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遗址,为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位于我县赛口镇汪洋村境内。遗址座落在村东、北沿汪洋河的一个三角形的土岗上面,面积约四万余平方米。
该遗址,是年8月由县举办文物普查学习班实习时发现的。年秋,县文物管理所在省文物考古工作队的指导下,对遗址进行了一次试掘,开3米×8米探沟二条,10米×8米探方一个。发现遗址内涵较为丰富。为了进一步弄清遗址的文化面貌,先后于年4月29日和年9月27日进行了两次发掘。这两次发掘共开10米×10米探方七个,3米×4米和3米×10米探沟各一条,三次发掘共开探方,探沟十三个,发掘面积共计平方米,通过发掘,使我们了解到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厚0.8-1.5米。根据土色的不同,可分为三层,现以T6东壁地层剖面为例说明:第一层:耕土层,深15厘米,厚7-15厘米。含有红烧土块,新石器时代陶片,极少数早商绳纹陶片,以及近现瓷片、砖块等;第二层:新石器文化层,灰*色砂土,质地较松,深7-厘米,厚60-厘米。包含新石器时代陶片、石器以及红烧土块等,另在此层发现灰坑二座;第三层:新石器文化层。浅红*色砂土,质地较硬,深65-厘米,厚17-45厘米。包含有少量红烧土块及颗粒、陶片等。在此层发现灰坑七座、墓葬两座,第三层以下为生土,红*色砂土层,质地坚硬。
通过发掘,遗址出土器物较为丰富:
第二层,即上文化层,出土遗物有陶器八十件,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较
少。陶色不纯,以红褐色、灰褐色、褐色占多数,红色、灰色和黑皮陶较少。陶器制法为手制,部分经慢轮修整。器表多素面,施加的纹饰有弦纹、刻划纹、镂孔及篦点纹等,陶器以生活用具为主。计有罐形鼎13件,釜形鼎9件、鬲1件、豆7件、壶3件、杯2件、碗5件、缸4件、釜5件、器盖4件、器耳2件、纺轮12件、网7件、陶球3件、陶埙1件、泥塑人面像1件,泥塑牛头1件等。出土石器一百四十件,石料主要是砂质灰岩石。以磨制为主,大部分
通体磨光,多为生产工具及狩猎工具,计斧18件、铲2件、镑22件、凿6件、刀2件、镞82件、研磨地4件、砺石1件、玉璜1件、玉环2件等。
第三层,即下文化层,发现有灰坑7座,墓葬2座,出土遗物有陶器3件,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较少,陶色以红褐色为主,其次有灰色、红色,还有少量黑皮陶。陶器制法为手制,有的器物口沿经慢轮修整。多为素面和磨光,施加有凸弦纹、凹弦纹,还有少量划纹,附加堆纹、镂孔等,以生活用具为主,计有罐形鼎9件,壶形鼎5件、鬲1件、甑1件、釜1件、壶3件、豆3件、器盖8件,缸1件、器耳3件。出土石器12件,石料多为砂质岩石,有灰色和灰褐色,绝大多数通体磨光,有的留有打制痕迹,计斧1件、锛6件、镞5件等,特别是在该遗址出土的石器中,有一件长舌状砂岩石斧,长28厘米、宽10厘米,造型奇特硕大,为近年来诸文化遗址出土石器所罕见,具有显明的特色。从汪洋遗址上、下文化层的遗存看,是一个文化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它的文化内涵与周围地区已发现的诸文化有着明显区别,而与我省近年来发现的薛家岗遗址下层新石器文化遗存有一定联系。从出土的器物上看,它与薛家岗遗存
之间,虽有着一定差别,但仍存在着较多的共同因素。说明汪洋遗址的文化遗存应属薛家岗文化系统,是一处很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它为研究我省江淮地区原始文化增添了一批新的比较资料,据国家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所碳测定年代距今±年(树轮校正值)比薛家岗三期文化稍早。从这里充分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六千多年以前就已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年12月11日,望江县人民*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