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江畔,扶贫干部和当地独龙族人一起收获草果。本报记者韩梅摄
近日,记者走访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出门靠溜索,种地像攀岩”。这里的生态之美,令人窒息;这里的贫困之深,令人牵挂。
全州55万人口,93.6%是少数民族;29个乡镇中,有26个乡镇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区”;年末,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14.3万人,贫困发生率32.52%,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山河遥远,以心为桥。对口帮扶的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从修桥铺路到产业建设,从技能培训到教育就业,一心一意帮助怒江打赢脱贫攻坚战,近10万人实现“搬出大山天地宽,拥抱幸福奔小康”。
连心桥为脱贫插上翅膀
在怒江州,出门就是山。近三百公里的怒江峡谷,只有一条主干道。千百年来,这里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群众零散居住在两岸深山密林中,过江难,行路难。
怒江穿越州府泸水市六库镇。六库镇是怒江上古老的渡口,这里水流4米/秒,最大水深17米。年,当地计划在怒江上建一座连通东西两岸的现代化大桥,却因资金短缺而望江兴叹。
年8月,中交集团投入资金、人力、技术,在此开建中交怒江连心桥。记者在大桥工地看到,红色主桥钢结构经过工厂分节段制造,已运抵怒江东岸,正在进行焊接拼装。大桥明年10月建成,设计桥面路宽18.9米、双向四车道,使用寿命为年。
福贡县上帕镇腊吐底村要修建50套安居房,然而一条不足一米宽的进村泥巴路成了拦路虎。挂职福贡县常委、副县长的李常智多方协调,短短4个月就将泥巴路拓宽成4米宽、绕村联户的水泥大道。在腊吐底村口,原先只能过一个人的木尼玛桥旁,一座新桥上红旗招展,施工正酣。原来,这是今年中交集团投入1.45亿元新建的木尼玛大桥,这座18米宽、双向四车道的大桥明年6月建成通车,为怒江脱贫致富插上腾飞的翅膀。
楼上住人楼下出租
在泸水市大兴地乡鲁地村,一排排傈僳族风格的新居错落有致,在怒江的微微波光中显得格外醒目,超市、卫生院、篮球场、图书馆依次呈现。
文又凤新居二层楼上,身有残疾的儿子在洒满阳光的房间里玩耍,楼下是她家用来出租的门面房,门面房对着的,是一条宽阔干净的街道……
这条街道后面就是高黎贡山了,文又凤的旧房就在不到米远的山坡上——前后两间低矮破旧的木板房,真是“一块空心砖、一面木头柱、一张石棉网顶棚”。今年6月,她们才从这住了15年的没有阳光的“家”里搬出来。
记者看到,文又凤旧房不远处,映入眼帘的是泥泞不堪、满是牛粪马粪的山间小路和破败不堪的“千脚落地房”,斜坡或靠山处竖立几根木桩,这些木桩像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这种房屋极不安全也不环保,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杂物,一到雨天,臭气熏天、污水横流。很难想象,就在这“千脚”之上,曾经住着数千户贫困家庭。
身高不够一米的文又凤,干不了农活打不了工,丈夫一条腿残疾。多年来,尽管当地*府时有帮扶,但一家三口总是愁眉不展。这两年,文又凤一家的命运有了转机。她说,要感谢中交集团派来的“第一书记”王永刚。
王永刚来了之后,在邻村办起了火龙果合作社,“同是傈僳族的祝荣新当了致富带头人,叫我帮着做点杂活,每天能挣一百元。今年9月,我还意外拿到合作社元的分红钱”。她说,“楼上住人,楼下出租,每个月还有一千元的固定收入,日子越过越亮堂了。”对于现在的生活,文又凤很满意。“有事做,能赚钱,好的嘛。”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怒江州群山环绕,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全州仅有耕地万亩,70%以上的耕地坡度在25°以上,有的甚至达60°以上。复杂的地理环境,桎梏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如今,全州四个贫困市县近10万人已经完成易地搬迁,但是还有一部分“不愿”搬。谁能想到,请他们住进新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见到挂职怒江州委常委、副州长的*紫跃时,他正准备出门“串亲戚”,原来今天是他和他的包联村约定喝酒的日子。路上,他对记者说,这是第三次去找老余喝酒。
今年7月,他的包联村——兰坪县中排乡克卓村干谷箐小组有85户怒族村民还没搬进年已建好的易地安置房。他找到村里最有威信的老组长余双宝,余老汉抬出家里珍藏的酒,*紫跃却没有喝:“一个月内您带领乡亲们搬进新房子,我请全村乡亲们喝酒。”
第二次去老余家,就是他的新居了,老余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扇一扇地打开家里的房门让*紫跃看,但*紫跃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屋里除了几张木板床和一些棉絮、衣服之类的便什么也没有了。*紫跃又连续看了几家,也是如此。*紫跃决定帮他们协调每户两张床、一个电饭锅、一个电磁炉、一个衣柜。当这些家具都落实到村民家里后,老余打来“*的干部真好!快来喝酒,乡亲们等着你呢。”
经过4个小时的颠簸,我们到了克卓村,老余二话不说,把自己酿造的大碗酒捧到*紫跃面前,“喝!”*紫跃一饮而尽。
远处,一栋栋安居房拔地而起,柑橘种植业、奶牛养殖业发展起来了,克卓村脱贫攻坚进入快车道。
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在怒江公路的北端,我们转入高黎贡山深处——贡山县独龙江乡。这里是全国唯一一个独龙族聚居区,地处深山峡谷,自然条件恶劣,过去一直是云南乃至全国最为贫穷的地区之一。
巨变发生在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全线贯通,结束了独龙江乡半年大雪封路、与世隔绝的历史。独龙江乡通车、通电、通电话、通电视广播、通安全饮水、通4G网络,名独龙族群众从漏风漏雨的茅草房搬到宽敞舒适的安居房。
在这个乡最后脱贫的迪*当村,家家户户门前都种植“草果”,这是一种外形如芭蕉的植物,叶子高大,红色的果实像葡萄一样堆在根部。草果和重楼、花椒、核桃被称为独龙族生态“四宝”。正忙着给自家种的草果除草的村民李*说,现在独龙江乡仅草果种植人均收入就能到三四千元,是乡亲们致富的“金果果”。
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成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边疆少数民族“一步跨千年”的生动实践。独龙族群众相信,“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