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苏轼仅有的两首望江南深谙百姓之苦,百
TUhjnbcbe - 2024/8/26 18:21:00

提起唐代诗人李商隐,大多数人会想到他的无题诗。其实李商隐的咏史诗文学成就更高,例如《瑶池》借古讽喻武宗“好仙,又好游猎,又宠王才人”,表达了家国忧思。

李商隐非常推崇和他同朝为官的宰相李德裕,评价他:“万古之良相、一代之高士”。唐武宗时期,李德裕任宰相六年,决策论兵,举无遗悔,以身扞难,功流社稷。

李德裕攘回纥、平内乱,整吏治等,扭转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积弱积贫的困局,梁启超甚至将李德裕与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为封建时代六大政治家之一。

就是这么一个功名显赫的良相,在唐代教坊曲名的基础上创作了词牌《谢秋娘》,谢秋娘本是李德裕的爱妾,因病故去之后,李德裕伤心欲绝,为悼念秋娘,亲自撰文,后来在坊间传唱。

唐文宗大和九年春天,即年,白居易闲居长安养病,回忆自己畅游苏杭时,青山绿水风情旖旎的江南美景如在眼前,依《谢秋娘》词牌旧格,作三首《忆江南》,其一为:“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一时之间,《忆江南》风行一时,从此之后,《谢秋娘》又叫《忆江南》、《望江南》等。

唐代安史之乱后,北方受战乱影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大量人口迁徙至南方重建家园,并在此地长期生活。《忆江南》词调的流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的江南情结。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为疏浚拥塞的西湖,将白沙堤重新修筑,百姓将此堤称为白堤。白居易曾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可见对江南美景的贪恋。

韦庄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是北人南迁之后的共同心声:江山虽美,却不是我们的故土。然而多少年过去了,真正意义上的故乡,不是说回去就可以回去了。

随着白居易《忆江南》的流行,很多文人士大夫也开始倚声填词。这其中就有大文豪苏轼,而且他一写就是两首,也是仅存的两首。

年苏轼在密州任职,从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到贫穷的密州,苏轼的生活水准一落千丈,他曾作《杞菊赋》调侃自己要“杞菊食之”。这一年春末夏初的一天,他登上密州北城的超然台,欣然写了这两首《望江南》:

望江南其一

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望江南其二

春已老,春服几时成。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酣咏乐升平。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

题解:

超然台位于密州城北,苏轼到任后修葺此台,弟弟苏辙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为此台命名“超然”。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赏析其一:

作者起笔就是春色图景,风柔柳细,春水春花,将一座旧城描摹出烟雨水墨之感。紧接着作者写今宵酒醒,才发现独在异乡。思乡之情油然而起。排遣乡愁,莫过于再喝一杯春茶。趁酒兴作诗,趁茶浓思乡,年华正好,有一颗超然物外之心,才可以抵御岁月无情。

苏轼离开杭州赴密州时,就特别想和弟弟苏辙见上一面,然而兄弟二人没能见上,加之政治失意,密州百姓因贫穷致使随处可见弃婴,这是苏轼最沮丧的一段时光。

其二:

作者起句就说“春已老”,和第一首形成鲜明的对比。春天已经走远,春衣几时裁好制成。溪水弯弯波浪平平,蕉叶杯稳如镜,舞雩坛上风儿轻轻罗衣轻轻。酒酣耳热,高歌欢舞,为了天下太平。

春雨潇潇似乎在催着农家耕种,白鸟不再鸣叫,桃李芬芳已尽。催春的布谷鸟飞入茂密的桑林。春天把春色托付给根硕叶肥的芜菁。

苏轼在密州期间,考察民风,亲眼见到百姓生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他勇于割除弊端,因法便民。两年时间,政绩斐然。他热爱脚下的土地,他也心疼这片土地上的黎民百姓,不惑之年的苏轼在密州两年,亲治蝗灾,收容弃婴,向天求雨,教化盗匪,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为百姓解燃眉之急。

在他的勤政爱民下,百姓日渐脱离水火,赢得群众的爱戴,视他为衣食父母。他曾说“吏实不德,无以导迎顺气”,这是以德治理的宽仁之心;他也常说“我衰临政多缪错”,这是他不断反躬自省,为民请命的悲悯之心。他还说“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所以他深入蝗灾现场,与百姓一起面对饥荒之年,给他们最大的安慰。

苏轼在最难过的日子,心里装着当地百姓,他亲力亲为的精神和崇高的政治品德,他与密州百姓心手相连,践行如若不能为黎民做实事,则“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年10月,苏轼在赴任登州太守途中,途经密州,时任密州知州霍翔在超然台上设宴招待,百姓闻讯专程而来,场面即感人又热闹。那些当初被苏轼救活一命的弃婴如今已经长大,得知恩人来了,岂不当面称谢。

苏轼在《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诗中,将这件事始末记录得一清二楚。“山中儿童拍手笑,问我西去何时还?”这一句是百姓期待他再回密州。“当时襁褓皆七尺,而我安得留朱颜”,弃婴已经是七尺之人,自己也老了,这一句戏谑之语里,是满满的自豪。“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这感人的场面,再现了苏轼高贵的人格风貌。

苏轼离开杭州时给弟弟苏辙写了《沁园春》,希望和弟弟一起:“致君尧舜”。苏轼曾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自己立志为国家效力的迫切愿望:“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如今再一次登上超然台,“超然置酒寻旧迹,尚有诗赋镵坚顽”。今日的密州早已旧貌换新颜。无论在哪里为官,苏轼都两袖清风,他深知百姓之乐乃苏轼之乐也。

苏轼一生只写过两首《望江南》,就是在他人生最困顿时期,在密州所写,这两首词,词风清丽中有抒怀,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自己对国事的关切,在咏物中满含对故乡的思念和守望。正如刘熙载评价苏轼诗词所云:“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

苏轼登不登超然台,心中的那份超然洒脱都无与伦比。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轼仅有的两首望江南深谙百姓之苦,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