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市内的旅游景点没有现在多,当时的文人市内游玩必在三个点中选择,武侯祠、杜甫草堂和望江楼。
表面上是三个点,清朝重新修建时三者同时修建,在人们心目中,似乎等同一个整体。
成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毁坏,仅存不多。清代对成都名胜古迹普遍进行了重建,使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令当代成都人引以为豪的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崇丽阁)三大名胜,其建筑物就直接奠基于清代。
武侯祠,在明末清初,武侯祠和先主庙(昭烈庙)皆毁于战火。清康熙十一年(公元年)进行了重建,以后又多次修葺和扩建,使主体建筑达五重,松柏竹木茂盛,殿阁亭台壮丽,成为成都城南主要游赏之地。新建筑以前后两大殿分祀刘备和诸葛亮,形成特有的君臣合庙格局;前者称“汉昭烈庙”,后者称“武侯祠”,但成都人仍习惯将其统称为武侯祠。
最著名的是唐代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由曾任三朝宰相的裴度撰文,柳公权之兄柳公绰书写,名工鲁建镌刻,世称“三绝碑”。
其中诸葛亮殿前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系书法名家赵藩撰书。
修武侯祠同时修建了杜甫草堂。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余首,此地因此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诗歌“圣地”。
可惜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草堂建筑、园林几成废墟。清初以来持续进行了恢复重建,并以与杜甫生平际遇类似的陆游、*庭坚配享,成为成都重要游览胜地。
同时修建的还有望江楼(崇丽阁)。望江楼坐落于成都锦江九眼桥畔,明代有玉女津。此津因远在城外,水流清澈,明蜀王命人在此汲水仿制薛涛笺,因此后名薛涛井。
康熙三年(公元年),成都知府冀应熊书立“薛涛井”石碑,此地因之渐成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名胜之地。
光绪十五年(公元年),在薛涛井旁建成崇丽阁,取左思《蜀都赋》中“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之意命名。因楼身位于锦江边,故又名“望江楼”,成为成都的标志性建筑。
清代,望江楼与武侯祠、杜甫草堂并称为最受文人推崇的成都三大名胜,与成都人民的文化生活、民间习俗融为一体,体现出成都城市文明的顽强生命力。
在传统的方位观念中,南方被视为吉祥之方。清代成都人流行在大年三十晚或正月初一到城南武侯祠争烧第一炷香、争喝早茶,同时参加特有的“游喜神方(喜神所在方位)”活动,形成流传至今的“游喜神方”民俗。
又如,望江楼建成后,为**权要、文人墨客和一般市民聚会游乐之所。每逢佳节,文人学士纷纷聚会于此,写诗题联,缅怀薛涛,雅趣盎然,诞生成都历史上诸多名联。
再如,清咸丰年间,时任四川学*的何绍基从果州(南充)返回成都,在途中拟好“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的对联。
仿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意,抵蓉后特意宿于郊外,等到初七“人日”这天才进草堂题写。此联一出,文坛震动,墨客骚人竞效何氏,于每年人日云集草堂,挥毫吟诗,凭吊诗圣。此后,“人日游草堂”成为成都人的雅俗传承至今。
顺便解释下“人日”的意思,“人日”指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根据东亚传统习俗,当日为众人生日。人日亦称为“人胜节”、“人庆节”、“七元节”、“人口日”及“人七日”。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称“人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