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原本今天看到的第一首是无名先贤的《悲歌》,但今天不想看,且放到明天,我又特意搜了这首东坡词,至于原因,过会再说,先看词: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满城的繁花。千家万户都在烟雨里暗影朦胧起来。
寒食节过后,酒醒后反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这词是写在苏轼驻守密州时的一个暮春,所谓超然台,本是他命人修葺的一座城北旧台,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这时候的苏轼处于被朝局排挤的状态,孤身一人在异地他乡,举目无亲,这样的暮春时节,一个人登上超然台,心情应该不怎么好。开头一句写景,说春天尚未老去,三个字就看出老苏的功力了,这样的春天就不再只是个季节,而是一个人,活生生就在老苏跟前,且年华尚未老去;再看周围,微风细细长柳斜斜,暮春的景色也还很怡人,老苏左右无事,慢悠悠登上了超然台,举目远望,但见护城河里半满的碧水如春,城内依旧满是繁花,再看得远一些,千家万户的瓦房都在烟雨里朦胧起来。单独看上阙,只觉得景色怡人,虽是暮春时节,却依旧美不胜收,然而老苏下阙的画风陡变,寒食过后,酒醒的老苏忽而叹息不已。寒食是指清明之前二日(有些地方是一日)起,禁火,只吃冷食,等到寒食过去,正好是清明,难怪老苏叹息感慨,清明节本就是个让人伤情的日子,旁人都返乡扫墓,祭奠亡故的亲友,他却只能一个人客居异乡,身边连个可以喝酒说话的人都没有,更别说亲朋好友,天涯路远,想见一面谈何容易。但如果老苏就这样埋头沉浸在哀伤里,那他就不是老苏了,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不高,便立马在心里开解自己:好了好了,不要再对着老友思念故乡了,姑且燃起榆柳的新火来烹一壶新茶吧,作诗醉酒还是要趁年华尚在啊。他强行把自己从低落的情绪里拽了出来,烹茶醉酒,作诗赏春,又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东坡了。要说一说“休对故人思故国”这一句,这里的“故人”,难道他身边有老朋友吗?找了找资料,都没明说,我认为应该是没有,类比于开头的“春未老”,老苏极有可能把超然台比作故友,毕竟还是他兄弟题的名,你想,如果他身边真有一个老朋友,前面就不会在酒醒之后长叹不已,而且也不至于自己把自己从低落之中拽回来,如此一来,最后那句诗酒趁年华就更让人心生同情了。
早先说今天是特意搜了一首东坡的词,为什么呐,因为某人说苏东坡不会作词,我竟然有点信了,或许刚才这首不够份量,上不得台面?那我们看看这一首伤春之作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悼念亡妻的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还有这首丙辰中秋大醉之后所作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的三分谪仙气也不过如此吧!你看看,唉,老苏真是不会写词,这写的都是些啥,一点也不好,估计都没人看过,这样的词流传下来,可能属于运气好的吧。
啥,某人又说了,苏轼那豪放派是后人给硬按上去的,哦,原来这里又拿蚂蚁窝的土堆当地雷想炸我一下呢!行,看看老苏在*州跟朋友春游写的这首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怪我怪我,这个一点也不豪放嘛,顶多算是豁达,撑破天可以说他潇洒吧。
那看看这一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嗯,还是不够豪放,还有这首同样在密州作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哎,老苏啊,不是我说你,怎么写词那么不豪放呢,太婉约,太婉约啦!
我不过提了一句老苏跟东坡肉有点渊源,某人又不高兴了,说宋人吃牛羊肉,老百姓都不吃猪肉,因为是咸菜价的东西,正义的板板说了一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里经略相公家每年的几百斤猪肉该做何解释?
某人便说《水浒传》是杜撰,那好,我们不看水浒,看看北宋初年编订的《宋刑统》怎么写的,“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马者徒一年”。到了南宋,刑罚更重,“诸故杀官私马牛徒三年”。即便是致伤致残,只要影响了正常使用,一律按杀死罪对待。如果杀死自家养的牛,则要劳动改造一年半,一下子比北宋多出了半年。
自然了,重刑之下也未必人人都会遵守,现在这么法制的社会,监狱里也没见都空着不是。
某人又说了,他不用看历史,就冲水浒好汉每次吃牛肉就知道,宋代的人都是吃牛羊肉的。哦,原来老先生又不看历史了,又改看水浒了,那好吧,我们看一看水浒里的牛肉一共有多少次出场,实际上《水浒传》确实多次提到牛肉,但知乎有人统计过,提供牛肉的场景共有十二处,水浒里的好汉们除却庆祝胜利和大家其乐融融的场合自己杀牛吃肉之外,真正下馆子或者做客吃到牛肉的也就这么十二回,而整部《水浒传》好汉们下馆子的次数可就不好一一统计咯。再仔细看的话,那十二处提供牛肉的都是什么所在呢?除了大名府那家酒店(还是在城外,保不齐还有*府部门的后台),剩下十一处分别是庄子两处:史家庄、桃花庄;野店两处:三碗不过岗、高唐州到蓟州的野店;黑店三处:南山酒店、十字坡酒店、揭阳岭酒店;偏店四处:五台山下、沧州草料场店、石碣村店、*营外酒店。这些个地方有没有营业执照某人自己去想吧,但我竟不知到底有多少宋朝百姓狠下心来吃过牛肉之后上了梁山,按照某人的说法来看的话,估计当时的梁山就算扩建到十八期也装不下,那最后是谁招安谁可就说不准咯!
看吧,说起这颠三倒四的本事,那我就有点钦佩某人了,一会说人家是梁山好汉,拿小说里吃牛肉的情节来佐证吃猪肉的人是“下作,无耻之尤”,一会又说“哪有什么官逼民反,就是一帮歹徒”,歹徒就歹徒吧,谁也没说要给他们正名,可某人又说大宋遇上金元是活该倒霉,赤裸裸把侵到中原来的大屠杀给捧正了,照您的意思,哪有什么大宋,如此治学严谨的老人家,何妨称呼一声“小宋”?至于某人说什么吃猪肉让人愚,下作,哎,我只能祈祷毛主席吃过的那些红烧肉都是牛肉做的咯。
我一早就知道文人有文人的脾气,但你也要有资本,你谁啊,李白他哥?鲁迅他舅?要说你是陶渊明复活了,站我跟前说你脚气口臭还不吃猪肉,我都能忍,但你不是啊。这些个飘飘然自以为学贯古今才倾天下且还要倚老卖老的哟,哎,不说了,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和它计较,这样不好,不好。
壹点号青莽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