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杨俊谈黄梅戏的前世今生
TUhjnbcbe - 2021/10/10 19:20:00

杨俊谈*们戏的前世今生

梅仁转自吉晶晶文

按:湖北*梅县*梅戏和安徽安庆市*梅戏在十年前,双双入选国务院公布的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后,*梅戏的源与流,就一直成为戏剧界、文艺评论界热衷探讨的话题。此前,笔者曾先后在人民日报(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过《*梅戏溯源》《*梅人说*梅戏》(系合作文)、《探源*梅戏》《电视连续剧“*梅戏宗师传奇”在央视首播_》等。年11月,我还出席了在鄂举行的电视连续剧《*梅戏宗师传奇》研讨会,*梅戏艺术家扬俊也到场,从此认识了她。近日,看到一篇杨俊的专访,除印证了此前我发表的文章观点外,她还披露了上世纪50年代,时任安徽省委副书记桂林栖在推展*梅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丰富了*梅戏的源流之说。

年6月24日,在香港新光戏院大剧场,杨俊主演的鄂派*梅戏《妹娃要过河》惊艳亮相,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献上了一份独具浓郁湖北风情的贺礼。

上周末,刚从香港返汉的杨俊,在武昌家中接受记者采访。生活中的杨俊,率真爽直,嘴角总带着明媚的笑意。说起一生痴爱的*梅戏,她的话语中饱含深情,流露出浓浓的幸福感与使命感,举手投足间也更显韵致……*梅戏从农村草台登上中国戏剧大舞台,从“三打七唱”走向管弦伴奏,从民间小戏成为地方大戏,经过了怎样的不寻常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梅戏传承、创新、发展的开拓者是谁?作为湖北*梅戏的领*人物,杨俊作了一番介绍。

《龙船调》唱进*梅戏

问:在“庆祝香港回归15周年·湖北舞台精品演出周”上,湖北省戏剧界带去了三个剧目:*梅戏《妹娃要过河》、歌剧《洪湖赤卫队》及京剧《建安轶事》。其中,《妹娃要过河》作为打头炮者,在艺术风格上有何独到之处?杨俊(以下称“杨”):由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创作的《妹娃要过河》,将利川民歌《龙船调》这一元素,引入传统*梅戏,创作出一个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爱情故事。

《龙船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具有很高艺术价值,而*梅戏的发源地本就在湖北。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部戏剧,将这两种湖北元素相融合,强强文化联姻,能让观众领略到温婉的*梅唱腔与鄂西土家文化的独特魅力。问:*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之一,这次演出,也让香港观众对这一传统剧种,多了一次亲近的机会。杨:这次去香港演出的3台剧目,代表了湖北舞台创作艺术的最高水平,也让香港同胞对湖北文化有了更鲜活的印象。在开幕式致辞中,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说起*梅戏“身世”,连我这个“*梅戏人”都自叹不如。尹部长说,*梅戏源于湖北,兴于安徽。在这背后,有位重要“推手”,他叫桂林栖,是湖北*梅人,曾任安徽省委领导。桂林栖在安徽任职期间,推行戏曲改革,将*梅戏推向全国。年,湖北又通过人才引进,将*梅戏从安徽请回“娘家”……说实话,我身为安徽人,对这段历史也只是一知半解,尹部长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与大家,那一刻,真的很感动。

*梅人定名“*梅戏”

问:为推广*梅戏,桂林栖在安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杨:从香港回来后,我找到安徽的*梅戏前辈时白林,更全面地了解了这段关于*梅戏推手的故事。他告诉我,*梅戏在安徽得到推广与发展,离不开安徽省第一届省委书记曾希圣、省委副书记桂林栖、副省长陆学斌等人。没有他们3位领导的关怀和重视,就不会有今天的*梅戏。

尤其是桂林栖,他是湖北*梅县杉木乡桂畈村人,对*梅戏有很深的感情,在安徽任职期间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工作。年4月,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召开后,桂林栖积极推行戏曲改革,成立安庆市戏剧协会,把流落在安庆周边的*梅戏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两个*梅采茶戏剧团。著名*梅戏演员严凤英、王少舫,曾分别在这两个剧团挑大梁。

年8月,时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的桂林栖,亲自主持在合肥举办的“暑期艺人训练班”。来自全省各剧种演员代表及各级戏改干部人,深入生活,创作了一批剧本。不久,桂林栖亲自组织安排,由严凤英、王少舫等人联合组成演出团,应邀访沪演出,轰动上海文艺界。梅兰芳、夏衍、周信芳、盖叫天等戏剧界名人,都给予演出团很高的评价。

问: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梅县戏风更盛。*梅戏在湖北时被称为“采茶戏”、“*梅调”,到了安徽之后,才定名“*梅戏”。

杨:*梅戏起源地为*梅县多云山区,当地盛产茶叶,当时人们在采茶等劳作中为了调节气氛,缓解疲劳,遂以唱和为乐,逐渐形成“采茶戏”,也称“*梅调”。

年,桂林栖主持组建安徽省*梅戏剧团。在为剧种定名时,他力排众议,一锤定音:去掉“*梅调”的“调”字,去掉“采茶戏”的“采茶”二字,两名合为一名,就叫*梅戏!*梅人为*梅戏定名,也是一段佳话。

年,安徽省*梅戏剧团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天仙配》获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员奖、导演奖和音乐奖;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获演员一等奖。年,电影《天仙配》和全国观众见面,从此,*梅戏唱鸣天下。

逃水荒传戏到安徽

问:最初是由于什么原因,*梅戏从湖北传唱到安徽?

杨:年,毛主席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梅县*梅戏剧团演出的《过界岭》后,问:“你们湖北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的梅白(*梅人)作了详细情况汇报后,毛主席风趣地说:“原来你们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

*梅县的地理位置沿江依湖,清道光年间,*梅发大水,灾民流散到安徽、江西,因*梅人不愿讨“闭口饭”,所以以唱戏乞讨,一路唱说*梅的灾情。盛行于*梅的“采茶戏”,因此流入安庆等地,并在当地登上草台,当地人称“*梅调”……

所以说,水灾是*梅采茶戏外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正是这些大量逃水荒的灾民,年复一年地演唱,才使得“*梅调”迅速传播。问:从湖北到安徽,*梅戏在唱腔韵调方面,有哪些变化?

杨:*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早先的*梅调,依靠简单的打击乐器伴奏,只有鼓点节奏,比如鱼鼓。解放后,安徽省*梅戏引进了学院派人才,才有了管弦乐伴奏的*梅戏,旋律更加优美。

最初,安徽艺人唱*梅戏,其唱腔、道白,都用湖北的原腔、土语,有的地方因*梅俗语难听懂,就用安徽方言演出。大约光绪年间,*梅戏传到安徽石牌之后,怀宁、望江、桐城唱*梅戏的人多了,在道白上就改用怀宁话,因此在安庆地区,*梅戏又叫“怀腔”。

把*梅戏请回娘家

问:我们知道,*梅戏出自*梅,却成名于安徽,这始终是*梅人的遗憾。所以,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在*梅县检查工作时,首次提出“把*梅戏请回娘家”。你也是因此际遇来到湖北的?

杨:年,我因出演《西游记》中“白骨精”的化身“村姑”一角,随《西游记》剧组到湖北*冈演出。那场演出中,我既当主持,又当演员,一下后台,就听说当地领导正拿着我的一张旧照片在找我。原来,他们此前已找我多时,只是因为我在全国各地演出,所以没找着人,这次却是“自己送上门了”。

当时,我们“五朵金花”已经全国有名,但一个舞台上挤上5个人,大家都难以发展,想寻找更广阔的空间释放自己。在得到湖北省的邀请之后,我放弃在安徽得到的一切,怀揣着“你给我一亩三分地,我就能给你撑起一片天”的抱负,来到湖北*冈,加盟了刚刚成立的湖北省*梅戏剧院,白手起家,做一名垦荒者,痴心不改,一干就是19年……

凭借现代戏《未了情》和古装戏《双下山》,我获得了戏剧界的至高荣誉梅花奖和文华奖。年,我回到久违的安庆,参加全国第二届*梅戏艺术节,获得了优秀剧目第一名和个人表演金奖。那一刻,我多年以来因为离开家乡而产生的心结释然了,比拿任何奖都激动快乐……

问:如何去欣赏*梅戏的魅力,又该如何去发掘*梅戏的潜力呢?

杨:*梅戏美在唱腔,有嗲嗲的鼻音和腮音,温婉多情,极富亲和力,特别适合表现老百姓的家长里短。所以,但凡是传唱不朽的经典故事,都是能够体现人性美,有不可取代的独特表现力。此外,*梅戏的配乐和舞蹈,追求自然天成,风格淳朴健康,富有泥土气息……这些,都是*梅戏传唱至今的魅力之所在。

然而,平民化的戏曲虽然亲民,却也可能因此而变得平庸。如何拒绝平庸?就得靠演员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品格来打动观众。我始终相信,好的作品不怕没有市场。所以,在创作新的*梅戏作品时,我和我的团队会抛去功名的束缚,不为得奖,力求能尊重观众的内心情感需求,得到好的口碑。

9月份,由原班人马参演的《妹娃要过河》同名电影,将在全国各大院线同时上映,当观众们坐在大银幕前,看着土家风情的吊脚楼,听着*梅调的“哭嫁”,唱起熟悉的《龙船调》,一定会为这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感动。杨俊国家一级演员,全国*协委员,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七届中国文化部“文华表演奖”、中国*梅戏艺术节金奖获得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奖。她与马兰、吴琼、袁玫、吴亚玲齐名,被称*梅戏“五朵金花”。(原载《楚天都市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杨俊谈黄梅戏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