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州这座阶梯式的山城里,随处可见的梯子伴随着一代代人成长,烙印在一个个万州人心中。在万州城区,梯道或宽或窄、或盘桓直通山顶、或衔接城区要道,构成这座城市独特的风土人情。
望江大梯道是其中一条普通青石梯道,也是承担着交通步行尤为重要的一条梯道。在一批老居民的心中,改变的是外貌,不变的是回来。从狭窄曲折到宽敞平直,从灰暗凌乱到规整靓丽,它的变身跟随城市发展的步履,昂扬快步向前。
这里曾是我的家
讲述人:张梦玲(25岁重庆一家策划公司工作)
“我家原来就在望江大梯子下面。”在张梦玲的记忆中,原来的这条巷子,是一条狭长陡峭的梯子,连接着城区的上、下片区。“那段路很长,也很窄,很多地方只有两三米宽。以前虽然铺了石板路面,但经常下雨时一脚泥。”
张梦玲记忆中,家是一栋灰色的老房子。而周边,也是一片较为低矮的房子。老、旧时它的主基调,灰、暗是它的主色调。
不过,正因为老和旧,反而可以证明居民在这里居住的时间长。因为那一片都是老邻居,相互之间都非常熟。“小时候,和爸爸一起回家,从新城路一路走下来,路上会碰到很多熟人,一路打招呼回家。”张梦玲说:“常常和熟人聊得兴起,有时候都聊到错过饭点。”
张梦玲说,那时候的小巷和万州其他的坡坡坎坎并没有太多差别,都是狭窄而幽深。但随着城市的变化,北滨路转眼变得繁华时尚,自己家的那片灰暗老房子一对比,显得相形见绌。
“因为巷子窄,晚上又比较黑,自从上了中学开始上晚自习之后,因为担心我的安全,爸爸总是掐着我放学的点,到新城路口来接我。”关于小巷,张梦玲又太多温暖回忆。
梯梯坎坎是游子心中牵挂
张梦玲上大二那年,听家里人说要拆迁了。暑假回到家里,正好赶上拆迁搬家,挥别曾经住过的老房子。等到寒假再次回家时,老房子早已经夷为平地。一条宽阔平直的大梯道初见雏形。
这次春节回家,张梦玲是带着男朋友一起回万州的。和男朋友一起去万达广场时,经过望江大梯,张梦玲告诉男友,自己曾在这里住过。她说:“这四五年时间,望江大梯道两边建筑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梯子从歪歪扭扭小巷变成了宽阔的大梯子,‘高大上’的写字楼林立,而且这一整片房子都变成了仿古风格,确实让人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虽然它样子变了,但是越变越好,万州这些梯梯坎坎永远保存在我记忆中。可能对于所有在外地的万州游子来说,万州这些梯子巷子,都是萦绕不去的一个大记忆点。”张梦玲说。
5个月焕然巨变
见证人:陶清(望江社区居委会副书记)
张敏慧(西山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
从新城路的末段到北滨大道,这里曾经有一条狭长陡峭石梯,它从密集的居民区穿过,连接着老万州城区的上半城和下半城。年,老、旧灰暗的望江大梯道焕然一新,摇身变成了一条崭新宽阔的石梯子。
张慧敏和陶清,他们是见证着这条梯道“变脸”的全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以前的望江大梯道也是下接北滨大道分流道,上连新城路,中段有冯家院和望江小学。那时梯道长约米,宽约2—3米,相对高差约48.10米。”陶清介绍:“周边建筑外墙外挂杂乱无章,从新城路往下看,建筑的屋顶多乱搭乱建,显得很混乱。”
年5月,作为北滨大道与新城路连接梯道的望江大梯道建设,启动拆迁工作。拆迁涉及望江和西山路两个社区范围。
“从接受拆迁任务开始,最初的搬迁销号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因为部分搬迁户住房面积小,家庭矛盾多,所以工作难度较大。”张慧敏至今对那个夏天记忆犹新。
“天气最热的时候,大家还在为搬迁事宜忙碌,不少人都累病了。8月30日望江路社区望江路1号最后一户签订协议,工作才圆满完成。”陶清回忆。
接下来,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望江大梯道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到年1月30日,短短五个月时间,一条宽阔平坦的望江大梯道呈现在市民面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