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宋仁宗时的那些事,亲子共读书目半小时漫
TUhjnbcbe - 2025/3/25 10:00:00

每周读懂一本书#晓晓年第21本(4月份第3本)《半小时漫画宋词》,阅读时间年4月10-11日。

作者:

陈磊,擅长爆笑又富有创意的手绘形象和历史段子,深受90后、00后等年轻群体的喜爱。最初源于儿子喜欢看他出版的《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用幽默、搞笑的语言全面解读中国历史,深受小朋友们的喜欢。

我虽然早就过了看漫画的年纪,却也想借着这本书体验一下轻松愉快的阅读感受,事实证明这本书确实很适合小朋友们阅读,既轻松,又能全面的了解宋词发展的全过程。

词的由来

最早的诗歌《诗经》其实除了要表达文字里包含诗词画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流传载体,即-音乐,这样伴随音乐而产生的诗歌,后又经过《汉乐府》、《胡乐》,进而演化到隋唐的《燕乐》,然后开始配诗合唱,后来随着音乐旋律的逐渐复杂化,普通的诗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音乐的需求了,于是,乐工们开始将诗的内容做一些变动,比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配成音乐,是这样来唱的:

渭城,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客舍青青,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劝君更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西出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也勉强算是可以唱了,但是有些民间乐工发现自己还可以做更多。

据说在盛唐时期,民间就出现了按照音乐来填词的创作方式。

从此,诗歌江湖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大佬:词!

但诗和词是有区别的,首先诗配的是中原音乐,而词配的是中外结合的燕乐,其次能唱出来的诗特别少,而词则不同,所有的词都能唱出来

到了唐朝后期,参与词创作的文人越来越多,那时就诞生了第一本文人词集《花间集》,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温庭筠。

振兴词坛--温庭筠

温庭筠出生名门,祖上曾官至宰相,自己也是才华横溢,诗词歌赋更是信手拈来。可惜因为他生性浪漫,喜欢流连于秦楼楚馆,后来又因陪太子游玩而被弹劾,也因此事为他科举之路的坎坷埋下伏笔。

后来又因多次帮助科举试子作弊,即使才华横溢,亦不被朝廷认可。

后来终于因好朋友徐商当上宰相,帮助温庭筠谋得国子助教的小官,又因为一次国子监的秋试,得罪了不少权贵,后来被贬方城,因此郁郁寡欢,客死他乡。

温庭筠的代表作之一: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望江南·梳洗罢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士大夫之词的开端-词帝李煜

花间词派的词人们大多喜欢描写郎情妾意的闺房故事,而这位写下许多怀念家国的千古名篇,他的名字叫李煜。他是一国之主,江湖人送外号——词帝。

在唐朝之后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一个乱世,这个乱世之后就是宋朝。这期间有个国家叫作南唐。李煜出生在南唐的帝王家,父亲是南唐国君李璟。

王国维这样点评李煜,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纵观李煜的一生,他看似有两个人格:

亡国前,文艺青年,潇洒快活、没心没肺;

亡国后,画风突变,悲伤逆流成河。

李煜可以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艺青年,他精通书法,擅长绘画,通晓音律,作的一手好词,只不过他错生在了帝王家,只擅长诗词歌赋却并不懂治国谋略,他又遇到了宋朝彪悍的赵匡胤,除了俯首称臣也别无他选了。

在南唐亡国之后,李煜写下了大量的怀念故国的诗词,其中的几首代表作: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生前最后一首词就是那首最著名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传,这首词是在李煜的生日宴会上,由李煜安排的一位歌姬唱出来的。这事被赵光义知道了,他十分愤怒,痛下杀手,让李煜的生日变成了忌日。相传赵光义赐给了李煜一杯毒酒,李煜喝完之后,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

雅俗共赏-柳三变

柳永,原名柳三变,家里排行老七,江湖人称柳七。

柳永也是出身书香门第,可是他初到京城,就被京城的繁华所惑。日渐喜欢流连于勾栏瓦舍,烟花柳巷之地,也因此他的词多半描写的是青楼生活,不被主流文人看好。

结果科举连试不中,赌气之下,写下几句牢骚: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节选自《鹤冲天》

可后来却因这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让皇帝觉得他并不十分在意仕途,于是被皇帝一票否决了。

于是柳永开始“光明正大”的去青楼玩乐写词,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奉旨填词的第一人。

据说在歌伎圈,还有个口号广泛流传: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贯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妥妥的是歌伎圈实力派偶像。可粉丝再多,考不上进士依然是柳永心里永远的痛。由于多次科举没有结果,柳永便决定离开京城,去江南漫游。在离开京城时,柳永写了一首著名的词,送给他的情人。

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在柳永51岁的时候,宋仁宗终于亲政了,得益于皇帝亲政的恩惠,刘永才得以科举中试,可即使这样,柳永的仕途仍是充满坎坷,最终在71岁时在润州去世。

人生赢家-晏殊

晏殊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出身又好,学习优秀,14岁就被推荐到中央,接受了宋真宗的最终面试,并毫无悬念地考中。并一直官至宰相,晏殊可以说是典型的人生赢家。

晏殊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做一把手的时候,不走寻常路,大搞教育事业,投资应天府书院,还请自己的学生范仲淹做客座教授。得到大力支持的应天府书院,是北宋初期四大书院之一。这里也成为北宋初期的“人才储备基地”。晏殊当上了宰相后,依然不忘初心,和学生范仲淹一起极力支持教育事业。

晏殊一生特别顺,不仅生活在和平年代,而且有钱又有闲。所以后人给了他一个评价:太平宰相富贵词。

以前的花间词大多是写女孩们纠结的小心思,就像上课时私下里传来传去的表白小字条。晏殊的词则全面提升了格调,很少纠结于缠缠绵绵的儿女情长。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世文宗-范仲淹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于是母亲只能带着他改嫁。据说他年少的时候,每天晚上煮一锅粥,第二天早上起来粥凉透了,结成整块,他就将之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配的菜,就是各种捣碎了的腌菜。

这就是划粥断齑(jī)的典故,“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这个成语形容生活特别清苦。

长大之后,范仲淹跑到应天府求学。应天府是宋太祖赵匡胤发迹的地方,应天府书院是顶级学府,范仲淹努力读书,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有一次,宋真宗本人大驾光临,同学们都跑出去看皇帝了,只有范仲淹一动不动,继续看书。同学就问他:“皇上来了,你不去瞅瞅?”范仲淹微微一笑,说:言外之意就是,我以后是要当大官的,到时候天天都能见皇上。这个牛还真不是白吹的,范仲淹在26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起起伏伏的职场生涯范仲淹扎根基层,什么活都干过:负责过治安,管理过盐仓,兴建过水利。不管干啥,他都尽职尽责。范仲淹当年是因为得罪垂帘听政皇太后而被贬出京,后来仁宗亲政之后召回范仲淹。但范仲淹的仕途此后并没有一帆风顺,在很长时间一直处于被贬、召回、再被贬、再召回的状态。

范仲淹不仅散文和诗词厉害,带兵打仗也毫不逊色。

当时范仲淹驻守西北时,整顿军务,提拔人才当时显赫一时的名将狄青就是范仲淹一手提拔起来的。

在范仲淹驻守的这段时间,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为北宋积蓄了实力。虽然朝廷也因为冒进而惨败过,但是范仲淹按照自己的防御策略,和西夏基本上保持了均势状态。

当时范仲淹写了一首特别有名的词,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庆历新政

当时的北宋,看似笼罩在盛世的光环下,但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西夏和辽国虎视眈眈,内部农民起义不断,国家形势越来越差。

于是宋仁宗任命范仲淹建议宋仁宗推行改革,因为当时的年号是庆历,所以这场改革又被称为庆历新政。

范仲淹为了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的计划,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顿官员队伍。

在北宋,官员只要不犯错,混够了年限,就能升官,所以有很多混吃等死型的冗官。

因为新政的实施过于严苛,于是得罪了从上到下的一大群人。于是,他们为了把范仲淹搞下去,打各种小报告,范仲淹深感改革的阻力太大,心太累,觉得很难继续推进了,于是申请外调。改革派的参与者,比如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也都相继被贬出京,新法的各项措施也被废除,庆历新政彻底失败。离开了朝廷斗争的旋涡,范仲淹的岁数也大了,他决定安心当他的地方官,造福一方百姓。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享年64岁。

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自于当年应好友滕子京之邀为岳阳楼写记,于是才有这千古名篇和这句名垂千史的自我评价。

一世文宗-欧阳修

阳修幼时家贫,没钱买书,常常去当地有钱的读书人家里借书抄录。贫困并没有阻挡欧阳修学习的步伐。他勤学苦读,在17岁那年,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接受科举考试的检验。但当时流行写华而不实的骈文,科举考试也基本以骈文为主。欧阳修因为偏爱自由表达的散文,头两次科举都没能考中。经历了前两次的挫折,聪明的欧阳修很快学会了变通,终于在第三次科举中所向披靡,最终金榜题名。

当时朝中的范仲淹因改革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疯狂弹劾,于是被贬饶州,欧阳修为其仗义执言。在此过程中对上了一个落井下石的小人高若讷。欧阳修写了一封公开信和高若讷对骂。这封公开信就是非常有名的《与高司谏书》。全文慷慨激昂且有理有据,把高若讷说成了一个伪君子。高若讷气得头顶冒烟,决定使出绝招——告状。于是欧阳修被贬去了夷陵。

后来欧阳修又被召回京城,可惜好景不长,因为欧阳修太出挑,几乎拉满了仇恨值,最终被政敌泼了满身的脏水,被贬去了滁州。这一次离开京城的时间比上一次长了许多。欧阳修在外地过了近十年天高皇帝远的日子后,大老板宋仁宗再次召唤了他。

当时朝廷正在花大力气改革吏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革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51岁那年,欧阳修开始改革科举文风,当时文坛的风气并不好,文章不是辞藻华丽、强行押韵,就是用词生涩。这样的东西要么是假大空,要么不说人话。

这一次,欧阳修终于能出一口恶气,来“报复”让他两次落榜的骈文。科举主考这个职位,给予了他扭转文风的机会。

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在一次阅卷中,欧阳修发现了一篇好文章。他非常自信地认为,这文章应该是他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不被人说偏袒自己学生,他点了那份试卷为第二名。但没想到这个阴差阳错当了老二的,是当时初出茅庐的大文豪苏轼。

文学成就:千古醉翁亭

欧阳修有着很高的文学成就,他本人也位列唐宋八大家。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他的词和散文。

欧阳修关于西湖的词写了很多,其中最经典的一首代表作为: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最著名的散文当属《醉翁亭记》了,此处不再赘述。

退休后的欧阳修选择了回到颍州,因为他非常喜欢颍州的山水。之后,他便在颍州西湖边开始了惬意的养老生活。

养老第一步,他给自己取了个雅号——六一居士。所以“六一”是哪六个一呢?

一代文豪、变法宰相-王安石

王安石是个少年天才,据说他过目不忘,出口成章,21岁就考中进士,步入仕途。王安石在地方上勤勤恳恳,什么地方官都当过,而且干得都不错。再加上他才华横溢,名气一天比一天大,于是朝廷就想让他来中央做官。王安石的回答是:他每次都拒绝。那他拒绝的理由是啥呢?

最常见的理由是:王安石说京城物价太高,而且自己有老人要奉养,实在不方便。总之就是“我很穷,我不去”。

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后来王安石拗不过朝廷,只能到中央来干一阵子,后来王安石屡次上书皇帝要求改革,没得到皇帝批准,失望至极,只好又申请到地方去做官。

宋仁宗去世之后,即位的宋英宗没当几年皇帝,也跟着去了。于是,年纪轻轻的宋神宗即位。

于是宋神宗开始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的第一项当然还是老问题,“三冗-冗兵、冗官、冗费”,并针对这三冗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冗兵?那就裁军,练兵,提高战斗力!

措施: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

冗官?那就改革考试,培养真正有用的人!

措施: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唯才用人。

冗费?那就想办法搞钱,充实国库!

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

此处省略一万字,我们大多数人在学习宋史的时候都曾系统的学习过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细则了。

由于变法的法令制定时考虑得不够细致,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地方官只看重官位和利益,心里没有国家和百姓,导致政策落地后变了味。由于变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再加上王安石的思路对当时的人来说有点太猎奇,所以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反对最激烈的,就是司马光。司马光和王安石,其实是一类人:个人品质高尚,才华横溢,勤俭节约,不贪财不好色,不懂得享受,一心为国家干活。其实他俩本来是很好的朋友。可是因为政见不合,两人闹掰了。这两个人都特别倔强,堪称北宋历史上并列第一的倔驴。于是,朝廷里分成了两派。

王安石的晚年倔强了一辈子的王安石,在退休后的晚年生活中,反倒是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整个人佛系了起来。而且由于远离了政治,王安石跟某些政敌也和解了,比如说苏轼。

而另一头,王安石退休之后,宋神宗继续坚持变法。但是由于他缺少帮手,而且跟朝臣争了十几年,一个脑袋两个大,心力交瘁,最终壮志未酬,年仅38岁就离开了人世。

宋神宗去世之后,反对新法的高太后掌权,起用司马光,所有的新法不问好坏,全都废除。其实王安石的某些法令,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司马光仍然一刀切地把它们全部废掉。他的这种做法,甚至在保守派内部,都遭到了反对。王安石一生的心血全都被毁,感到绝望的他,不久之后病逝,追随宋神宗而去了。

王安石的变法虽然全部被废,但是这并不代表他的变法就是完全失败的。变法之后,北宋国库增收,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只可惜变法很快被废,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家底,也被败家子挥霍一空,本来有望逆风翻盘的北宋,竟然就这么亡国了。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文学功底是非常深厚的,尤其体现在散文和诗上。而词王安石虽然写得不多,但是也有自己的特色。1.王安石的散文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文为主,立意深远,逻辑性强,文笔简练,比如《游褒禅山记》,诗词更是有好多朗朗上口的名篇佳作。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书湖阴先生壁(其一)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全民偶像-苏轼

在整个唐朝诗坛,有两个第一流诗人:李白杜甫。而在宋朝的文坛,也有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他就是苏轼。话说,有一天宋神宗问身边的大臣,苏轼可以和哪位古人比肩?

宋神宗的原话是:“李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翻译过来就是,李白有苏轼的才气,学识却不如苏轼广博。客观地说,苏轼正如宋神宗所说的那样,无论是诗、词、书、画、散文,他都是一把好手。不仅如此,他还是北宋文坛上的CP狂魔。在写诗方面,他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在写词方面,他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方面,他和欧阳修并称欧苏。同时,他们还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书画方面,他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21岁就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看了苏轼的文章后惊为天人。欧阳修本想给这张卷子第一名,但是当时的考试采取糊名制,他以为这张卷子是自己的弟子曾巩的,怕人家说闲话,所以就给了个第二名。

仕途不顺

我们前文也提到了王安石变法的始末,苏轼总体上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不过,苏轼反对的理由和司马光不一样。司马光是全盘反对,而苏轼觉得:王安石变法太急了,应该循序渐进。不过,无论是司马光还是苏轼,当时都斗不过王安石。于是,看清现实的苏轼申请了外调,跑到杭州做了通判,到了杭州后,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还是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在杭州写了很多诗,这也一举奠定了他文坛霸主的地位。其中,他赞美西湖的诗成为千古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年后,苏轼又被安排到密州去做知州,。他在密州任职期间,正值西夏入侵大宋。有一天,苏轼和朋友一起去打猎,他写了一首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6]。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初来密州的苏轼已经40岁,有一天,他梦见了自己的亡妻,也就是他第一任妻子王弗。王弗已经去世十年了,苏轼格外怀念她,于是写下了一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2]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由于长期在各地做官,苏轼一直都没能见到自己的弟弟。一次中秋节,他人在密州,因为特别思念弟弟,他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漂泊的官场生涯还在继续。密州之后,他相继在徐州和湖州担任知州。也就是在此时,苏轼的人生迎来了巨大的转折。

苏轼过去写了很多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诗,改革派一直怀恨在心,想借机干掉苏轼。于是,他们编织了罪名,陷害苏轼,这也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从乌台诗案开始,苏轼的人生跌入了谷底。他初到黄州时,心情极为低落,回想起这段时间的遭遇,

这种心理落差是极大的。初到黄州,他就写下了内心的独白: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节选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在这首词当中,表达了自己的寂寞和孤独,而这些心境却没有人懂得。在黄州的日子虽然是苏轼人生的最低谷,但黄州却也算是福地,他人生最重要的作品都出自黄州。他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

在这段时间,苏轼又化身为美食家,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还为此肉写了一首词《猪肉颂》

此阶段的诗词大放异彩:

宋神宗去世了,他的儿子宋哲宗继位。因为小皇帝年纪太轻,所以朝政由太皇太后高氏把持,她起用了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司马光一上任,就召回了原来的小伙伴,苏轼获得重用,从一个犯官升到了三品大员,甚至直逼宰相之位。此时司马光开始准备废除新法,但苏轼站了出来,反对司马光这么做。他认为新法并不都是坏的,一些好的政策不应废除,还因此和司马光互撕。

为此苏轼再次外调,他再度来到杭州,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西湖当时淤泥堆积,大量的水草遮蔽了湖面,环境很差。苏轼觉得杭州不能没有西湖,于是决定抢救西湖,募集资金、组织人手挖出淤泥、清除水草,然后筑起了一道堤坝。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堤!

再遭贬谪苏轼潇洒的日子没过几年,宋哲宗开始亲政。宋哲宗立誓要完成父亲的变法大业,曾经的反对派就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

于是,他向苏轼伸出了黑手。年轻的宋哲宗丝毫没有要放过苏轼的意思,他给苏轼来了个三连贬,一次比一次远,先贬到英州,再贬到惠州,最后贬到琼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岛。

苏轼在这里没有消沉,依旧活得洒脱。他想吃肉,但是钱又不够,于是就让卖羊肉的人把没有肉的脊椎骨便宜卖给他。他是怎么吃的呢?你以为会是这样?实际上,用苏轼自己的话说,把羊蝎子吃出了螃蟹的感觉!苏轼吃羊蝎子吃出了名气,据说还被后来的人称为羊蝎子之父。

这就是我们的大文豪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洒脱、豪迈、不羁,却又充满传奇色系的一生。

#每周读懂一本书#晓晓年第23本(5月份第1本)《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们》,阅读时间年5月1-5日。

此书按照宋仁宗在位期间的时间顺序,从亲政到嘉佑开科、苏轼题榜,全方位展现宋朝之绝代风华,亦揭示盛世背后的纷争权斗,以此揭秘大宋王朝的政治特色、时代气质与人文气象。

这本书与《半小时漫画宋词》一前一后,凑巧一起看了,索性也来个省事的读书笔记,写成一篇,不过此本书的内容量可要远远高于漫画宋词,但是时间节点和许多关键人物、大概事件基本一致,只不过此书的内容更详实、具体,也更深刻,比较适合成年人阅读,上一本则更适合儿童阅读,这两本书相辅相成作亲子阅读的书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每周读懂一本书#晓晓年第21本《半小时漫画宋词》#

每周读懂一本书#晓晓年第23本《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

从4月10日单位公司的事情愈渐忙碌,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加班状态,都是在晚上临睡前挤时间,才勉强完成一个月4本书的读书任务,所以就一直没有时间写读后感,请大家原谅我的偷懒,两本书并做一本书,写了一篇粗糙的读书笔记。

这两本书的阅读还可以结合当下正在热映的电视剧《清平乐》一起看,会更加融会贯通,记忆深刻。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仁宗时的那些事,亲子共读书目半小时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