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王解读无毒不丈夫 [复制链接]

1#

首先说几句题外话,小时候听老人讲故事,说起三国演义的故事,总是说到一个人叫周瑜大嘟噜,当时很是费解,上学读书后,逐渐明白老人家说的应该是周瑜大都督。民间评书中还有好多类似的莫名其妙的说法,现在想起来,应该是他们的说法基本都是口口相传,不是通过读书获取的信息,时代久了,当口口相传出现讹传或者发音差异,导致变成文字的时候,出现了差异。无毒不丈夫应该是也是这种情况。

这句俗语或者叫成语,完整说法是“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据史料记载,这句俗语是由“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讹变而成的。大多数人认为,“无度不丈夫”中的“度”是指气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起来正好构成“度量”一词,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度”字才被讹传为“毒”。

这里会有个疑惑,为什么把度换成了毒,为了解开这个问题,老王查了不少资料,在这里白活白活,哈哈。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你不辩贤愚,无毒不丈夫。”元.马致远《汉宫秋》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如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王枢密上云:‘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关汉卿望江亭里便好道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从这些市民文学中,可以猜出有两种三种可能:一,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二,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按照文字含义逻辑,恨和毒对仗,量和度对仗。比较符合逻辑。

这句话老王个人更倾向于民间谚语,如果这句话出自圣贤,儒家经典大部分是文字传承,这样字形变化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概率比较低。另外儒家倡导温恭俭让等素养,恨和毒不符合儒家要求。

自唐宋开始,逐渐兴起市民阶层,市民文化也逐渐产生并发展。因为这些人没什么文化,不认识字,开始都是口口相传的,形式有传奇、话本之类的,基本都是口头文学变成文字。估计年龄稍大的朋友应该有印象,民间说书艺人,特别那些瞎子,说书内容都是口头传承的。当文化人把这些口头文学整理记录的时候,记录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变成文字,后人再以文字传承,久而久之,字变了,意思也跟着变了。

从我们习惯上,恨小读起来不如量小顺口。就变成了今天我们习惯的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或许又朋友不赞同,仅仅娱乐而已啊。欢迎朋友在下面点亮在看后,发布自己看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