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铜豌豆”关汉卿身为元曲四大家之首,熟读儒家经典,却“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与大多数文人不同,关汉卿流连于勾栏瓦肆,自嘲“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他“经了些窝弓冷箭鑞枪头,不曾落人后”,却甘愿“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文人的狂傲疏放、放纵不羁,在他身上看似展现得淋漓尽致。但稍加了解,便可得知那个时代文人生不逢时的无可奈何......元朝仕途堵塞,士子地位下降,进则无门,退也不甘。“九儒、十丐”的社会境遇,让关汉卿无所适从。但在困境中,他调适心态,自我抉择,放下士子的清高,以开阔的胸襟“偶倡优而不辞”,反抗统治者的不公。大概儒生不幸文坛幸,低在尘埃里反而开出花来,这种旷达开阔的精神让他在文字中找到了自己。
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关汉卿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他不肯虚度了春秋,人民历史选择了他,他也在历史洪流中自我抉择。
“一空依傍,自铸伟词”关汉卿风尘一生,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以杂剧的成就最大,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为代表,剧作“琼筳醉客,汪洋恣肆”。
元代钟嗣成的《录魂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他的杂剧创作的对象也随着他涉世的不断深入而成熟。
早期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中描写的历史英豪,就与他受儒家入世思想有很大关联。将拯救苍生的大任,寄希望于历史上的英雄。中期喜剧《救风尘》多描写下层民众弱小的女性则是从单纯的寄托他救的思想转化为弱者的自救。最后在他的悲剧《窦娥冤》中,即使幻想破灭,也寄托天地有道,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从原始先民是祭祀说或歌舞说起源,到唐传奇小说发展,以及宋完备独立由自发转变自觉,最后元文体成熟逐渐固定为“一本四折一二楔子”。“关汉卿的杂剧作品以完整的戏剧形态摆脱了宋金杂剧相对散漫的结构方式,是元杂剧走向文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旦、末、净、杂在戏台上歌舞缤纷,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以笔墨书写不朽芳华。元杂剧,一个朝代的纷杂,一个民族的抗争,嬉笑怒骂皆文章,行藏去留尽话题。它如此特殊又如此残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寻其根本,终究是民众抗争恶劣生存环境下生活的希望。
备注:文章系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