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重阳登高览胜,赏菊辞青人民资讯
TUhjnbcbe - 2024/6/4 19:19:00
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长时间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1210/5919529.html

「本文来源:四川日报」

□李建中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等,节期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今年的重阳节在10月14日。
  古人认为: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九月”“九日”两个阳数相重,故曰“重阳节”;因日与月皆逢“九”,又称“重九节”;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寿等习俗,所以又称“登高节”;传承至今,融入了敬老等文化内涵,成了名副其实的“敬老节”。
  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清明、夏至、冬至等节气同时又是节日,它们都是古人在对自然和天文长期观察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习俗活动往往与该时节的物候、气候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重阳节通常处于寒露和霜降之间,其主要物候特征是:百鸟飞走昆虫躲藏,数木落叶青草变黄,百花凋谢菊花独放;标志性的景色是:碧云天,黄叶地;最适宜的活动是:登高览胜,赏菊辞青。1重阳源流:
  祭天敬老,应时为节
  重阳节源远流长,起源于古代的星辰崇拜和祭祖活动,是由上古时秋收后举行的祭天祭祖及庆祝丰收的活动演变而来。
  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便记载了古人在九月农作物收割后举行祭天祭祖活动的习俗。在这个活动中,作为人们把握时序重要参照的“大火”星以及为人们积累下宝贵生产经验的祖先,成为感恩和祭祀的对象。这就是重阳节的起源。
  但在最初,这个庆祝和祭祀的活动没有确定的日子,所以也不会叫“重阳节”。后来,当这个活动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术数观念相结合后,这个节日的时间才固定在了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九”是最大的阳数,九月已有一个时间不固定的祭祀节日,那把它固定在初九不是更好吗?月与日皆逢“九”,实在是大吉大利。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其含义非常丰富。对广大民众而言,孝道主要指孝敬父母、尊老敬老、关爱老人。在最初的祭天祭祖活动中,便有专门向健在老人单独分发粮食和饮食的仪式,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在古代,重阳节虽一直没有诞生出“敬老”这个主题,但节日的每一项习俗活动都与尊老敬老密切有关。在民俗观念中,“九”与“久”谐音,含有“久长”“久远”之意;“九”又是所有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月初九”含有“长长久久”“天长地久”的隐喻,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与此同时,“九”作为最大的阳数,又包含着由盛转衰的寓意。因此,重阳节的主要民俗活动登高避灾、喝菊花茶、饮菊花酒、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无不与辟邪强身、去病祈寿相关。人们相信:重阳节这天只要参与了这些民俗活动,老人们就能达到祈寿延年的目的。“九”之后又回到“一”这个起点,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对老人来说,便是返老还童,得到重生了。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普及于西汉,“重阳节”的名称始见于三国时期。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出现了赏菊、饮酒等习俗。到唐代,重阳节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盛行开来。宋代,重阳节非常热闹,《东京梦华录》里记载了节日的盛况。明代,重阳节这一天,皇帝要亲自到万寿山登高览胜。清代,各地过重阳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北京有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驱凶纳吉”的习俗。
  当传统的孝道文化与重阳节祈寿延年的民俗活动联系和融合在一起后,尊老敬老的重阳文化主题内涵便呼之欲出了。年,农历九月初九被定为“敬老节”,至此,重阳节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的主题内涵经过几千年的孕育,终于诞生了。年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2重阳物候:
  鸟走叶落,菊黄枫红
  重阳时节,许多地区露水已寒,冰霜将降,气温逐渐降低。在日照减少、天气转凉的同时,雀鸟昆虫也走的走、睡的睡了。此时有一个典型的物候特征,就是最后一批鸿雁从北方飞来,向南方赶去,这在“寒露三候”里被称为“鸿雁来宾”。在南方的越冬目的地,鸿雁以仲秋时先到达者为主,季秋时后到达者为宾。重阳时节,仰望高空中南飞的雁群,容易引发人们的思乡、思亲之情。唐代卢照邻在《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中有“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之句,说的是在异乡共同喝着菊花酒,看见离乡的鸿雁飞在天上,离家万里之人禁不住一同悲伤。王勃在《蜀中九日》中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感慨自己已经厌倦了客居南方的愁苦,想北归却不得,此时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飞来呀?
  大雁飞走了,寒蝉噤声了,好多昆虫都躲进洞里了,多数花儿凋谢了,青草开始变黄了,树叶在秋风中簌簌地掉落了。面对此时渐渐萧疏残败的景物,杜甫发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感慨,苏轼则生出了“露寒烟冷蒹葭老”的秋愁。
  那么,重阳真的是一段走向衰老的时光吗?当然不是!此时菊花开得正艳,枫叶正被秋风染红,一天红过一天的柿子正到采摘之时,甘蔗正向着更甜的目标迈进,螃蟹长得最是肥美。关汉卿在《沉醉东风·重九》中禁不住说:“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重阳时节,百花凋谢,唯独菊花开得正当浓时。《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的记载,菊花九月开,以至于不少人甚至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多数菊花都是黄色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说的便是重阳时的菊花之盛。菊花与梅、兰、竹合称为“花中四君子”,遍布中国各地,北京、太原、芜湖、中山等城市将其选为市花。
  红叶,是枫树类观赏树木的树叶,全国各地都有。这些树叶在秋天会变红的原因,主要是叶片中的红色素增多和绿色素减少,红色盖过了绿色造成的。枫树等的叶片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和花青素等红色素,深秋时节,随着气温的下降和白昼时间变短,叶绿素被大量分解掉,淹没在树叶里的花青素等会显露出来,叶子就变红了。重阳时节,早一步降温的北方地区,树叶陆续被秋风染红,放眼望去,一簇簇、一片片的红色,成为此时显著的物候特征。
  除此之外,海鲜市场摆满拴着草绳的螃蟹,山坡上开满小黄花的茱萸,也是重阳时节的重要物候特征。3重阳民俗:
  登高辞青,饮宴敬老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虽不尽相同,却基本都是围绕着节日敬老祈寿的文化内涵和这一时节的物候特点展开的。
  登高览胜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以致重阳节又称“登高节”。登高的地点没有一定,可以是高山,也可以是高楼或高台。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传说是为了躲避灾祸。为什么登高可以避免灾祸呢?古人以高处为阳、低处为阴,明处为阳、暗处为阴;登到高处望远,可以避阴气顺阳气。按今天的科学分析,秋高气爽时节登高而望,极目远眺,确实是一项有益身心的户外运动,可以起到强身健体、去病延年的作用。以北京为例,重阳节登高习俗历来很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人们登高的好地方。
  郊游辞青所谓辞青,就是辞别青色的山川原野。重阳节“辞青”,与阳春三月的“踏青”习俗遥相呼应。重阳之后,草木开始凋零,人们怀着不舍的心情和对来年的期盼,结伴走向郊外,向渐渐褪去青色的山川原野告别。古人将上巳和重阳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三月上巳节是人们在走过漫长寒冬后走出户外春游的节日,九月重阳节是人们在秋寒到来前走出户外秋游的节日。
  赏菊和饮菊花酒赏菊、采菊、食菊、佩菊、饮菊花酒,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重阳赏菊的习俗由来已久,晋代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广为传播。当今中国诸多城市,每年都要在重阳前后举办菊花会、菊展等赏菊活动。菊花还有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古人把菊花酒视为重阳必饮的“吉祥酒”,认为它具有去灾祈福的作用,能令人长寿。现代医学证明,菊花茶和菊花酒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
  插佩茱萸茱萸是一种带香植物,开小黄花,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具有驱寒驱毒、延年益寿的功效。茱萸正好在重阳时节成熟,于是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节日的重要角色,被古人称作“辟邪翁”。重阳节这一天,各地有看茱萸、嗅茱萸、插茱萸、佩茱萸、饮茱萸酒等习俗。关于这个习俗,历代文献典籍和方志中多有记载,文人墨客也多有吟咏,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红叶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说的正是重阳时节的美景。枫叶是被“霜”打红的,是被秋风染红的。北方的霜比南方来得早,高山的霜比平原来得早,重阳时北方和高山地区,可观赏到大面积的红叶了。重阳时节到香山赏红叶,早已成为北京人的传统习惯。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节令食品,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如今主要流行于江浙沪地区。重阳节吃糕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便已出现,当时称为“饵”。后代多种文献中,都有重阳节吃糕习俗的记载。因“糕”与“高”同音,赋予了“重阳糕”吉祥的象征意义:吃糕登高,百事皆高。
  宴饮祝寿在重阳节形成初期的庆祝丰收活动中,便包含着宴饮的内容。过去,摆敬老宴、饮宴祈寿风俗在许多地方流行。在《成都通览》里,便记载了清末成都人“九月初九日,重阳登高,到望江楼或城内之鼓楼蒸酒”的宴饮习俗。如今,每年重阳节,各地都要开展敬老爱老活动,组织和帮助老人们出游登山、聚餐赏菊,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阳登高览胜,赏菊辞青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