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戏
蔡仲贤做为“安徽境内第一个*梅戏艺人”的地位并未被否定,胡普伢做为*梅戏第一个女演员也是学术界所公认,将一个儿童脸上贴上白胡子,难道就能老过祖宗去?小镇可以创建,历史却不能创建。
(图片是本人在安庆的*梅戏博物馆所拍摄)
明清时期为什么安徽*梅戏出现无人无戏局面?
安徽安庆自明清至今,戏曲文化一直十分昌盛,尤其是清中期以后,国家承平日久,百姓安居乐业,戏曲演出市场十分火爆,几乎是村村唱大戏(乡民称徽调为大戏),乡乡有科班,培养了大批名伶和名剧。年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四大徽班”进京献艺,一大批安庆籍名伶随“三庆班”进入北京,在北京站稳脚跟,并迅速走红后,又陆续约请安庆的徽调名流,好佬陆续离开安徽。这样,安徽的演艺市场就出现了无人无戏的局面,各县、乡的职业和半职业的徽调艺人,纷纷进入安庆,献演于城区舞台,县、乡的戏台、草台。真的是人去台空,锣鼓绝响了。面对巨大的农村演出市场,一些爱唱爱跳的农民、手工业者走上了乡村舞台,这就是早期的*梅戏草台艺人,他们以自娱兼娱人的心态从事演艺活动,龙昆玉就是这群“玩乡班子”的“玩友”之一。
年至年间,经众多的乡村班社和无数艺人的学习创造,早期的*梅戏剧种雏形已逐渐形成,独角戏、二小戏、三小戏的演唱风格已基本成型成熟,并开始涉猎正本大戏的演艺,随之创造出大戏必需的述事抒情类板腔体声腔。通过在安庆地区各县各乡的演出交流,在皖河重镇怀宁县石牌这个戏曲摇篮里,融会确认,统一和规范了这种声腔音乐的体系和名称,此时的*梅戏已从为徽班的凑场的“小戏”状态跨入可以独自组班的“怀腔”时代。
在这个时间段里,“怀腔”班社渐渐做多做强,优秀艺人不断涌现,其中最杰出的一代名优当属望江县的蔡仲贤,他创立的“长春班”剧社是最早的“怀腔”演艺的班社之一,并在家乡香茗山下创建了第一个“怀腔”科班,为“怀腔”体系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专门人才,韦春台、徐汉卿、胡普伢、金火福、杨润宝等早期各地戏班的“好佬”无一不是出自其门下。龙昆玉年投身“长春班”学艺,得益于众多名师的指点,当属蔡仲贤门下徒孙一辈。这种正统规范的学习和训练与龙昆玉多年积累的演唱技艺碰撞融合,迅速提高了他对剧本、人物、声腔造型等方面的理解力与创造力,他渐渐悟出了一种富含望江方言音韵且极具传情达意的独特声腔“龙腔”。他把望江方言中特有的语速、音节、重音等特质了无痕迹地揉合进唱段之中,使这种声腔条理清晰、节奏分明、抒情充分、委婉动人。经过无数次地演艺实践,不断地丰富堤高,“龙腔”直至成为大“怀腔”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声腔音乐之一。
龙昆玉学艺和成名的时代,正是*梅戏初创成型的时代,其时*梅戏的艺术地位,艺人的社会身份认同都是极其低下的,正是一批批先辈前贤凭着对文化艺术的渴求,对舞台上社会上人性的自由表达而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使他们不惧艰苦,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乡村草台,他们把握住了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机遇,创唱了流芳千古的新型曲种*梅戏。
建国后龙昆玉先生曾说:“我唱戏不是哪个逼的,是自己情愿的。因为我喜欢*梅戏,离不开她。过去受到打击,也有个灰心丧气的时候,但想起我每到一处有那么多男女老少看我演的戏,喜欢听我的唱,就把吃的苦、受的罪全忘了。”这番朴实的话语传达了两层意思,一是龙昆玉先生唱戏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他是为了能在舞台上抒发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使弱势群体话语权的这种快乐体验而去吃苦、受累而无怨无悔的。二是为了喜爱他的观众去创作、去演唱,为了对得起喜爱他的男女老少,他极尽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令人荡气回肠的“龙腔”艺术,是与观众零距离的交流互动,激发了他的灵感与冲动,也是望江这方富含优良艺术基质的水土能产生“龙腔”绝唱并使之传承千古。
时至今日,“龙腔”在众多传统和新创的*梅戏剧目中广为运用,已成为*梅戏声腔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精典之一。在传承这份优秀文化遗产之时,我们是否可以再作延伸思考,除了纯粹音乐上的继承与运用,我们是否还要学习前辈们的创作方式、创作理念、创作精神、创作毅力?在各项条件都十分优越的当今,我们还能创造出新的“龙腔”吗?我们是否在学习传承中遗露和忽略了什么?愿与*梅戏艺术工作者们共思、共勉。
我们认为,寻找*梅戏源头应从以下四个方向入手:
一、查找演员的师承关系
例如我们从严凤英往上追朔,严凤英的启蒙老师是严云高和其父亲严思明,严思明、严云高的师傅是胡普伢,胡普伢的师傅是蔡仲贤。蔡仲贤出身于望江梨园世家,初唱徽调(弹腔),后脱离徽调,草创“长春班”,初称“采茶戏”,继而改名“*梅调”,并开办*梅调科班,广收门徒。
二、从剧团方面追朔
目前“无石不成班”的说法炒得十分火热,但缺乏实事依据,显得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我们在研究本团历史时,发现了一个与*梅起源有很大关连的实事。解放前,所有*梅戏班社大多都是松散和流动性的,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各地县级以上行*地区,才开始成立国有专业*梅戏剧团。当时*梅戏艺人紧缺,不少地方都到望江来收罗人才。据我们初步统计,由望江艺人帮助组建,或整个班子转为国有剧团的有十余个。其中岳西县(汪正奎、陈金凤、汪演文等),宿松县(檀幼伢、檀的莲、聂少华等),太湖县(由龙昆玉、龙甲丙、陈学良、吴杖铭等亲往授艺,吴杖铭留在该团),东至县(胡玉庭、檀凤瑞、檀学锋等整个班社转为国有),江西彭泽县(徐祖传、陈木生、周虎培、江秋华等),江西湖口县(陈道、韩家池等),江西都昌县(胡火焰、张其美、廖秀枝等整个班社转为国有),江西龙干湖(檀风夫妇等)芜湖泾县(汤百银夫妇等),本县剧团由《合意堂》主要骨干龙昆玉、龙甲丙父子,陈学良等组建。由望江走出去的老艺人不下百名之多,其中部分都是由蔡仲贤一脉相承下来的子弟。如果说“无望不成班”或“无蔡不成班”到是实至名归。这些由望江艺人帮助创建的剧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的被截拆(如东至、泾县等)有的改为其它剧种(如岳西*梅剧团改为岳西高腔剧团)但这些剧团的档案还在,老艺人虽大多过世,他们的后裔还在。我们没有能力(包括经费和人力)进行更深入的调查,我们只凭着一颗对*梅戏事业的责任心,在努力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
三、关于“怀腔”和“龙腔”
“怀腔”和“龙腔”是*梅戏在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唱腔流派,就目前的证据表明,望江与怀宁是*梅戏起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据望江老一辈艺人回忆,历史上习惯以武昌湖水系为界,分为“河北”、“河南”,河北以怀宁石牌为核心,包括望江境内的檀家三牌楼一带。称谓“河北路子”。河南以望江太慈、长岭为核心,包括皖、鄂、赣沿江一带,称谓“河南路子”,后简称为“北路”、“南路”,北路唱腔比较明快激昂,南路唱腔比较婉转轻柔,至于“怀腔”、“龙腔”之说乃后辈研究者总结命名。南路唱腔集大成者是龙昆玉、龙甲丙父子以及他们的师傅杨运保,师兄胡玉庭(又名胡卯林,戏迷昵称卯林伢)等。故后人将南路唱腔称之为“龙腔”。北路唱腔并无明确的集大成者,故称之为“怀腔”。“怀腔”与“龙腔”都是*梅戏的“流”,而非“源”。近来有人因地域“创建”的需要,硬将“腔”称之为“源”,则完全是本末倒置,更为荒唐的是将蔡仲贤、胡普伢等祖辈说成是他们所“催生”,这纯属指鹿为马。蔡仲贤做为“安徽境内第一个*梅戏艺人”的地位并未被否定,胡普伢做为*梅戏第一个女演员也是学术界所公认,将一个儿童脸上贴上白胡子,难道就能老过祖宗去?小镇可以创建,历史却不能创建。
四、*梅戏与采茶戏的关系
皖、鄂、赣等省都有采茶戏,是称谓的雷同或是互有渊源,不得而知,采茶戏顾名思义应源于茶乡,安庆地区十二个县有一半以上都是历史悠久的名茶产地,如岳西、太湖、潜山、桐城、东至、贵池等,望江虽非产茶大县,但每到茶季,都有成千上万人赴江南采茶,此风俗百年传承至今,近些年因经济发展,赴江南采茶的人数渐少,但习俗未绝,采茶、做茶都是集体劳做,茶工云聚,趣闻八卦,你吟我唱,以排遣单一劳做的郁闷,极易催生民谣戏曲。*梅戏起初叫采茶戏是有一定道理的,或后发现与外地的称谓雷同,便改称*梅调,也在情理之中,我们不能因为要证实*梅戏源于本土而刻意回避*梅戏曾经叫过采茶戏。
我们认为一个戏曲的名称与一个地域的名称相同,并不能证明该戏曲便源自那个地域,正如京剧并非源于北京,徽剧也非源于徽州。至于“大水冲来”之说更是违背自然规律,在同马大堤未建之前,长江沿岸水患频发,尤其下游为甚。每遇水患,下游百姓都往上游逃,绝无上游百姓反往下游逃的,望江史上属移民大县,大堤建成后,在望江定居的灾民几占本土人口的四、五分之一,他们大都来自苏、皖下游地区,这些人的聚居地、语言、习俗都有别于本土人,尚未见有鄂、赣上游地区移居于此的。显然:“大水冲来了*梅戏”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虽有领导人讲过话,那只是听回报时的问答语,不能引以为据。只有从*梅戏艺人的传承轨迹的追朔中找到的*梅戏源头,方能令人信用。
根据现有资料判断,将*梅戏发源地局定为某县、某镇或某人都是不严谨的,我们认为*梅戏应萌发于皖、鄂、赣交接地区,成形于以望江、怀宁为核心的武昌湖流域。
反之像望江这样*梅戏重要流行地区,也未见专家下来深入探讨。
下面我们来听一段望江当地人唱的*梅戏吧。
(因为是手机录音的,所以音质一般,望江人人不看任何电视台都可以就看就听*梅戏,且唱的好听的多了去了)。
*梅戏全国传播开来第一人严凤英(安庆桐城人)同一时期*梅戏杰出人物 王少舫, 潘璟琍:
*宗毅:
*梅戏当下传承最好,且在全球演出的是韩再芬(安庆潜山人)
而我在加拿大朋友圈都在积极的购买*梅戏票(票价加元2张截图都是我)
同时期*梅戏演员有:张云风、*新德、陈小芳、张辉、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周莉、李萍、汪菱花、汪静、李文、赵媛媛、孙娟、余顺、周源源、周珊等等。
吴美莲胡玉洁汪菱花仝婷何文顺梅院**宗毅郭宵珍李文陈小成蒋建国周源源刘华胡玉洁钱涛张辉
年代*梅戏不仅在东南亚很火,且在全球华人心目中非常的有地位,当年台湾的邓丽君跟香港凤飞飞女士都在崇拜学唱*梅戏。整个安徽安庆每人敢小看望江的*梅戏第一代大师,得空来望江看看,真的人人只看只听*梅戏,我们这会唱的多了去了。
(二)京剧
声腔与音乐是中国戏曲尤其是各地方剧种的最重要最显著的艺术标志,向有“戏以曲兴”和“戏以曲传”之说。这说明必须有好的声腔音乐这个剧种才能兴盛发展,更必须有功力扎实,风采各异的演唱者群体将这些风格独特、流畅优美的声腔音乐给以传播、传承方能使这个剧种发扬光大。
京剧创始人---程长庚。纪念逝世周年程长庚(-)徽班领袖、京剧鼻祖,安徽潜山人。
(照片也是本人拍摄于安庆*梅戏博物馆)
1、程长庚(-)徽班领袖、京剧鼻祖,安徽潜山人。程长庚生*庆十六年(),卒于光绪五年()已卯十二月十三日(公历年1月24日),寿69岁,与《中国戏曲》记载相符。
梅兰芳周信芳逝世周年,京城4派-梅派——梅兰芳(旦角)麒派——周信芳余派余叔岩梅派梅兰芳(旦角)麒派周信芳梅兰芳荀派——荀慧生(旦角)尚派荀慧生(旦角)尚派——尚小云(旦角)...而我们梅葆玖先生也于去年归去。周信芳先生弟子屠传声先生。
当然无论是谁,都不要忘记祖宗,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是认谱归宗,如果一味的忘记祖宗,这样子的文化包装宣传很没意思。那么你们去安庆不得不游玩天柱山,还得去看看我们2祖寺庙,3祖寺,4祖寺(信佛的人都要来看看佛教第一个传承之地)禅宗发源地以及安庆的道家基地,当然还要来看看望江县跟怀宁地区*梅戏吧,以及桐城太湖以及潜山(京剧发源地之地)。
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