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来自于民众,传承于民众,规范民众,又深藏于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一种特殊力量。对于望江人来说,最耳熟能详,独具特色的望江民俗就是*梅戏和挑花了。
PART
ONE*梅戏
起·源
*梅戏起源于湖北*梅,原名*梅调、采茶戏等,清末湖北省*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梅戏。
*梅戏在望江
*梅戏发源于*梅,发展于安徽,在望江极为兴盛。望江县麦元乡的蔡仲贤是*梅戏鼻祖,最初就是由他组建了第一个*梅戏班。同时,《女驸马》、《天仙配》等知名*梅戏曲都是由望江人创作,老八县一市*梅戏剧团的组建大都与望江人有关,望江人也大多是各个地方*梅剧团的骨干人物。对于许多望江人来说,在一天的工作后打开电视机调到地方台看上一段*梅戏是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而各大*梅戏剧团下乡演出则总会掀起一阵赶集看戏的热潮。
曲音声调
*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
望江*梅戏的当代发展
我们在望江*梅戏剧团采访了解到,尽管有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和竞争,*梅戏的受众群体还是不少的。剧团团长讲诉了他去温州进行商演的经历,本以为不会有多少人看演出,但演出效果却意外地很好,来观看的群众万人空巷。
但是,*梅戏的传承形式不容乐观。拿望江县剧组来说,本该五年更换一次的组内人员却十年未曾变动。团长说虽然*府给予了很大的资助,但因为人才引进渠道较窄,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