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苏轼,故事太多。林语堂先生说:“一提起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从苏东坡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
一句“诗酒趁年华”表达了苏东坡超然、豪迈的乐观主义。这诗句出自苏东坡于密州时写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超然台由苏东坡主持修建,并被列为古密州(今山东诸城)八景之首。完工后,苏东坡登台而作了这首词。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开篇交代时间后即宕笔抒怀写景。
“试上超然台上,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三句,写登高望远,春水半壕满城花团锦簇,春末的美景在超然台上一览无余,极目尽处烟雨濛濛笼罩着散散落落的人家。
“暗”字形成了色彩上的强烈对比,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寒食与清明是前后两天,这里“寒食”暗含清明,“酒”为纵情之物,作者喝了个酩酊大醉,酒醒以后长吁短叹客居他乡欲归而归不得。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好作品都是景情交融,让读者读后产生共鸣。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煮一壶新茶排遣我对故人的思念吧!一个“休”字写出了作者在难以解脱的苦闷里是多么“无乃”,只可如此这般了。
“诗酒趁年华”,与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的烧酒享乐相比,“诗酒趁年华”展现了作者火焰一般的人生热情,种种苦难在这火焰下都将被融化。
“趁”字呼应“春未了”,趁春还在年华尚青把酒吟诗莫让年华虚度!旧台翻新以“超然”命名,作者登此台果然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望江南·超然台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望江南·超然台作》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公元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东坡由杭州移守密州,次年8月命人修葺城北一处的“废台”,并由其弟苏子由题名曰“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熙宁九年暮春,东坡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这首千古杰作。此词气概豪迈却也婉约清新,通过抒春讴景把作者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东坡先生另外一首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在此台作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林语堂先生这个评价可谓是再贴切不过了,纵观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旷世才华饱尝嫉妒的折磨,被贬谪祖国各地,甚至流放到海南。无论境遇多么悲惨,东坡先生始终豁达开朗。甚至每次被贬他的文学都会再上一次高峰,东坡先生就用这种方式抗衡着人生的碾压。
当代作家吴韵汐《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词间有淡淡的惆怅,更多的是一股卓立于人间的“超然”。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不经历人生的碰撞激荡
就没有纯净旷达的心境
何来生机浩荡的豪情
何有淡泊自恃的参悟
苏东坡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的身上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有力地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了他的谈笑才停止。
苏东坡对他的弟子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正是苏东坡这种超然物外,不管他身处何种境遇,都能淡然处之,所以他总能“识得庐山真面目”,不为“身在此山中”所累。
苏东坡,不仅仅是他那些经典诗词让我们喜欢,更难得的是,他面对困难时洒脱乐观的心态,超然物外的豪迈。这些,都是苏轼留个我们的伟大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