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苏轼的诗和远方
TUhjnbcbe - 2023/9/11 21:36:00
白癜风需要做手术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06/6216232.html

许巍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嗓音用心地唱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是啊,谁都向往诗和远方,那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可是现实中,却多的是苟且偷生的人,每日里蝇营狗苟,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远方遥不可及,诗,更被柴米油盐淹没得没有一丝痕迹。

于是,诗和远方,就成了现在网上的流行语,成了人们心中的梦。有人说,等我挣够了钱,就去寻找我的诗和远方。其实,诗和远方,与金钱无关,与权势地位无关,与爱情也无关。那是人的一种心境,一种看待生活的方式和态度。

然而,这种我们苦寻不得的生活,却是九百多年前苏轼的日常。

苏轼并非功成名就、赚得盆满钵满后去寻求诗和远方。而是,他一生都在远行,一生都在写诗,诗和远方就是他的人生。

宋仁宗景祐三年的冬天,苏轼诞生了,那洪亮的啼哭声,彰显着他的洒脱和无所畏惧。

他出生在一个开明的家族中,父亲苏洵,是个勤学苦读之人,且对待孩子的教育,从不强迫。苏轼苏辙小时候也如同龄儿童那般淘气顽皮,苏洵就采取引导的办法,逐渐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故此,才有一门三学士的苏家奇谈。

良好的家风,才会有洒脱通透的苏轼。

刚过弱冠之年的苏轼进京应试,清新洒脱的文风立刻就震动了京城,欧阳修、梅尧臣等人都对他赞赏不已。但仕途险恶,单纯率直的苏东坡因谈论王安石新法弊病,遭到攻击,只好自请出京,至杭州通判。

虽然是被迫离京,但苏轼并未感到失意,况且,杭州美景天下绝,更是让他忘记了朝堂的龌龊。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好客的东坡,即使远赴杭州,依然朋友不断。那日他在薄雾朦胧的晨曦中去迎接远道而来的朋友,并与友人畅游西湖,感受着人间天堂的神奇美景。

本来晴空万里,波光潋滟,可突然一阵急雨,打破了湖面的宁静。东坡并未扫兴,在他眼中,雨中的西湖,别具一番风采,那是晴空下看不到的美。山色空濛,雨雾氤氲,湖面仿佛变得不真实起来,如仙境般缥缈。

一场雨,不仅让苏轼看到了不一样的西湖,更是留下了千古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

然而,杭州的美,并不能留住苏轼的脚步。四年后,他又转调密州任知州。

密州,这个北方小城,自然没有江南的青山秀水,但这不妨碍苏轼对美的寻求。没有美景,就创造美景。他将粗陋的屋舍进行修整,将屋后园子种上鲜花和蔬菜,还将园子北面的那个破旧高台修葺一新,弟弟苏辙为其取名“超然台”,意寓哥哥的超然洒脱。

闲暇时,苏轼经常和朋友们登台游玩。

“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超然台记》

人人都以为苏轼这次到密州不会快乐了,但他又一次让大家失望了,一年过后,他体态丰腴了,就连头上的白发也黑了不少。

超然台,更是他经常去的地方。台上冬暖夏凉,在每一个飘雪落雨的早晨和风清月明的夜晚,他都会带领大家登台游玩。他采摘园子里的果蔬,钓取池塘里的游鱼,喝自酿的高粱酒,一边喝酒一边赞叹:“多么快乐地游乐啊!”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超然台作》

这是在一次登台时,苏轼眺望烟雨中的远方,触动乡愁,信手写下的一首诗。诗中有一丝淡淡清愁,但更多的则是豁达。如丝烟雨中,北方那个没有特色的小城,也如江南水乡般柔媚起来。更让人忘不了的是那句“诗酒趁年华”,即使到现在,依然是年轻人口中的经典神句。

到密州,苏轼的贬谪之路还没有结束。后来,因为“乌台诗案”,他差点丢了性命,一百多天的牢狱之灾后,他被贬到了荒凉的*州。

在*州,财物的缺乏,让他的生活一度陷入窘境。但达观开朗的苏轼,又岂能轻易被打倒。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终于得到城东的一片坡地,于是他就为自己起了一个别号“东坡居士”。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

雨后月色如洗,澄澈得仿佛不染一丝尘埃,那些追名逐利的市井俗人们永远不可能享受到如此美景,只有自己这个置身名利圈外的乡野之人才能独享这片清宁。虽然坡头坑洼不平,但因有了这大石丛错的坡头路,才有拐杖敲击的铿锵之声。

这片在别人眼中或许都算不上良田的一小片田地,在苏轼眼中就是自己的桃花源,每一寸土里都倾注着他的爱,凝聚着他的希望。这片土地,让苏轼的生活充实了起来,劳动的汗水也洗去了他心中的烦闷。

没有被困难压倒的苏轼,在*州变得更加豁达潇洒。那一日,他和友人喝酒,一直喝到深夜,等他回到家中时,家童早已鼾声如雷,无论他如何敲门,都无回应。他索性就坐在门口,倚着拐杖,静听夜风里的江涛声。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

他信手写下的一首词,却让*州太守虚惊了一场。因为这首词,人们纷纷传说,苏轼写完这首词就脱下衣冠,泛舟而去了。苏轼是贬官,太守是负有监管责任的,如果苏轼在自己的地界上失踪了,他就要负担失职之罪。

于是,太守火急火燎地跑去苏轼家,却看到苏轼正在家中酣然大睡,他不禁哑然失笑。也是,苏轼怎可能是那种遁世逃避之人。

海南儋州,是苏轼一生中被贬最远的地方了。在宋代,儋州,就是天涯海角,远的不能再远了。

一叶孤舟,将苏轼送到蛮荒的儋州,那是一片未开化的土地,很少有人读书,更没有人进士及第。

苏轼到那后,并未因此对生活丧失信心,反而积极在当地兴办学堂,鼓励大家读书,并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后来,儋州人姜唐佐就举乡贡,苏轼为此题诗曰:“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苏轼一生漂泊,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虽然也曾官居显位,但很多时候却是被诬遭贬。可无论得意还是失意,他都淡然而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即使风雨来袭,他依然坦然而行。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是人间一匆匆过客,不奢望什么,只想过好每一天。居庙堂,他勤勉为公;隐山野,他诗酒相伴。他不仅有远方的田野,更有无数让人争相吟咏传颂的诗篇。

在那个一千多年前的大宋,他就拥有了我们苦苦追寻而不得的诗和远方。

文:初酿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轼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