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
二首(其一)①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②,独自殿③余春。
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②木芍药:牡丹花。③殿:在最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过”“合”二字,恰切地写出了大雨初晴的景象;雨后青蛙叫得特欢,“蛙声满四邻”的“满”字,是传神之笔。
B.颔联首句写海棠花已凋谢,如梦一样难觅踪影,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
C.“梅子欲尝新”说明春天是一去不返了,作者以此暗示季节的更迭,“欲”在这里是快要、将要的意思。
D.颈联中作者看似悠闲,实则孤寂,这可以从“拄杖挑菜”的细节描写中看出。
2.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B
①拟人。“殷勤”“独自殿”等词语赋予木芍药以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激与赞美之情。②对比。木芍药与上文的海棠、梅子对比,体现了木芍药善解人意,延续保持春光到最后的特点。③借物抒情。借对木芍药的感激与赞扬,表达自己的伤春之情。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特色的能力。
B项,“表达了作者对海棠生命短暂的悲叹”错,应该是表达对春天易逝的惜春伤春之情。
故选B。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结尾最后两句以牡丹花(木芍药)在春末的独自开放,反衬百花凋零,两者形成对比,突出春光已失。“殷勤木芍药”,赞牡丹情意恳切深厚,就是伤百花的无情,“殷勤”原本是用来形容人的诚挚亲切热情,这里用来形容芍药,把自然物象当成人来写,亲切生动形象。“独自殿余春,指花已尽。在后面称为“殿”,表明牡丹已是最后的花,余春即残春,独自为残春之“殿”,五字三层,层层充满了“迟暮”之感,殿后,也赋予了芍药人的心理活动。借物抒怀间接达意,变现了作者喜爱春天却留不住美好的惋惜悲伤,自然要感谢多情的芍药善解我意留下来多些时机守护陪伴我,字里行间透露出我的感激和赞扬之意。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陈与义(年——年),洛阳人。宋徽宗时任太学博士。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避乱闽、粤,后辗转到了南宋朝廷临时所在地绍兴,作此词。②长沟:大河。
请就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1)①三、四、五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②上下两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把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美好形成鲜明的对照,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表达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③此词首尾四句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洛阳生活的回忆,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答题思路:首先提取具有表现手法的例句并翻译,然后明确手法并加以分析,最后点明手法效果,即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本题涉及的表现手法为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指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别于借助景物等其他物象间接侧面委婉抒情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等间接抒情的方式。另外还有对比手法,这种手法的特点是同类相比突出不同点,与对照后得出相同点的类比注意区别开。
直抒胸臆: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忆旧,直抒胸臆,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动静结合:“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
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下片感怀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对比手法:“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闲登”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这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进行对比,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
答题技巧:
如果对所给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①从练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③从修辞角度:审清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④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⑤从表现手法:辨明表现手法,如化用典故、想象等。
三、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春天的一项是()
A.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菜芰荷。(贺知章)
B.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王禹偁)
C.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释志南)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帏栩)
A
本意考查理解分析诗句的能力。
A项,意思是别说春天已经结束花草都凋谢完了,另有人在水流中央采摘菱叶和荷叶呢。可见“春度”的意思是春天已经过去,另外“芰荷”应该是夏季才有。
B项,意思是为什么春风竟然容不得这些,惊走了黄莺又吹折数枝花。可见是春天。
C项,意思是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①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②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这时的风就叫柳花风,或称杨柳风。在这里引申为春风。
D项,意思是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飞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故选A。
四、对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幽香粉艳谁人见?时有山禽入树来。(反问)
B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对偶)
C我欲长竿数千尺,坐来东海看潮生。(夸张)
D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比喻)
A项,诗句见宋代蔡襄《十一月后庭梅花盛开》,“幽香”,淡淡的清香;“粉艳”,娇艳的颜色,借指花朵花瓣。此处以花的香气、花的颜色代指花朵,诗人发出“幽香粉艳谁人见?”的疑问,由后一句“时有山禽入树来”可知应该为“山禽”所见,自问自答,所以运用的修辞手法应为“设问”而不是“反问”。故A项错误。
B项,诗句见北宋王琪《望江南江南岸》,“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意思是远眺山下云遮雾掩,见烟雾细雨中渔市和酒家都是那么遥远、缥缈。以“山下孤烟”对“柳边疏雨”(均为地点+名词的偏正短语),“渔市远”对应“酒家深”(均为名词地点+形容词),使用了对偶手法。故B项正确。
C项,诗句见明张以宁《严陵钓台》,“我欲长竿数千尺,坐来东海看潮生”意思是写作者想追踪严陵的足迹,扬千尺长竿,垂钓于东海之上,“长竿数千尺”中运用了夸张修辞。故C项正确。
D项,诗句出自宋代苏轼的《少年游润州作》,意思是去年相送于余杭门外,大雪纷飞如同杨花。“飞雪似杨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飞雪比喻成杨花。故D项正确。
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届高考专项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红茧
届高考写作训练:人生小满至清欢
高三专项复习之语言运用题:句式变换
古诗词鉴赏:王国维《玉楼春》+皎然《陇头水》
高三写作:以“立正”为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