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现有藏品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其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中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是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年披露,中国流失文物多达万件(还不算各国私人藏有的),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而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竟达2.3万件。其藏品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
而说到馆藏的中国国宝,就让人不由想起那些不堪回首的历史。晚清时期八国联*侵华,烧杀抢掠、洗劫了我们文物宝库后还一把火烧了那些不能带走的。这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悲剧,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
大英博物馆展出的青花瓷器
对于中国人来说,玉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甚至比*金和宝石都要珍贵。自新石器时代起,玉就被视为权力与财富之石。今天,就带大家一窥大英博物馆里那些属于中国的美玉臻品。
虎形垂饰
东周末年或汉,公元前3-2世纪/清,18-19世纪。2号虎形垂饰与广州南越王墓中发现的一枚垂饰相似。3号虎形垂饰制作时间较晚,是此书中某玉器的仿制品。
翡翠箭瓶
相信大家在一些古装剧里也看到过,古时学堂课间休息时玩的小游戏中,有一个比较风靡的——投壶游戏,站在一定的距离比谁掷入瓶中的箭多。而这个翡翠箭瓶就是专供游戏之用。
装饰配件
东周至汉朝期间的玉香炉盖,底部是铜镏金的,玉面镂空雕刻着龙、虎的形象。2号和3号都形似一张面孔,一个是长角怪兽脸,另一个是类似老虎的脸。
叶瓣盘
元或清,13-14世纪。该玉盘形状由*金或银质容器的形状发展而来。
玉带板
这里展示的大部分玉带板都于明朝制作,时间在14-17世纪之间。有腾龙祥云、狮子追绣球等等,各具特色的形象。
白玉对碗
明-清,16-18世纪。这两只白玉碗通身光洁细腻,组成了完美的一对。
玉剑饰
东周、秦汉,公元前4-1世纪。在剑上装以玉配饰,可以将金属武器的力量与玉石的能量结合在一起,帮助抵御死亡与腐朽。配饰包括剑首、剑格及剑珌,保护剑鞘不被剑所刺破,同时将剑鞘固定在腰带上。
佛手
明末或清初,17-18世纪。该玉雕表现了一只佛手的形象,它被视作能带来好运,有浓郁的气味,通常在新年时被放在瓷碗中供奉在家中神像的神龛前,也被用来清新房间空气。
宫廷头饰与发簪
宋或金,12-13世纪/明,15-16世纪。该头饰刻有四条龙的形象,以精细的浅浮雕工艺表现。该展品可追溯至明朝末年,类似的头饰相当稀有。
玉璧
东周-汉,公元前3-2世纪。4号玉璧由玻璃制成。早期的中国玻璃十分有特色,有着与玉相近的质感。通常那些买不起玉却坚信与玉类似的材料可以起到相同身心保护作用的人会用玻璃。
玉蝉
汉,公元前2-1世纪。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把蝉佩于身上则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
玉容器及玉杯
明,16-17世纪。该容器状似一只扁花瓶,器身刻有饕餮纹或神兽纹,瓶颈两侧有螭龙形象。容器仿制周朝的青铜容器而成。
花瓶
金-明,13-16世纪。该花瓶的形状仿制古青铜容器“壶”而来。瓶身的花瓣纹路是一种汉代玉器上常见的图形。
弧形垂饰
清,18-19世纪。这件仿古垂饰很有可能是某件西周玉器的仿制品,但形状和重量都超过它模仿的原物。
镶金边玉杯
清王朝(4-年)前5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许多莫卧儿玉器都是这一时期收到的贡物,然后中国工匠对其进行仿制。该玉杯表面有莲花浮雕以及茛苕植物,有莲花芽形的杯把。
荔枝纹盒/红漆盒
荔枝纹盒的雕饰具有漆器雕饰的风格。荔枝象征丰饶以及婚姻生活。
莲间鲤鱼玉雕
明末或清,17-18世纪。该玉雕的形状为一条鲤鱼在莲花、莲叶间游动。汉语中,“鱼”和代表充裕的“余”发音相同,因此,鱼成了富裕充足的象征。
玉章
汉,公元前3-2世纪。汉朝时,印章通常由金、银、青铜及玉制成,上面刻有主人的名字或头衔。中国人相信来世是今生的延续,因此去世时将自己的印章带走能够保证来世还能享有今生的权力。
莫卧儿风格玉碗
清,18世纪。“痕都斯坦玉”外壁很薄,装饰有花形纹路。
玉猪
汉,公元前1世纪-1世纪。人们在许多汉代墓中都发现了玉猪,形象从写实到抽象均有。它们一般用作寿衣或者垫子上的镇压物,有时也被发现握在死者手中。对中国的古代人民来说,猪代表着多产和财富。
玉覆眼
汉,公元前2-1世纪。该眼罩上用线勾勒出瞳孔的形状。眼罩上有孔,可将其与布或其他材料相连。
韘及垂饰
东周,公元前5-3世纪/汉,公元前3-2世纪。韘是扳指的前身,扳指通常是弓箭手戴于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随后,扳指变得越来越精致,这一点从扳指上越来越精致的垂饰就可以知道。
玻璃墓葬饰板
西周,公元前3-1世纪。公元前5世纪起,中国人就开始从西方进口玻璃,年后开始自己制作玻璃。这个薄薄的盘状玻璃饰板与那些同时代用于制作生铁、皮盔甲的饰板类似。它们显示了玉衣的确是死后躯体的保护层。
方彝(青铜礼器)及带盖容器
商,公元前12世纪/清,18世纪。容器的形状和纹路均模仿青铜方彝而来。在清朝时期,工匠就开始用美玉雕刻此类容器。容器上有乾隆御印。
花形杯
明末或清,17-18世纪。杯身有精细的梅花树透雕,花间有一条龙游戏其中。
叶形杯
唐,8-9世纪。该玉杯形状受到*金或银质容器的影响,杯身为叶瓣形状,底部刻有一个汉字。
玉带头、玉带扣及玉带钩
明,14-15世纪;清,18世纪/元或明,13-15世纪。玉带头(8号)制成一株花草的形象,中间有狭槽可以穿腰带使用;带扣(9号)分为两部分,刻有龙腾云间的图案。
芦苇双鱼盘
明末或清,17-18世纪。鸟、鱼戏水的场景图案常常出现在明后期的器具上。该玉盘上刻有双鱼嬉戏于芦苇丛中的场景图案。
头饰
元或明朝初年,14-15世纪。该头饰表现了一条盘龙的形象,龙爪紧紧扣住一颗珍珠。许多类似的装饰后来都被改做成青铜器皿的盖钮。
莫卧儿罐与杯
乾隆皇帝征服新疆后,中国进口了许多所谓的“痕都斯坦玉”,其中许多是在北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制作的,还有的可能来自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还有一些可能是新疆本地生产的。通常人们很难分辨这些玉器中哪些是莫卧儿玉,哪些是中国对莫卧儿玉的仿品。
乾隆玉果盘
乾隆皇帝在-年间统治中国。他是艺术的支持者,在他统治下的许多上等玉器都带有乾隆御印款识。
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让我们怀想起那些遥远的记忆,一个民族文明的记忆,先祖的记忆。很多中国参观者看着这些祖先的杰作会情不自禁地感慨:何时归故里?历史已然发生不能改变,我们该做的是通过这些中华文明的伟大瑰宝,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东方文明的复兴尽一份绵薄之力,让民族的瑰宝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传承。
淘玉鉴赏
版权说明:综合编辑自网络,若有版权问题联系小编()
玉商参考
来自玉乡南阳镇平玉商发展好参谋
商务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