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武穴人匡山问题,你必须知道的事
TUhjnbcbe - 2021/6/29 20:18:00


  近几年来,无论是在武穴市民间,还是在官方,匡山——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叫座的新热词,甚至还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新焦点!赞成者有之,观望者有之,横加指责者更是有之!


  事出何因?一是*府打造“匡山旅游风景区”,二是民间流传“匡山西游记神话”。

匡山与西游记


  


  最为热闹的是互联网上的“武穴论坛”,凡有“匡山”话题必火。有好事者专设“匡山西游”栏目,此举更加促发了反对者的“神经”,《就“匡山一事”五问外宣办》《关于匡山问题的“陈情表”》等等过激言论不绝于耳。

武穴论坛“匡山西游”专栏


  由此,坊间基本形成两大阵营,即广大网友戏称的“反匡派”、“挺匡派”。


  何故如此?综合反对者意见认为:匡山,即指九江庐山,与武穴毫无关系,乃一帮文人有意炒作,无历史依据,无民间流传!


  无论反对,还是支持,都是出于有一颗热爱家乡、关心武穴的赤子之心。孰是孰非,暂且不去评论。但“匡山”问题由来何在,必须要对80万武穴人民有一个交代!

匡山云海


  


  回答“匡山”问题由来,应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诸多方面予以阐述。想了解事情原委,请耐心看完本文!

一、历史有渊源


  (一)武穴(广济)、九江(寻阳)原本同属一县


  据《九江府志》记载:寻阳县,西汉置。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年),始置寻阳,县治新蔡古城(约在今湖北*梅蔡山镇附近的古城村)。东汉顺帝时(—年),寻阳县属扬州府庐江郡(庐江国)。寻阳县面积为平方公里,包括今*梅县全部,广济县绝大部分,宿松县湖区以南至望江县华阳沿江一带,九江县大部分,湖口、彭泽两县北部沿江一带(即古之柴桑、彭泽二县之间自长江至庐山一带)。东晋时,寻阳的“寻”无“氵”,辖境在江北沿江地域,仅县治南移柴桑地,城名寻阳。据《晋书·地理志》云:安帝义熙八年,省寻阳县入柴桑县,寻阳县的建置便没有了,仅仍保留寻阳城的名称。隋开皇十八年(公元年),改寻阳县为彭蠡县,隶江州。唐武德四年(公元年)分湓城县置“浔阳县”,浔阳县的“浔”始有“氵”,辖境属原柴桑县地,与江北无涉。所建的浔阳城,在今九江市浔阳区一带,与江北寻阳城不发生关系。

九江府志


  


  据《湖北通志》载:“广济为汉蕲春、寻阳二县地;三国时属吴,隶属扬州府庐江郡、后属蕲春郡;西晋时期,广济境地仍分属蕲春、寻阳二县。公元年,始设永宁县,县治梅川镇;隋末,废永宁县制,并入蕲春县;唐武德四年(公元年),又分蕲春,复置永宁县;天宝元年(公元年)因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唐玄宗乃亲自取佛教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改名广济县,属蕲州郡;乾元元年(公元年),改蕲州郡为州,广济仍隶属。年10月23日,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以驻地武穴镇为名。


  从历史演变来说:早在西汉时期,武穴市60%地域属汉置寻阳县,九江市为汉置柴桑县,两地不但是兄弟县的关系,而且还于西晋永兴元年(公元年),曾由此两县组成过行*单位寻阳郡国,郡治设在寻阳县,寻阳郡国的首任行*主管为历史名人温峤(—)。行*中心位于长江北岸,还由江北行*中心,管辖过几百年江南。一直到北周静帝大象元年(公元年)新立永宁县治前,今武穴市和九江市两行*单元,是长年共在一大行*区划内,所以位于江南的九江市与位于江北的武穴市,有许多历史的话头叙说,也留下不少历史“纠结”。特别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前,从行*管辖上说,广济县是湖北属县,但在长江当中的新洲岛上,仍然有九江县(德化县)插花管辖的地域,直到年才将九江分辖的地域划归广济。

彭蠡渔歌


  


  再从地理变迁看:武穴和九江都是彭蠡古泽沿境的地名,武穴下乡还正处彭蠡古泽消失前的水中间,说明彭蠡古泽中心的地理位置在大江之北不在江南,当时绕彭蠡泽周匝,可数今之阳新、蕲春、武穴,*梅、宿松、太湖、潜山、安庆、怀宁、望江、彭泽、湖口、九江、瑞昌等14市、县,彭蠡泽确然似一葫芦形的大水瓢。所以《汉书?地理志第八章》:引《禹贡》指示:“九江(即大江、长江)在(古泽彭蠡之)南”说得正确。后因为到了魏晋之际的公元年,大江之北的古彭蠡泽干涸消失了,而在江南的江西省境内一大片名为鄡(qiāo敲)阳(汉高祖曾设立过鄡阳县,王莽时改名豫章县)的辽阔平原地带,又突然新生出一个潘阳新湖(非现今的鄱阳湖)。沧海桑田巨变,彭蠡泽突然地消失了,但后人们不明所以,以为新潘阳湖就是古彭蠡泽,文人们还将新出现的一汪巨水新潘阳湖视作古彭蠡泽来歌韵。

孟浩然过明海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古诗之一《自浔阳泛舟经明海》,描写的是作者在漫游浔阳之际写的山水行旅诗。“明海”即“古彭蠡泽(彭蠡湖)”。全诗为: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孟浩然


  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二)“匡、庐”应为寻阳境内南、北二山


  匡山本是古匡人灭国后避难江北的隐居处所。据《风俗通义》《通志?氏族略》《尚友录》载:古有匡国,春秋周定王时有匡氏七兄弟,俱有道术,盖古匡侯之后,疑匡国即鲁国匡邑,始祖为匡句须。匡姓发源于山东,传说古匡人受周人逼迫自山东往南迁后,立国于大江之北的安徽肥西一带。春秋之际的公元前年,再次被楚灭国后,古匡山为匡人逃亡隐身之处,地址约在今大别山尾脉安徽天柱山至武穴市北鄙的东冲山、横岗山乃至大别山脉罗田一带,此地为古匡人后来安身立命之处,后因谓之“匡”山。百度网文《匡姓源流》说得不错:上古时期有一个古匡国,故址在匡山脚下,位于汉朝的寻阳,后来的广济县境,即今湖北省*冈地区的武穴市一带。

寻根问祖


  


  从地名由来上讲,应是先有“匡山”而后有“庐山”。传说匡氏七兄弟也不是一次性由北方逃避战乱就上了庐山,而是随着匡姓一族人南逃,在安徽肥西、庐江一带安身立国后,于公元前-年间,再次失国后,由于人丁四散磔离,除了众多的匡姓人另谋求生之路而外,其中有匡裕一支人从寻阳县江北逃到了江南(今江西九江),于一大山(南障山)上结庐而居,后人称匡氏居所为“匡庐”“庐山”,因此“匡庐”连用。后“庐山”一说出了名,再由历代文人炒作,竟显名于大江之南。诚然,中国庐山天下只此一处,别无分店。故“匡”“庐”实为分布在寻阳县境内一南、一北的两座大山。

匡氏宗祠


  


  (三)“匡、庐”并用语出东晋惠远和尚


  查九江“庐山”记名源头,出于释惠远(-)的《庐山记略》。《庐山记略》的作者惠远和尚,虽是庐山佛教净土宗的创始人,却在来庐山前,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年),先就在今武穴市蓝杰村附近的双河口驻锡立庙“*牙寺”,且主持了六年。六年后,于太元六年(),由本县(寻阳)移驻本郡国江南辖地庐山,再建庐山东林寺,立莲社于斯,提倡专修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时,称莲宗为佛教净土宗祖庙。数典不忘祖先的话,佛教净土宗始祖释惠远,先是在寻阳县长江北岸的*牙寺驻锡当了方丈六年后,移驻寻阳县长江南岸建东林寺然后才宏扬佛法于东林寺的。

庐山东林寺


  


  按释惠远所作《庐山记略》:“有匡裕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循世隐时,潜居其下。或云裕受道于仙人,共游此山,遂托室岩岫,即岩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焉。”将其翻译成普通话就是:商周时有位姓匡名裕的先生,逃避战乱,躲到此山中来了。或说他有幸遇到了一位神仙,神仙带着他来到庐山,就山岩为居室。时人以之为“神仙之庐”,故名“庐山”。简而言之,就是“一位匡姓的北方人在山上建了长住的庐舍,被称名为庐山。”这是今之庐山最通俗最简捷的介绍词了。

庐山云海


  


  有趣的是,常言说“和尚不打诳语”,而大和尚释惠远,只轻飘飘地打了一句诳语,引《山海经》原句“庐江出三天子都”的“江”字,就地打滚为“山”字,顾左右而言曰:“庐山出三天子都”,为庐山“打造”出与庐江历史有渊源的世界名山了。

山海经


  
  
  
  
  
  
  
   


  比惠远和尚小岁的另一位学者郦道元(-)更有趣,他对庐山产生了兴趣,却借《水经注·卷39·庐水》卷目,将世上所有关于“庐山”的传说搜罗在一起,而“寄”在“庐水”条名下,于是得出了“寻阳郡之南有庐山”,那匡裕先生,又名“庐俗”,他既是“出周武王时”人,又是“共番阳令吴芮佐汉(刘邦)定天下而亡”的一位烈士。于是一位名字不同,出生上差一千多年,职业既可以说是道人,也可以说是武士的“综合人”的故事,都集中到寻阳郡的庐山上来了。所以郦道元自己不发言,而借众人之言说:“正是好事君子,强引此类,用成章句耳”,或是“斯耳传之谈,非实证也”;总之,关于庐山的传说,用郦道元的话说,大都是好事君子,捕风捉影得来,由人们口口相传的、传说的故事。

水经注


  


  但前文己志:庐山得名于《山海经》原句“庐江出三天子都”改“江”字为“山”字,惠远老和尚有意念成:“庐山出三天子都”,“打造”而成,说明今名“庐山”的风景区,历史上与庐江、庐子国的立意相通。

二、文字有记载


  (一)《广济县志》为证

乾隆版《广济县志》记载匡山


  
  
  
  
  
  


  据清乾隆辛未(十六年)编纂的《广济县志》地理篇记载,明末诗人刘养微,广济诸生,号康谷子。在游览横岗山时,拟诗十三首,仍未忘匡山之名,其中一首《游东冲山》云:“鲍子读书处,危峰坐翠微。六朝孤不老,千载到人稀。衡岳通元气,匡山对落晖。登台重回首,怀古一沾衣。”

康熙版《广济县志》记载匡山


  


  据清初康熙年编纂的《广济县志》古迹篇描述,《四高楼》其中一首云:“楼之南,层峰叠巘绿于蓝。丛花旋飞系白练,琼台嶻嶪开烟岚。夜半罡风吹铁瓦,虹蜺怒晹吞长川。仙从骑鱼乘鬍髯,朱鬣四趾雄雌骖。朝游嵾岭暮匡山,我欲揽取楼之南。”


  (二)网络专栏为证


  援引《百度百科》“匡山词条”、《百度贴吧》“武穴风光帖”原文(时间年08月03日):唐代匡山和庐山总称为匡庐。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是匡山的名字因为避赵匡胤讳改为大王山后而消失,匡山的名字附在庐山之前而流传至今。匡山现在分为大王山、太平山、紫云山、双峰山等。

百度词条


  


  匡山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湖北省*冈市东南,在唐朝是沧浪之水中的一座仙山,是座地垒式断块山。据考证在周朝时有匡国,匡山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是中国名山之一,有雄奇挺秀的山峰,变幻莫测的云海,神奇多姿的流泉瀑布,文明悠久的历史古迹。


  匡山区长约35公里,宽约40公里。巍巍匡山,远看有如一山飞峙大江边,近看千峰携手紧相连,横看铁壁钢墙立湖岸,侧看擎天一柱耸云间。


  匡山是中国古代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沧浪书院创建于公元年,时间上排在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前面。开山祖师是鲍照,宋代理学大师邵必在此提出的“学以致用经世济民”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准则,得到范仲淹的好评。

百度贴吧


  


  东晋太元年间,佛教领袖慧远在今广济县建立*牙寺,是中国最早的寺庙园林。司马道信出生在太平山下的梅川镇,而且在匡山幽居寺正觉寺活动了40年,创建中华禅宗,使匡山(*梅山)成为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号称天下祖庭。在唐朝,真武祖师在匡山横岗山开创道教万法教派。唐代广济县(原属江西)大德祖师马祖在山上开创佛教临济宗和沩仰宗,影响极大。唐朝贞观年间蒋祖自泰国(暹罗)来建大藏寺居修。唐末广济存奘禅师也来到这里,也就是西游记中主角唐僧(玄奘)的原型。到宋代,匡山有寺庙多达座,被朝廷封为天下祖庭。明朝,建有庙宇座。明清以后,太平山依然是中华禅宗佛教的全国活动中心。九龙环绕之地牧石庵是清朝全国的佛学研究中心之一。

横岗山组图


  


  (三)民间研究为证


  早在年,关于“匡山在武穴”的话题就已开始,现摘录年09月19日湖北日报记者老也采写的新闻《“千古匡山”研讨会在武昌举行》,全文如下:


  古之匡山今何在,安得匡山在武穴。由湖北省民协、湖北省吴楚文化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的“千古匡山”研讨会于9月15日在武昌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指出:古代的匡山在今武穴市境内,即今天的太平山和横岗山。

千古匡山研讨会


  


  据专家考证,唐代匡山与庐山总称匡庐,自古便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宋代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而更名为大王山,明末因避战乱又更名为太平山,后又分列成横岗山、一尖山和太平山。


  另据新华网、新浪网、湖北日报年04月05日消息(记者何君辉)《武穴拟建吴楚民俗博物馆》,文中提到:


  据省民俗协会副主席鄢维新介绍,鄂东地区吴楚文化交融,武穴市混融现象更为突出。在这里建立吴楚民俗博物馆,具有地理文化优势。


  该馆位于武穴市东北部的湖北吴楚民俗博物村中,该地古称匡山,包括今天的横岗山、太平山等,是吴楚文化的交会地。匡山一山通3省(鄂、皖、赣),融五教(儒、道、佛、天主、伊斯兰),与庐山隔江相望。

横岗山冬景


  

三、*府有谋划


  (一)教授“引导”匡山


  中国民协会员、武穴知名乡土作家、专注匡山研究30余年的古稀老人陈良先生,在自己即将出版的《匡山集锦》丛书中这样写道:


  “年4月16日,中国易经大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王克陵教授在参与武穴横岗山旅游专家研讨会时,悄悄跟我说:横岗山应恢复历史上的‘匡山’!‘横’即霸道、矛盾多;‘匡’,‘匡’中有王,独立自主;同时告知了我有两块风水宝地地址。我相信“良心”,不相信“易说”,当时付之一笑。今日忆起,市*府于年12月21日在山上挂起了“横岗山风景区管理处”牌子,自此横岗山有了家长,匡山旅游风景区也于年正式命名,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二)*府“规划”匡山


  改革开放,万物归宗。年9月26日,中共*冈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的“强工兴城、强农兴文”(简称“双强双兴”)的重大战略。武穴市委、市*府审时度势,积极贯彻落实“双强双兴”战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恢复匡山历史地位,“打匡山牌、走旅游路”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旅游业发展实施意见


  
  
  
  
  
  
  
  


  一是出台匡山景区总体规划。年11月2日,《武穴市匡山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和《鄂东一尖山风景区控制性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评审组由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刘名俭,武汉轻工大学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周霄,湖北省文联民协驻会副主席鄢维新,湖北省旅游局规财处副处长谭劲,*冈市旅游局副局长*娟,武穴市规划局副局长夏焕洪,*冈市旅游局规财科王勇超七位专家组成,刘名俭担任评审组组长。两个规划的评审会由原武穴市*府副市长鲍红专主持,原武穴市委书记吴美景、市长郝胜勇出席评审会并分别讲话,*冈市大别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武穴市规划、环保、文化、交通、财*、国土、林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梅川等4个乡镇负责人参加了评审会。


  二是策划匡山西游记旅游品牌和项目。年8月20日,武穴市人民*府以〔〕29号专题会议纪要,研究确定匡山西游记文化品牌和旅游项目策划工作。以连云港淮海工学院《西游记》研究所和武穴匡山西游记研究会为工作平台,深度研究、挖掘、开发匡山地区所承载的西游记文化资源,拟打造大型山水实景魔幻剧《神奇西游》项目;深度拓展旅游市场,积极与连云港花果山景区对接,开发西游文化互动游;扩大文化旅游知名度,适时与连云港市海州区缔结“西游记文化发展友好城市”,为我市快速走向全国乃至国际旅游市场搭建桥梁纽带。


  


  三是打造匡山文化旅游名片。年1月13日,武穴市旅游工作会召开。市委书记、市长郝胜勇在会上提出,全市旅游工作以“一江(长江沿线)两山(匡山、仙姑山)三湖(武山湖、太白湖、马口湖)一大片(旅游名镇、名村、农家乐)”为总体布局,加强旅游规划编制,把武穴全域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规划设计。以“特色化、品牌化、系列化”为目标,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旅游资源,擦亮“禅修圣地、油菜花海、湿地公园、匡山西游”等旅游名片,打造旅游品牌。叫响“禅修广济、缘来武穴”旅游宣传口号,切实增强全市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各界“冠名”匡山


  年11月22日,大别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武汉玉湖旅行社有限公司及自然人胡佑林共同投资发起成立“湖北匡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年12月,武穴市*府委托浙江远见旅游设计有限公司编制《武穴市匡山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和《鄂东一尖山风景区控制性规划》。


  年8月9日,武穴市匡山旅游风景区发展战略研讨会召开。


  年9月20日,湖北一尖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举行“匡山酒店”奠基典礼,亮出“匡”字。


  年10月20日,武穴市*协召开“匡山文化座谈会”,国家机构亮出了“匡”字。


  年11月18日,武穴市作协余川分会主编《匡山艺苑》亮出了“匡”字

匡山西游记研究会


  年1月14日,“武穴市匡山与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经武穴市民*局正式批准在匡山风景区荆梅湖畔挂牌成立。


  年12月5日—7日,武穴市*府召开“匡山与西游记文化研讨会,”全国众多专家、学者云集武穴,围绕“匡山历史人文,西游记故事原型”展开讨论。


  年春,武穴市*协出版了《武穴市匡山文化研究》丛书。


  年3月31日,武穴“匡山文化”被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授予“一县一品”“禅宗圣山”文化品牌。


  年5月3日,中国邮*集团公司在武穴匡山风景区举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一)》特种邮票首发式暨“西游文化匡山行”活动。

《西游记》(一)特种邮票首发式


  
  
  
  
  
   


  年春,武穴市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市*协文史委、市匡山与西游记文化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匡山文化研究——西游记文化专辑》。

四、专家有论证


  匡山由来已久。在中国至少有五处(山东济南、福建浦城、四川江油、江西九江和湖北鄂东)山脉名叫匡山,然而湖北境内仅此一处。无论是当地民间传说,还是史书记载,武穴境内都有匡山之说,甚至与江西庐山相提并论,合称“南庐北匡”。


  湖北匡山位于蕲春、*梅、武穴三县市交界处,属于大别山支脉,在武穴市境内是一尖山、横岗山、层峰山、五峰山、灵山等山峰的总称。


  对匡山的研究,既有省内外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也有市内文人墨客的坦然诠释。他们以一颗赤诚之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匡山的渊源、演变、人文及自然风光进行了考证、剖析和探究。年12月,40余名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匡山,发表了不少高见,令我们倍受鼓舞。特别指出的是,江西民协、湖北文联、湖北民协、湖北省旅游局、*冈市*协、*冈市文联,*冈市旅游局领导,以及中国《西游记》研究会的知名专家们十分重视匡山文化研究工作,不但多次莅临指导,而且给予了学术上的大力支持。


  湖北省民协驻会副主席鄢维新认为:“匡山,自古有此称谓。其名称由来可从史志书籍检索,亦可从民间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中得到印证,并非空穴来风,既不是武穴当地官员随意杜撰,亦不是文人骚客的标新立异,而是恢复其早就固有的名称匡山。”

匡山文化研究文集


  


  武汉大学社会系教授徐少舟指出,关于武穴匡山“有”与“无”的问题,他的意见是:“无中生有”是不对的,严格求证也是必须的。但是人文社科领域中的证“有”较为容易,证“无”却十分艰难。在今天这样一个各种手段已十分惊人的时代里,人类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应该说还是有限的,我们接近的还大多数是相对真理而非绝对真理,我们还远远没有穷尽所有的“对象”。在这样一种哲学背景的思考下,我们又怎能把我们尚未看到或者尚不知晓的“事物”视为不存在或视为“无”呢?史书从未有过“曾国”的记载,近代通过考古,不是已经证明了“曾国”的存在吗?武穴“匡山”问题有与无,可以留待日后考证。但是“匡山”“匡庐”之类的概念早已出现,甚至耳熟能详、广播人口。在这个前提下,规划实施匡山文化旅游开发是可行的。

西游记专家徐习*发言


  


  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连云港淮海工学院教授徐习*认为,鄂东匡山得益于丰厚的“禅宗文化”、历代文武名流积累的“名人文化”、古今大腕留下的“名著文化”、生于斯长于斯的匡山人民传承的“乡土文化”,孕育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以及由此而滋生出的“西游文化”。真可谓:一部西游何出此山半步,西游所写所述,在匡山均可找到映射;三藏东传又岂止小说所言!匡山,不愧为百回本《西游记》成书的背景地!


  湖北省民协副秘书长、武穴民协主席罗与之说,诚然,有人认为匡山即指庐山,而今天武穴绝大多数的居民更不知道有匡山一说,不少人还生硬地认为武穴匡山是杜撰出来的。为慎重起见,我们先后查阅了《大清一统志》、《湖北通志》和《资治通鉴》,都有匡山的相关记载,只是不够详尽。这也难怪一些人认为是“拿来主义”。以愚之见,目前我们能见到最早的当地史书是《广济县志》(康熙版),而唐宋元明史呢?甚至更早的历史?只要懂得武穴历史的人便知,今天的武穴市居民大多是南宋以后从江西等外地迁徙过来的,原有的土著或死于温疫,或亡于战乱,或填充于四川。新来的居民对原有的山川地貌又重新命名,匡山之名同样湮没无闻。


  今天,我们无论是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考虑,还是从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有一个能容纳横岗山、层峰山和一尖山的总名称,那就是匡山!我们史海拾贝,将匡山之名重新擦亮,又有何不可?何况,武穴匡山有历史为证,有大师为证,有古迹为证,有诗词为证,有名人为证,还有专家为证。即使是以前没有匡山一说,当地*府亦可命名!

作者︱朱志勇吴学书

供图︱朱志勇等

整编︱武穴发布

投稿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穴人匡山问题,你必须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