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草木青,明媚春光暖。花好,春在,便是人间好时节。
在百花争艳、莺声啼转的春日里,苏轼曾写下了很多不同主题的诗词,或惜春,或咏物,或思乡,或闺怨,字里行间展现了其婉约细腻的一面,同时饱含着韵味与哲理,是东坡诗意人生的注脚。
如果穿越回宋朝,我想跟着苏轼,去游春,一同走进苏轼的春日情怀。
新城道中·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在去往新城途中,眼前明媚秀丽的春光和农家的春耕景象,使苏轼心情舒畅。似乎连大自然都格外偏爱这位外乡人,为他的出行,“吹断檐间积雨声”,野桃“含笑”点头,“溪柳”翩翩起舞;“西崦人家”快乐耕作,细雨润茶喜上眉梢,简直就是桃花源。
苏子就是借助灵动的比喻,拟人,精准的动词,副词,描绘了有声有色,走远有近,有高有低,有情有趣的和谐美好的山行之景。在景中含情,在景中显情,表明了自己的山行快乐和热爱自然,热爱田园的情感以及自己被俗物缠身的无奈。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下片触景生情。何必沉溺在伤怀的情绪中不可自拔?谁都会怀旧,谁都会思乡,最都会苦闷,可如果只是烦恼,并不能改善自己的心情半分。春日好时光,自然当用诗歌美酒陪衬。可见诗人“超然”的人生境界。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伤春词,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数字的妙用传达出诗人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诗人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堪称神来之笔。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词的上阙写暮春的景色。百花已经开始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点点褪去,杏树已经开始结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在空中飞过,青碧色的河水蜿蜒流淌,环绕着远处几处村落人家。柳絮在春风的吹拂下愈加变少。
面对此景,词人发出了“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感慨,无需伤感春之将逝,百花尽后仍有芳草,青绿之处不也别有一番意趣么?
下阕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是一首记游词,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
宋人喜欢午茶时佐以春盘,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饵称“春盘”。午茶时,雪白的泡沫飘浮在茶盏上,蓼芽与蒿茎鲜嫩嫩地装在春盘里,一切都那么美好。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