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9/24 4:11:00
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梅戏传唱南北,家喻户晓,一句句脍炙人口的唱词,一段段优美动听的旋律,一场场经典的故事诠释,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人物,在一代又一代人眼前展现,让人百看不厌、百听不烦。万里长江流经安徽省境内的第一座城市,是安庆。历史上,这座城曾是安徽的省会。今天,人们熟知它,只因为这座城是“*梅戏”的故乡。*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有这样的记述:“*梅戏,戏曲剧种。原名*梅调,采茶戏。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其中一支东移到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当地语音歌唱,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梅戏的前身。”以*梅戏为专题展示的中国*梅戏博物馆坐落于安庆市潜江路8号。这座专题博物馆,收藏*梅戏相关实物余件,分为“戏曲之乡,源远流长”“*梅绽放,梨园奇葩”“梅开数度,生机无限”“凝心聚力,再创辉煌”和“*梅戏舞台美术展览”五部分,既有用16毫米老式放映机放映原版《天仙配》等*梅戏老电影的“怀旧放映区”,也有雾幕成像、幻影成像、大型触摸屏等现代展示设备。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前的许多珍贵的实物及历史照片,生动地再现了*梅戏一个多世纪以来诞生、发展的历程……*梅戏《天仙配》剧照*梅戏是在*梅采茶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那*梅采茶戏又是如何被定义的?《*梅采茶戏传统唱腔集》中写道:“*梅采茶戏,简称‘采茶’,是湖北省优秀地方剧种之一。它是*冈地区*梅县历代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据传说,古代*梅县古角、垅坪等多云山区盛产茶叶,每当茶春,茶农们惯唱山歌小调来歌颂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彻夜的丰收。这种民间的优美的、抒情的山歌小调,传统地成为采茶歌或采茶调。”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由于当地的天灾人祸,大量灾民外出逃荒,以卖唱为生,逐渐成为专职的说唱艺人。采茶调一路传播进入了安庆府的宿松、望江、怀宁等县。安庆地处吴头楚尾,又与江淮毗连,境内多江河湖泊,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使*梅调较早接受了城镇文化的影响。加之安庆自明代以来,就是戏曲兴盛的地方,昆曲皖上派、青阳腔、徽班都在这里孕育成长,为*梅戏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语音方面,安庆话受明代官话的影响,发音柔和而富有韵律,所唱民歌,受方言影响,多用五声徵调式和宫调式。进入安庆地区的*梅调,在声腔方面,受安庆官话影响,一改楚音的高亢平直,而变得委婉。在表演艺术上,也接受徽剧、高腔之长,在一些剧目中引入了扑跌、甩发等较难的动作,同时吸取了流行于安庆地区的高跷、旱船、挑花篮、推车灯、走马灯、采茶灯等民间歌舞形式。在音乐和唱腔上,改进了冗长的锣鼓和嘈杂的靠腔锣,取消了帮腔和复句,汲取了安庆地区的道情、花鼓、连厢、莲花落、罗汉桩、送傩神等民间演唱形式。至年左右,*梅调已进入安庆市,受到市民、手工业者、码头工人的欢迎,被称为“怀腔”。*梅戏形成初期,剧目多是反映乡间劳作或爱情生活的小戏,以载歌载舞的演唱为主,规模比较小,官府禁止在正式场合演出,民间艺人大多在乡村各地搭简易的“草台”演出。但这种草台小戏却受到下层百姓的热烈欢迎,因为它贴近生活,清新明快,富有感染力,抒发了普通人民的内心情感。辛亥革命以后,*梅戏演出活动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进了安庆、上海等城市。*梅戏在安庆城曾与京剧合班,在上海又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的影响,编排移植了一批连台本的剧目,在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在表演方面,吸收了其他剧种的程式动作,服装、化装等也更加成熟。早期*梅戏以演唱“两小戏”(小旦、小丑)或“三小戏”(小旦、小丑、小生)为主,后吸收青阳腔和徽调的剧目、音乐及表演,开始演出“本戏”。经过多年的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末,*梅戏已积累了代表作36本大戏、72本小戏和平词、花腔两大声腔体系。年之前,*梅戏主要流布于安徽境内的安庆、怀宁、枞阳、桐城、望江、潜山、太湖、宿松、岳西、贵池、东至、青阳、铜陵、霍山、祁门、泾县及周边地区以及湖北、江西省的部分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戏重新焕发了青春。年11月,以严凤英、王少舫为代表的安徽*梅戏演员,受邀赴上海演出,引起轰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音乐家贺绿汀说:“在她们的演出中,我仿佛闻到农村中泥土的气味,闻到了山花的芬芳。”此后,*梅戏首次录制了唱片,*梅调被定名为*梅戏。上海的首度成功亮相,在全国掀起了*梅戏旋风。中央实验歌剧院等10多个国家级艺术团体和艺术院校纷纷派人赴安庆学习*梅戏。年,安徽省委将严凤英、王少舫等一批著名的*梅戏演员从安庆调到省城合肥,成立安徽省*梅戏剧团,*梅戏正式成为安徽省有代表性的地方大戏。仙凡爱情经典传世《天仙配》是*梅戏经典之作,它以温婉的唱腔,为人们展示了一段与众不同的凄美的仙凡恋,一段感人至深的、没有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爱情传奇。《天仙配》取材自中国民间广为传说“七仙女下凡”的神话爱情故事。史载,明代时,与《牡丹亭》同时流行的还有杂曲剧本《织锦记》,其故事情节与《天仙配》已经有许多相同之处。后来文人们在民间文化基础上,整理成老本子。年,安徽省安庆市文化馆的班友书第一次对古代的老本子进行改编,班友书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有很深的古典诗词功底。改编时,他重新用古诗词填写了大量唱词,奠定了现代《天仙配》的基础。此外,班书友还删繁就简,把民间冗长的本子改为七场,改七仙女受命下凡为主动下凡,改董永书生为劳动人民,改傅员外傅善人为恶霸地主,就形成了现在《天仙配》戏曲本子的基本框架。年,陆洪非根据胡玉庭口述本,结合班友书的改编本,在此基础上再次改编,正式形成了*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天仙配》。“天宫岁月太凄清,朝朝暮暮数行云”,*梅戏《天仙配》故事开头便是被层层云朵围绕、毫无生气的天宫,七仙女百无聊赖地发出了这句感叹。她和大姐等姐妹七人前去凌虚台游玩,拨开重重云雾,见到人间一片生机,渔樵耕读,男婚女嫁,好不让人羡慕。突然七仙女看到为葬父而卖身为奴的董永,他那忠厚老实的模样和凄凉的身世让七仙女既爱慕又同情,遂决定下凡。大姐临别前赠七妹难香一支,嘱其遇到困难即焚香招姐相助。下凡后,七仙女化作农家女,自称寻亲不得,孤苦无依,自荐与董永为妻。董永虽倾心于七仙女,但不忍她同去为奴。七仙女使用仙术,使槐荫树开口说话,为他们成亲做媒证。董永见天意如此,便抛开顾虑与七仙女成亲。董永夫妇来到卖身的傅员外家,傅员外怕七仙女白吃饭不干活,先不收留,后又刁难,要七仙女一夜织十匹锦绢,并赌誓:若织得成,则董永三年长工改百日,若织不成则工期延一倍。七仙女燃起了难香请众姐来帮忙,一夜之间,十匹锦成。接下来的百日工期,夫妻相互扶携,加上自由一天天临近,二人感情甜蜜,心情愉悦。转眼做工期满,夫妻获得自由身,眼见树上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又怀了孕,董永大喜,赶忙去前村为妻子讨水喝,七仙女对未来的幸福生活也充满憧憬。然而,突然的变故最终还是打碎了七仙女的梦想,狂风骤起,天昏地暗,空中天将现身,传玉帝旨意,限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上,否则便将董永碎尸万段。七仙女左右为难,心如刀绞,为了不连累董永,待董永回来,她忍痛讲明了自己的来历,转身离去。董永哭昏在荒郊,七仙女返回,在槐荫树上留下了“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不怕天规重重活拆散,我与你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带着满腹悲痛离开了人间。《天仙配》的剧情并不曲折,人物也不多,几乎是两个人的戏,而这恰恰是一种对演员的挑战。剧情虽简单,但人物感情变化却非常丰富,转换也非常迅速。从陌路相逢的拘谨扭捏,到新婚的羞涩甜蜜;从一夜十匹锦的忧虑,到三年工期变百日的欣喜;从获得自由后对新生活的向往,到骤然分别的剧烈打击步步情绪递增,越来越强烈,把观众牢牢地抓住。年10月5日至11月2日,安徽省*梅戏剧团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大会。在会上演出了《天仙配》,一炮打响,震动上海。华东会演后,《天仙配》由桑弧重新整理,石挥导演,拍成电影,年2月开始向国内外发行。截至年底,输出到蒙古、朝鲜、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斐济、加拿大、圭亚那、新西兰等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区,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梅戏与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出现了天南地北唱*梅、赞*梅的新局面。《天仙配》改编、音乐、演出的成功,促进了*梅戏划时代的大发展。从此以《天仙配》为代表剧目的*梅戏,成为国内外观众欢迎的地方剧种。*梅戏《女驸马》剧照梅苑诸魁精湛造诣在*梅戏发展的多年间,出现了一批有成就的艺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旦角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年4月,严凤英出生于安庆龙门口一户开客栈的贫困家庭,6岁时,因住处靠近*梅戏班子,在耳濡目染下,严凤英无师自通学会了一些唱腔动作。12岁时,她的才艺被*梅调艺人严云高发现。转年正式拜师,逐渐学会小戏《闹花灯》《花亭会》等,并正式登台。当时演出收入微薄,艺人生活艰苦,社会地位更低,经常受到地痞流氓、土豪劣绅、贪官污吏、驻*兵痞的欺凌。几年间,她在安庆、芜湖、青阳等地,卖艺糊口,找活打工,刚站稳脚跟,就面临新的欺压,只能逃到下一个地方,漂泊沦落。在解放前后,严凤英流落到了南京。落脚南京后,严凤英的才华受到了热爱戏曲且爱才如命的甘贡三的欣赏。甘贡三是中国著名的京昆名家及昆曲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推广传统戏曲。跟着他,严凤英从此步入正规学艺轨道。据说,严凤英曾一年内学会《游园惊梦》《春香闹学》《大登殿》《御碑亭》等剧目全部唱腔与身段,蜚声金陵。年,她反串《芦花荡》里的张飞,将粗中有细的猛张飞演得活灵活现,演艺界无不为之欢呼。严凤英在南京城名噪一时,消息很快传回家乡安徽。那里的剧团正为演出市场不振而发愁,听闻严凤英的新消息后,派人郑重迎请她重返*梅戏舞台。此时,严凤英心情十分矛盾:一方面她热爱*梅戏,而家乡是*梅戏的土壤,另一方面他又眷恋对其有栽培再造之恩的甘氏大家庭,南京也给了她优渥的生活条件和极大的安全感。开明的甘贡三鼓励她回去发展*梅戏剧种。他说,*梅小调很淳朴,但有特色,表演艺术还有待提高。如能把京、昆剧尤其是昆剧的身段、手法与唱腔巧妙运用在*梅戏中,必定会使其向前大踏一步而登上艺术殿堂。就这样,严凤英为了心中的艺术,放弃了安稳的家庭生活和南京的艺术滋养,带着无限眷恋,狠狠心踏上了开往安徽的车。自南京回到安庆,参加“安徽省首届艺人培训班”后,严凤英的艺术生涯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年,严凤英应邀到上海演出,她在传统小戏《打猪草》《蓝桥会》和现代戏《柳树井》中所塑造的角色,情感真挚,性格鲜明,唱腔优美动人,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严凤英也因此被上海观众誉为造诣很深的艺术家。年,她被调入了安徽省*梅戏剧团,年,再度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天仙配》《砂子岗》《打猪草》三出戏,再次获得成功,并荣获一等奖。从被调入安徽省*梅戏剧团至年的13年间,严凤英演出了50多个大小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红色宣传员》《刘三姐》《牛郎织女》《*的女儿》以及《江姐》等。尤其是《天仙配》和《女驸马》,已成了她的代表作,也是*梅戏中的珍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女驸马》中的“冯素珍”是继《天仙配》中的“七仙女”之后,严凤英塑造的又一个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角色。剧中的“冯素珍”需要反串小生。这也是严凤英第一次在一台戏中一身两任。她在极其复杂的表演中展现了卓越的艺术才能,用纯熟的唱腔,明朗传神的眼睛和优美的形体动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勇于反抗封建家庭压迫,敢于同皇权做机智斗争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至今仍然是*梅戏舞台上的经典形象。严凤英的唱腔亮丽沙甜,委婉动听,韵味浓郁,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唱腔之长,将它们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誉为“严派”,广为流传,并被后人作为“精品”。而经过严凤英和众多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终于把*梅戏这一地方小戏带进了高雅艺术殿堂,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蜚声海内外。走过了仆仆风尘,又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梅戏早已传唱南北,家喻户晓,俨然成为中国多个戏曲剧种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一句句脍炙人口的唱词,一段段优美动听的旋律,一场场经典的故事诠释,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人物,在一代又一代人眼前展现,让人百看不厌、百听不烦。百余年间的时光幻化,它的魅力如同“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在人们脑海中的回响一样深刻而魅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