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
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是中华文明古国
已相继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
后来,
因为寒食和清明离得较近,
人们干脆将二者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寒食节起源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之推(又称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出,抱树而死。
后来晋文公为悼他,禁止国人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寒食节习俗
禁火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拜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到了唐代,寒食拜扫则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先贤、百姓上坟等。
饮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饮品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作为寒食日的食品。
插柳
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可谓盛极。
秋千
寒食节前后,春光明媚,适合踏春游赏。而荡秋千则成了女孩子喜闻乐见的游乐活动。如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寒食节美食
又称润饼、嫩饼菜,是春卷的一种,发源于泉州,而后流行于台湾、福建地区。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
又称乌饭、乌米饭、乌稔饭,用糯米染乌饭树法之汁煮成的饭,颜色乌青,为寒食节的食品之一。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寒食节日期间,百姓家家不许动烟火,需备麦粥等冷食,借此纪念,这寒食粥便是因寒食节而流传下来的节日饮食。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