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名字由来
秦、汉为南郡巫县地。东汉建安六年(年)属巴东郡。北周天和三年(年)改名乐乡县,治今县东,属信州。隋开皇十八年(年)改称巴东县,治今长江北岸旧县坪。《太平寰宇记》归州巴东县:“在巴之东,因以为名。”
巴东县今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长江图
长江自西向东在巴东穿境而过,这是长江流入湖北的第一站。
神农溪
神农溪,发源于神农架主峰,流经湖北巴东县境内,由北向南穿行于深山峡谷之中,至巫峡口东汇入长江。神农溪是一条典型的峡谷溪流,两岸山峰紧束,绝壁峭耸,溪水在刀削般的峡壁间冲撞,水道曲折,湍急的溪流中有险滩、长滩、弯滩、浅滩六十余处。水道虽狭急却清浅,漂流极富刺激而又安全。
神农溪流经三个风景各异的峡谷--棉竹峡、鹦鹉峡、龙昌洞峡。两岸风光奇美,峡谷中少有开阔地,最狭处两岸相距仅7米。船行峡中,如穿幽巷重门。一座座高达数百米的山峰劈面压来,几乎望不见前面的水道。
“迢迢水出走长蛇,怀抱江村在野牙。一叶兰舟龙洞府,数间茅屋野人家。冬来纯绿松杉树,春到间红桃李花。山下青莲遗故址,时时常有白云遮。”这首题名为《西壤溪》的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寓居神农溪西壤口时所写。它表达了诗人对神农溪自然美景的无限眷念之情,至今读来,仍能令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唐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四川夔州东下江陵,行至西壤溪时,忽觉身体有些不适,于是就在此地租借了一间草堂,暂作静养之地。在西壤口居留的这一段时间里,杜甫饱览峡江风光,畅游神农溪,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鹦鹉峡中有堪称一绝的三色泉,从乱石丛中流出的九股泉水在汇入溪流自然分成泾渭分明的清、浑、浊三种颜色,形成流淌百米的彩泉。燕子阡溶洞,洞门高八十米,宽约三十米,因洞中飞舞着成千上万只短嘴金丝燕而得名。进洞五十米处,便是“千丘田”,因溶岩堆积而形成的层层“梯田”,呈“品”字形上下排列,每块之间还有明显的“田埂”。
龙昌洞峡同样有着让人惊叹不已的景色,据史书《舆地纪胜》记载:“此洞非石洞,乃山水之奇观也!一洞十里,可以浮舟往来”。
神农溪是巴人的故乡,这里孕育了颇具特色的巴文化。远古时期,巴人祖先巴务相率领巴人部落乘土船浩浩荡荡地向西迁徙,一路上战胜凶滩恶水,最后到达夷城,建立了巴国。神农溪两侧的岩壁上的古栈道遗址和悬棺,都是巴人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的奇迹。今天,居住在神农溪畔的土家族就是巴人的后裔,他们豪爽豁达,能歌善舞,颇有巴人遗风。
无源洞
无源洞,又名兀源洞、悟源洞。位于县城东郊10公里的金子山麓,海拔米处,有水、旱二洞相连,洞口高宽各丈余,据《县志》载:以其泉“深远莫测其源”而得名,洞内空旷,可容万人,居人每避兵于此。雨季,溪水越洞顶而下,形成水帘。
洞内有峡,峡中有隧,隧里又有大溶洞。各种钟乳石笋、石幔缀点其间,泉水穿隧过峡,涌出洞外,飞泻于幽谷悬崖,吐珠泄玉,蔚为壮观,峡壁深处尚有《悟源仙泉》《灵山圣境》《川流悟道》等多处摩岩石刻,历为人们游憩之所。旧时称巴东八景之一。
北宋一代名相寇准十九岁任巴东县令时,在此写下巴东诗词首,李商隐在此留下千古至情《巴山夜雨》,千余年巴东老城已隐没于景区望江亭畔,自然风光与人文胜迹独领巴东一方风光名胜。
格子河石林
格子河石林位于巴东县枣子坪乡,距县城70公里。景区由格子河石林、千米石屏、夹巷子、九龙观四个景区组成,约12平方公里,石林内巨石之间形成的巷道纵横交错,巷巷相通,形似棋盘,格子俨然,故名。
独特的山石,绮丽多彩,怪石奇峰,千姿百态,石峰高耸,洞穴穿石。“穿心岩”、“羊羔洞”、“一线天”等景点因形而得名。一线天多达四处,窄处宽仅尺余,游人只能侧身而过。石林内的三块草坪、四条幽巷、五座重门、六条通道,将30座奇峰连成迂回曲折的巨大迷宫。千米石屏长米,高百余米,形如屏障,故曰千米石屏。它与石林隔河相望,有如藏书万卷的书库,临河耸立,四道泉从屏顶飞泻而下,蔚为壮观,夹巷子、九龙观座落在石屏中,有幽径通行其间。
寇准文化公园
寇准文化公园位于巴东县城云沱小区的西陵路与沿江路之间,是为纪念寇准在巴东任县令时的丰功业绩而建。公园由仿宋县衙大堂与反映寇准文化的古建筑秋风亭、寇公祠等景观构成。仿宋县衙大堂内置仪门、正堂、六公房等。县衙内陈列了寇准任巴东县令时的北宋巴东县城遗址模型、寇准生平事迹介绍、寇准诗词文章、历代着名诗人咏巴东的诗词、传说故事及与寇准相关的文物。
寇凖(年—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
景德元年(年),契丹(辽国)南下犯宋,包围了澶州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凖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非遗文化—土家“撒叶儿嗬”
土家“撒叶儿嗬”,汉族称“跳丧”,又叫“打丧鼓”。现今“撒叶儿嗬”的分布主要沿着清江流域,巴东县大部分区域和鹤峰、建始与巴东接壤的小部分区域。巴东野三关、清太坪中心流行区“撒叶儿嗬”音乐曲调、舞蹈表演套路丰富。土家人有“一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的说法,跳丧是“欢欢喜喜办丧事,热热闹闹陪亡人”,只有“走顺头路”即寿终正寝的人才有享受跳丧的资格。如父母尚在而晚辈先去世,除非已有儿女抱“灵牌”,否则不能跳丧。
巴东土家“撒叶儿嗬”的起源,最早的历史文献应为《隋书·地理志》,其记:“南郡、夷陵……清江诸郡多杂蛮左”,“其左人则又不同,无哀服,不复魄。始死,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扣弓箭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之乐事,以至终卒,大抵亦犹今之挽歌也。”
唐宁时期,樊绰《蛮书》引《夔府图经》载:“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清朝《巴东县志》记载:“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临葬夜,诸客群挤丧次,擂大鼓歌曲,或一唱众和,或问答古今,皆稗官演义语,谓之‘打丧鼓’,唱‘孝歌’”
地方特产—巴东独活
据《中华本草》记载,独活别名独摇草,又名巴东独活、肉独活。平均海拔米的西淌村,山大人稀、森林植被密集覆盖、土壤肥沃,是独活的最佳生长地带之一,所产独活药效好,市场俏,被誉为巴东独活。
独活有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抑制二磷酸腺苷体外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具有拮抗钙通道阻滞剂受体的活性。此外还有解痉、镇痛、镇静、抗炎、光敏等作用。佛手柑内酯对实验性胃溃疡有中等强度的保护作用。
后序
巴东历史文化悠久,境内有大量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群遗迹及古栈道。如:火焰石的旧石器文化遗址、长江古栈道、西壤坡古墓群、东壤口附马墓、盐池河巴人文化活动遗址等。仅三峡、清江两处水利工程淹没区发掘出土的文物就数以万计。
大美湖北、大美恩施、大美巴东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