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彭泽县名辨析
TUhjnbcbe - 2021/2/6 11:50:00

最早记载彭泽县因彭蠡而名的史籍是《汉书.地理志》“彭泽,《禹贡》彭蠡泽在西”。

《禹贡》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是“五经”之一《书》的内容,中华文化源头之一。《汉书·地理志》,著者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内容包括*帝之后至汉初疆域变迁,西汉疆域*区、沿革及各地的山川、湖沼、水利、物产、民俗以及户口等。以上的权威性可谓不言自明。

因数千年来地理地貌的变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相对今天一切明晰、界线分明的数据要求和概念严谨的叙述而言,远古这些地理座标符号,似乎就显得笼统、含浑。历史典籍中的这些叙述,就显得“捉襟见肘”、“语焉不详”。关于“彭蠡”,确指哪里?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指巢湖,二是指鄱阳湖,三是指湖北安徽相邻的江北湖群。本文持第三种观点,更准确地说,是指包括江西鄱阳湖北部湖区及湖北、安徽的江北湖群。

一、彭蠡指巢湖

持此观点认为,汉代的“巢湖”称“彭蠡”。他们认为,后人张冠李戴将“彭蠡”讹给了鄱阳湖,致使巢湖一时间失名无籍,皆肇于班固撰《汉书》错点位置。主要理由如下:

1、“汉无巢湖名”。《史记》《汉书》均不见“巢湖”,许慎的《说文解字》无“漅”字,到了东汉后期,约在公元年至年间,人们创制漅字,才重新命名“漅湖”,皆缘于“彭蠡”之名讹给了鄱阳湖。

2、蔡沈认为《禹贡》中“彭蠡”是巢湖而非鄱阳湖(《书经集传》)。蔡沈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学生,据说《书经集传》是在朱熹的指导下写作的,故而朱熹似乎也持此观点。清康熙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更直接认为“彭蠡即今巢湖”(《尚书解义》)。清“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晓岚)亦赞同李说“彭蠡即今巢湖,会于汇为今鄱阳,原隰潴野非地名,则皆实有考证之言,非讲学家之据理悬揣者矣”。清代巢湖史研究专家李恩绶主编《巢湖志》开卷即言“巢湖一云彭蠡”。

3、《史记·孝武本纪》,汉武帝元封五年(前年)南巡:“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而巢湖在枞阳下游,彭蠡似乎应指巢湖。且《史记》成书在先,其权威性更高于班固《汉书.地理志》。

4、鄱阳湖域在两汉时期,为河汊沼泽或平原,约在东晋末年渐成湖泊。邹逸麟教授“认为古代彭蠡泽即今鄱阳湖,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彭蠡泽之名出于经典《禹贡》,班固在《汉书·地理志》里就附会江南的鄱阳湖为古彭蠡泽”。王育民教授:“东汉时班固为了附会《禹贡》彭蠡之说,把江南的湖口断陷水域误指为《禹贡》的彭蠡泽。古彭蠡泽的名称就这样被继续沿用下来”(《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对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

1、一是如果认为《史记》《汉书》这些历史典籍中无巢湖之名,巢湖失名无籍,故彭蠡是巢湖古称,那么这理由对于其他湖泊应同样可以适用。“彭蠡”之名如果“给”了巢湖,那么误名的“彭蠡”,在历史上不同样会“失名无籍”吗?二是近年巢湖古城的发现和发掘(初步认定是汉代遗址),巢湖形成的“沉陷说”重新抬头,说明“陷巢湖,长庐州”的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也是巢湖“沉陷说”的最好注脚。“沉陷说”说明巢湖的历史并不长,至少说明历史上的巢湖并不如现在的广大和著名。沉陷时间,有说是秦汉时期,有说是吴赤乌二年(公元年)。三是即使汉代前或班固时,巢湖已存在,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巢湖当时规模和影响远不如今天,当时在湖泊中可能就是个无名小辈,故失名无籍也在情理之中呢?是否可以假设,巢湖本来就是“后起之秀”,因历史上那里有“居巢国”,故后来创制了“漅”字。

2、《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厎定。”“嶓冢道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

故在《书经集传》里,蔡沈不惜笔墨写道:今按彭蠡古今记载,皆谓今之番阳,然其泽在江之南,去汉水入江之处已七百余里。所蓄之水则合饶、信、徽、抚、吉、贑、南安、建昌、临江、袁、筠、隆兴、南康州之流,非自汉入而为汇者。又其入江之处,西则庐阜,东则湖口,皆石山峙立,水道狭甚,不应汉水入江之后七百余里乃横截而南入于番阳,又横截而北流为北江。且番阳合数州之流,潴而为泽,泛溢壅遏,初无仰于江汉之汇而后成也。不惟无所仰于江汉,而众流之积,日遏月髙,势亦不复容江汉之来入矣。今湖口横渡之处,其北则江汉之浊流,其南则番阳之清涨,不见所谓汉水汇泽而为彭蠡者。番阳之水既出湖口,则依南岸与大江相持,以东又不见所谓横截而为北江者。又以经文考之,则今之彭蠡既在大江之南,于经则宜曰“南汇彭蠡”,不应曰“东汇于导江”,则宜曰“南会于汇”,不应曰“北防于汇”。汇既在南,于经则宜曰“北为北江”,不应曰“东为北江”。以今地望参校,絶为反戾。今庐江之北有所谓巢湖者,湖大而源浅,每岁四五月间,蜀岭雪消大江泛溢之时,水淤入湖。至七八月大江水落,湖水方泄,随江以东,为合东汇、北汇之文。然番阳之湖方五六百里,不应舎此而録彼,记其小而遗其大也......但意如巢湖、江水之淤,而不知彭蠡之源为甚众也。以此致误谓之为汇,谓之北江,无足怪者,然则番阳之为彭蠡信矣。

蔡的意思是:史籍认为鄱阳湖就是彭蠡泽,是由长江上游的汉水注入而形成。实际上是,鄱阳湖水自有本身源头。从地理方位来说,现在鄱阳湖的实际情况,与史籍中对彭蠡的描述,也对不上号,全搞反了。又用巢湖打比方,说鄱阳湖不象巢湖是个死胡同,巢湖是江水涨时流入,枯时水从原入口处流出。而鄱阳湖是由很多自身流域内的河流汇成,汉水根本流不进鄱阳湖,可人们却一直把鄱阳湖当成彭蠡。

我们不知道蔡沈特指《禹贡》或《汉书.地理志》的错误,还是其他史籍错误。但他对史籍中鄱阳湖是彭蠡的观点是抱有高度怀疑的。鄱阳湖自成体系,无需上游汉水的流量,这个观点大体是对的。但也有意外情况,如果长江上游流量过大,鄱阳湖湖口流量小时,长江湖口下游也处“高位”时,长江水可能会“倒灌”入鄱阳湖。当然,这不是蔡

1
查看完整版本: 彭泽县名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