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秋之《望江亭》
在笔者记忆中,张君秋先生的艺术生涯中由他本人亲自传授《望江亭》,始于那次在武汉的演出期间。早在六十年代张派的声腔艺术已经令人倾倒,内外行同济、票友欲投师问艺者,不乏其人。就在张氏那次南下武汉期间,湖北省地方京剧团的当家旦角,均都不约而同地汇集武汉,她们之中如宜昌京剧团之琴丽芳;沙市京剧团之姜云霞;*石京剧团之王艳萍;监利京剧团之崔砚芳;恩施京剧团之周梅艳……均都是在南方江淮各地走班献艺,小有名气之坤伶。她们会集武汉一为台下观剧,亲炙张派名剧,二为接近张氏而求登堂入室向张氏请益问艺。她们为了方便接近张氏,特意在张的下榻之汉口旋宫饭店隔街相对之海陆饭店开房客居,她们夜晚入场观张氏演出,白天则隔街对着张氏客房的窗户轮流吊嗓,大唱张派名剧,她们天天如此,日夜巡环作息也曾引起张氏之好奇注意,向每日陪同照顾左右之武汉演出公司经理金碧涛说:对街住着什么人?天天准时吊嗓,还都是我台上唱的那些新腔呢?金碧涛乃武汉北上邀角的能手,曾多次包办南北各大名伶来汉演出,人挺随和,和许多名伶私交甚好。其实金氏早已受街对面的群芳所托,此刻正好对张氏说:“那是湖北省各地京剧团旦角,专来武汉观摩张先生演出,住了好久啦!大伙都想排演您的本戏!有心想请您赏光,邀请便饭,顺便请您给大伙说说玩艺,指点指点门径,您看什么时候见见她们?”年张君秋与高百岁之《四郎探母》
张氏由衷为群芳之诚心所感动,无奈在汉演出戏码繁重,夜夜靠张氏唱功压座,哪有精力应酬,更何况给人说戏了。内行都知,给人说戏最累嗓,说一出比得上唱十出,许多前辈不到万不得已,决不离开舞台转靠说戏为生。当年张氏艺术生涯正在火红的年华,出于种种因素也不便轻易开门授艺……基于这般顾虑,张氏唯有敬谢再三,而婉拒群芳所求,请金氏转告诸位,欢迎台下观剧,并多多指正。就在群芳问鼎不果,欲求无门之际,情况出现了奇迹般的转机——当时原武汉京剧团二团团长、著名的麒派掌门人之一陈鹤峰已调任前湖北戏校校长之职,主持该校教学大计。前湖北戏校京剧科(年8月至年7月)在六十年代,也曾在中国南北艺术院校中小有经传。陈鹤峰早年《西游记》剧照
回顾该校刚成立之初。即由京、沪两地约聘罗致许多位硕果仅存的前辈伶工,教戏的好佬,其师资阵容仅在北京、上海之后,也可名列三甲。自年起该校教学成绩斐然,师生合璧,联合公演,已享誉汉江之滨。当时该校有一既定的教学方针乃为“雁过拔翎”。凡来武汉演出之南北各派名伶之好戏,必须组织学生观摩学习,择其最佳剧目或技巧派出师生登门求艺,务必学成,为己所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技艺,丰富演出剧目。历年之间,先后获得访问武汉演出有周信芳先生指点之《海瑞上疏》;有荀慧生先生指点,由沈曼华持排之《红娘》,由李玉茹、孙正阳传授之《小放牛》;由李世济、闵兆华传授之《陈三两》;由李金鸿传授之《打焦赞》;有杜近芳指点,由吴素秋持排之《断桥》;由金少臣、孙玉祥传授之《赤桑镇》;由冀韵兰传授之《金山寺》……难得欣逢张君秋先生访汉演出,雁过拔翎志在必得。 首先校方安排各行学生分工对号入座观摩。目标对准《望江亭》,该剧在汉应观众要求曾重演四次,台下观摩场场全到,一边看,一边记,回来大伙一起凑合,这张派首本名剧已然十有八、九,可以自己搭出一个大架子戏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由陈鹤峰校长出马,凭他久居南方之身份、地位及与张君秋先生之私人友谊,竟奇迹般地在张氏演出空闲的休息之日,请动了张氏本人及舞台伙伴。至今笔者清晰记得,那是一个深秋季节的下午约二时,几辆黑色小汽车驰入武昌阅马场湖北戏校门前的大院,在陈鹤峰校长陪同之下,张君秋先生大驾光临,同行者有名小生刘雪涛、名丑李四广和纽荣亮、老旦耿世华、京胡何顺信、二胡张似云、鼓师金先生以及武汉京剧团著名青年旦角王婉华。王也是在张氏那次南下访汉演出期间由张收为弟子,并随师同台配演二旦及丫环,在台上习艺,台下则鞍前马后随伺左右。那天戏校京剧科的全班同学、老师早已在*振校长的率领下列队等候在三楼排演厅。“好家伙!”,人们见陈校长搬来了张君秋《望江亭》的全堂人马,忍不住叫起好来。时间紧迫,机会难得,陈校长请张氏及来客入座,略作介绍之后,即叫旁边准备已久的文武场面开锣。首先由同学将连日观剧看会的《望江亭》在张氏面前排一遍,锣鼓声中由杨明扮演的白士中;张憨生扮的书童;王淑云老师扮的道姑;王明仙扮的谭记儿;朱世慧扮的杨衙内以及吕志明、马来福扮的张千、李万依次上场。那日张君秋先生台下风度俊雅,白净的肌肤,内穿藏青色中山装,外套银灰色春秋大衣,脚下黑色软口便鞋,说话细声细语,笑容亲切,全然学者风范,毫无梨园积习。见他坐在前排,一边观看响排,一边向左右之陈校长及贺玉钦老师频频询问什么……张君秋之《望江亭》
头一场《观遇》排到拉起[南梆子]大过门时,张氏不自禁地起身脱下外套,招呼刘雪涛上前,走到台中心向王明仙及杨明说起戏来,这一切均在意外,也在意中,此时陈校长招呼场面停下;贺玉钦老师便将《望江亭》一剧的小演员分别对号入座地介绍给现场的各位老师,由头开始,分场次顺序细说各人的戏,早有准备的同学们很自然的和各位老师分成几个摊子对口说戏。为了在这可贵而有限的一个下午抢下这出张派名剧,由贺玉钦老师负责全剧总排,由魏希云老师带领*武进、孙仁芳请金先生口述记下全剧场子。分头单说约莫两个小时之后,张氏又招呼李四广、钮荣亮两位一起合排示范望江亭上“盗圣旨”一场,手把手地为王明仙、朱世慧纠正身段,启示要领。这样示范合排了前后四场的重要段落之后,时间已是傍晚六时过后,前后整整四小时,张、李、刘三位一口气传授一出《望江亭》,使那日随伺一旁的大师姐王婉华不时露出羡慕之情,连连摄下现场的镜头,可惜这些记录张君秋先生35年前为湖北戏校京剧科传授《望江亭》的珍贵资料均失散在“文革”劫难之中。张君秋赴武昌给湖北戏校的娃娃们说戏去的消息不胫而走,一夜之间传遍武汉三镇,汉口海陆饭店向隅兴叹的群芳们如堕五里云中而不明就里,隔江相望,百感交集,她们久闻陈鹤峰面子之大,手腕之高,但终始不明陈使了什么魔法神力,使张氏破例于繁重的演出期间放弃休息,而亲自出马为戏校三年级的小学生说了一整出张派的看家好戏——《望江亭》。时过35年后,当时身在其中受益匪浅的笔者,对此中奥妙也始终未弄明白。当时的戏校同学经此阅历,无不雀跃欢欣,久久回味,亲睹久闻大名之张君秋的台下风采……全体列队送走张氏一行,分兵两路。一路由陈鹤峰、云艳霞伉俪带领学生代表王明仙赴汉口著名上海菜馆“五芳斋”设下丰盛宴席款待张氏一行,并在席间邀请张氏离汉返京之前,亲自观看湖北戏校京剧科首演张派名剧《望江亭》。俗话说:打铁趁热,由此可见已故之陈鹤峰校长为栽培后辈而忘我操劳,心计魄力超乎常人,至今思之令人感慨非常。另一路由贺玉钦老师召集全体连夜开会布置,由翌日起,全京剧科协力同心赶排《望江亭》;由行*校长*振主持向有关部门调来资金,订服装,制道具,保证一周内推出《望江亭》,由于当年湖北戏校上下齐心,在硬碰硬地实干精神之下,一出由张君秋先生之原班人马亲授,并非一般挂名镀金之张派京剧《望江亭》按时上演了。那是一个秋末初冬的夜晚,武昌彭刘杨路之戏校排演场车水马龙,观剧者有当时湖北省*府、文化界、教育界之*要人物;有武汉戏剧界的师长同学;有台上小演员的家长;有在海陆饭店向隅兴叹的群芳队伍;更有成群由汉口坐轮渡过江赶来武昌的张派戏迷……他们当晚抱着一举两得之心情,既来观看台上“小张君秋”王明仙之新戏首演;也为一睹赫赫有名的“四小名旦”之张君秋台下风采。 前场垫戏《三岔口》将近尾声时,由陈鹤峰陪同下,张氏一行入座在第五排正中,场内一阵轰动,纷纷传说:陈鹤峰来了,张君秋来了,看看张君秋好漂亮!……那天台下全场上千观众是以掌声、叫好声、赞叹声不断地首肯着台上的小演员,称赞着台下的张君秋先生,热腾腾的气氛由始到终。剧终,全场涌向台前观看谢幕,张氏由陈鹤峰、*振校长陪同上台与三位小演员握手合影,张氏拉着王明仙的手久久不放,连说“好!好!多演演!到北京上我家里来!”台下观众经久不散,围着张氏一行步出剧场,目送张氏登上小汽车消失在夜幕之中……自那以后,张君秋及其佳作《望江亭》皆与武汉菊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意义深远非常—这出《望江亭》成为南北剧团首先得到张氏亲授并首先推上舞台的张派剧目,不仅为当年湖北戏校京剧科打下了良好的继承流派之基础,而且赢得了公关宣传上的口碑佳评。这无疑是张氏艺术生涯中课徒授艺记录之重要篇章。……光阴茬再,弹指间36年过去,往事历历在目,当年老校长陈鹤峰及良师贺玉钦、杨玉华、云艳霞、张啸庄……皆已跨鹤西去,当年的小演员也都年逾不惑之龄,甚幸张君秋先生德高望重,身体安康。笔者仅以此文向历年教益我辈之师长致以深切的怀念及敬意。(《中国京剧》年第5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END·
盛世梨园传承盛世中华之民族风骨
复兴华夏梨园之浩气长歌
e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