中国故事。浑厚的意蕴,圆润的叙事,显示出了作者化茶事为艺术的不凡功力。
《十月》杂志社主编陈东捷同样认为《望江南》是一部丰富、厚重的作品。其中,指向“历史”的国家叙事、指向“文化”的家乡记忆、指向“精神”的茶人命运这三个维度“三位一体”,无缝对接,巧妙地融合到一起。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直言王旭烽四部“茶人”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写出了茶的宏大性。“小说是一部关于茶文化的小说,但王旭烽不是为文化而写文化,她是要通过茶文化去写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所以小说的基本主题是茶韵连国运,茶业助国兴,并在叙述上让虚构和非虚构自然衔接。”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认为《望江南》写的是大时代中的风云儿女,他们在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中亦有不变的存在。全书叙述舒缓有致,清正典雅,气息非常端正。值得注意的是,王旭烽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出身,更是茶文化学科的教授和研究者,“所以她的叙事节奏不同于一般作家,有着专业知识的底气。她写宋代五大名窑、六大茶类,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流淌在中华文脉中的精华。她的写作有一个民族的精气神。我说《望江南》清正典雅,也包含着这层深意。”
3月20日,《望江南》研讨会在线上举行。补充了哀江南、忆江南外的另一重想象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认为《望江南》还是一部典型的关于江南文化的小说。文化小说在当代写作里有一段时期非常兴盛,但是后来慢慢少见了,因为它对作者综合文化素养要求非常高,“所以我觉得《望江南》通过江南本身的文化传统、文化积淀、文化场域,消解了历史巨变,把历史中日常的东西、伦理的东西重新串起来了,这是这部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贡献。”
“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的书写传统里一直有江南,主要是哀江南,忆江南,但是没有望江南,没有从民族复兴的角度写江南。《望江南》重新建构了江南书写的传统,这个传统丰富了我们关于江南文化的认知与想象。”杨庆祥说。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