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dashoubi.org.cn/e/wap/show.php?classid=2&id=239890“我经历了贵州京剧最辉煌的时期,那时候贵阳天天上演京戏,一票难求……”说这句话的是贵州京剧院老艺术家陈少云,她年进入贵阳市京剧团当学员时只有12岁,至今仍对当年在剧团学艺、演出的情景记忆犹新。讲述人:陈少云,72岁,贵州京剧院老艺术家年,贵阳市京剧团到上海演出《杨门女将》,受当地欢迎贵州现代京剧成全国范本“我进团时,贵阳市京剧团刚成立两年”。陈少云记得,当年新组建的贵阳市京剧团大约有演职人员人,人才济济。团长马骏骅,祖籍江苏,系京剧麒派创始人周信芳的关门弟子、京剧泰斗袁世海的同门师弟,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就在贵州多地演戏,在西南京剧界占有重要地位。那些年,文武老生苗溪春、陈少卿,花脸张启良、叶茂奎,旦角秋步云、闫亚*都是当时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角儿”。其中文武旦侯剑敏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的大弟子。上世纪60年代,京剧大家厉慧良先生在贵阳指导贵阳京剧团演员张新当年,招收的新学员以剧团为校,从早到晚练习京剧表演基本功,晚上的功课则是“看戏”,认真学习舞台上各流派的京剧表演艺术。陈少云说,那时,喷水池云岩剧场(现贵州京剧院所在地)作为京剧剧场天天上演贵阳市京剧团的传统戏,有《四郎探母》《望江亭》《赵氏孤儿》《长坂坡》《杨门女将》等。每天晚上,锣鼓开场,京韵悠悠,一票难求。时任贵阳京剧团团长的马骏骅还广泛邀请京剧名家来贵阳,如储金鹏、唐韵笙、裘世荣、袁世海等梨园大家都应邀来贵阳,给票友献上精彩演出。“还记得年,我们团在贵阳公演全本的《狸猫换太子》,持续了半年,天天演出,场场爆满,戏迷们每天从半夜就披着被子在剧场的售票处排队。戏迷们的热情使得演员们信心满满,表演时更加卖力。”陈少云说起当年的盛况,无比怀念。年,贵阳市京剧团在贵阳公演的《狸猫换太子》“更值得一提的是,年我们团创排的省内第一部大型现代京剧《苗岭风雷》。”陈少云说,这部戏讲述的是解放贵州前夕,*民同心粉碎敌人阴谋的故事,编、导、演全部来自本土。“为排演好这部剧,我们在排戏之前深入到偏远的紫云四大寨,与苗族大妈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多月,一边体验生活一边为乡亲们演出。那时这些寨子不通车,我们的行李是马帮驮进去的。”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年,贵阳市京剧团完成了大型现代京剧《苗岭风雷》的创排。年夏,《苗岭风雷》赴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引起轰动。“首都观众对首次进京的贵州京剧充满好奇与疑问,问我们是不是用苗语唱京戏。”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陈少云笑了。年和年,大型现代京剧《苗岭风雷》赴京演出,引起轰动年9月,《苗岭风雷》再次赴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调演,获得广泛好评,受到*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获文化部颁发的演出纪念奖,再次轰动全国。调演结束后,贵阳市京剧团被留在北京,向外地同行作示范的同时还参加了当年的国庆献演。《苗岭风雷》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融入了本地艺术特色的创编新腔,有着现代京剧、少数民族戏剧的特点,在全国京剧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京演出结束回到贵阳后,上海京剧院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个剧团来筑学习,使该剧成为很多剧团学演的范本。该团的演员们也多次受邀到辽宁、天津、河北等地指导兄弟院团排演。年,《苗岭风雷》被峨嵋电影制片厂拍成分钟的京剧电影搬上大银幕在全国放映,影响更加深远。年,在全国放映的电影版《苗岭风雷》剧照“年,全国开始恢复传统戏演出,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文化艺术再次走到辉煌时期。”陈少云记得,年5月,贵阳市京剧团携《杨门女将》《苗岭风雷》《逼上梁山》到上海演出:“那时我们出门演出都带着行李,每晚就在剧场后台打开铺盖卷休息。到达的次日凌晨四点,我们被外面的喧闹声吵醒,起来一看,是当地观众在排队买我们的演出票,那队伍长得绕了剧场一圈。在上海演出三个月,天天爆满,有些没买到票的观众就用当地越剧团演出的两张《红楼梦》戏票来换我们的一张《杨门女将》门票。”陈少云主演的《杨门女将》坚守理想未曾改变陈少云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电视机的逐渐普及、娱乐的多元化,进剧场的观众越来越少。贵州的文艺院团与全国其他城市的同行业一样,难现昔日风光,京剧的演出市场逐渐萎缩。再加上创作经费投入不足,演出设施陈旧简陋,演职人员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使艺术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如何唤回观众?剧团上下齐心,决心创新剧创好剧。从年开始,贵阳市京剧团克服重重困难,创作新剧《明月清风》《范仲淹》《巾帼红玉》,在文化部、中宣部主办的全国京剧汇演等高端平台上荣获“新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大奖。上世纪80年代,贵阳市京剧团排演的《明月清风》。曹剑文饰钱慕陶、侯丹梅饰赵玉兰上世纪90年代,贵阳市京剧团排演的《范仲淹》。曹建文饰范仲淹,侯丹梅饰吟秋回忆年《巾帼红玉》的排演,陈少云感慨万千:“那年正逢剧团拆迁,没有排练场地,我们借用贵阳制药厂闲置的车间排练,那场地到处是厚厚的灰和机油,地面也坑坑洼洼,我们铺上临时的地板唱念做打。与这样的恶劣条件相反的是,大家精益求精,憋足了劲努力打造精品。”陈少云说,《巾帼红玉》当年参加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获得了“优秀剧目奖”,后来又荣获第十一届文华奖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引起全国京剧界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