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觉得我们的内容很赞,请记得点击页面右上角按钮收藏,转发或分享到朋友圈哦。好东西记得跟朋友分享嘛^-^
这两天,*山的徐女士买了徽州传统小吃——蟹壳*烧饼、白芝麻糖片、字豆糖等,快递给远在北京的妹妹。“她很少回来,每年这时候都要寄的。尝到了家乡的味道,才算过年。”
对很多安徽人来说,很多儿时的美味,都承载着过年的美好记忆。时代变迁,物质丰富,有的习俗和特色美食也在变迁甚至淡化了。日前,新安晚报的记者在*山、安庆、淮南等地寻访到了一些当地特色美食及过年传统习俗。
小编将这些都说道说道,你就准备好纸巾吧。
祁门字豆糖:有文化的“传统甜”
春节期间,祁门县的城乡居民,茶点常有一碟“字豆糖”,每片*黑相间的糖,印有一个清晰的黑体字,如福、囍、旺、吉等,如精致玲珑的艺术品。
字豆糖,在徽州流传几百年了。访到的老艺人金慧民,做糖手艺在当地有名。
做糖时,*豆粉里放入糖稀,反复揉搓,滚压成块状。芝麻粉和糖稀也如此法,做成块。它们都压成薄的长方块或细长条,然后一层*豆糖块、一层芝麻糖块地卷起。
“*豆粉是‘纸’,黑芝麻粉就是‘笔画’。我做个‘福’字给你看看。”老人说,笔画较多,每层糖块是一笔。没有“字模”,靠大脑来拆字、拼接。
“一层*豆糖,放入4根方正的长芝麻条,卷起,就是个田字。”颇为繁琐的拼接后,其他部首也逐次加入。良久,一个黑白相间、粗有尺余、长一尺多的方形糖块形成,完整的“福”字就在其中了。
将这个“巨无霸”拉成一丈多长的糖条。拦腰斩断,继续拉伸,无数个一丈多长、“腰围”不到两厘米的长条糖块陆续出现,长条的尽头清晰地看到黑体“福”字,饱满、好看。
这些细长柱体,被师傅用刀快速切成薄薄的均匀小片。每片一元硬币般大小,印清晰的黑“福”字。尝一块,香甜无比。
祁门县,有十多个作坊制作字豆糖,都是老师傅当家,能做几十个不同的字,如羊年就做羊字。他们也应邀到村民家里做糖。
以前春节时,每家会做几十斤字豆糖,拿来招待客人、送亲戚朋友,茶季或农忙时还可以当干粮。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糖也是小伙伴最馋的美食。节日吃,开学了还带到学校去,和小伙伴分享。兜里装一些,上课都忍不住往嘴里塞一块。
蒸米饺米粿:妈妈的“味道”
糖糕、山芋粉做的“猫耳朵”、烘焙的白米糕……这些徽州传统美食都非常馋人。
2月11日,记者来到歙县杞梓里镇的坡山村,这是海拔多米的古村落。村头,村民方连霞正在厨房忙着,一锅蒸米饺端出来,散发的热气遮了她的脸。
“小年前一天有做蒸米饺和米粿的习俗,送灶王爷用,也可以过年前后吃。”方大姐说,这的米饺和常见的不一样,个头大,米粉皮用籼米磨粉做的。
咬开一个饺子,里面是菠菜、香菜、萝卜、豆腐等做的馅,还有一些肥肉丁,鲜美无比。
桌台上,篾盘摆放着白色圆饼,小巧玲珑,煞是可爱。“这是米粿,每家要做不少,吃到正月。”方大姐说,做米粿的工序多,要磨粉、浸泡、蒸熟、凉透后才能用。
古村的巷弄,家家的厨房冒热气,女人巧手翻飞,变魔术般地做米饺、米粿。很多人家还用代代相传的木雕模具作米粿,米粿上会印着各种图案。
村民方先生刚打工回来,说妈妈做的这些食物,在家时觉得普通,可常年在外再回来看到,就有了过年感觉,想起小时候和伙伴拿米粿和冻米糖等满村疯跑的场景。
离开村口时,一户村民正在杀年猪。炊烟缭绕在古村落每户人家的屋顶上。屋内,是妈妈双手间舞动的年味。
徽州糖食:吃到嘴里的徽州味
春节前夕,徽州乡村熬制传统糖食,和杀年猪、蒸年糕、烫苞芦松等一起,是家家户户不可缺的。灶火熊熊,大铁锅里的糖稀翻滚,散发诱人的香味,爸爸妈妈系着围裙,忙前忙后,一脸喜气。这时候,孩子都知道一年中最好的日子来了。
“现在村民自家做得少了,嫌太麻烦。作坊做得多,你去休宁县东临溪镇‘聋子’那看看,徽州传统点心做得地道。”*山市民吴孙民说,徽州人过年的糖点,寸金糖、交切片、黑(白)芝麻糖、花生糖、冻米糖,那里都做的。
找到这家作坊时,案板堆着花生糖块。主人岑细诺和妻子、儿子和儿媳忙个不停,趁热切花生糖片。岑细诺从小和父亲学做的徽州传统点心,干这行40多年。儿子岑中华是80后,读过高中,跟着做了十几年点心。
“过年前后,我们就做徽州的糖点、糕点。”岑中华说,自家是祖传的徽州传统手艺,一到过年,每天很多人来买。
这些传统点心,口感好。有的用红纸包着,有的用食品袋,简单,喜庆,价格实在,味道是以前的,是大人孩子钟爱的食品、零食,走亲访友时不可少的礼物。
写到这,小编回忆起了儿时的春节,外婆家做客,满桌的糖点尽管吃。回家时,外婆会装上各种各样的糖食,让带回家给哥哥妹妹吃。
说起这些,又想起那年那月,爸爸妈妈在熬糖时的身影,想起慈祥和疼爱我们的外婆、外公。其实,在很多人看来,这些美食是舌尖上的记忆,更是存储了亲情的“芯片”。
现在,家家户户也都买一些,过年当茶点招待客人用,外出务工时,也会带去给同事、工友品尝。
徽州糕点:日子一年比一年甜
徽州过年打年糕,各家先将冷水浸泡过的糯米粉沥干,弄成团子,在灶上蒸熟,放入特制木盒,再用木槌或裹着湿毛巾的双拳使劲地擂,直到糯米团在四四方方的盒子里板结,年糕就做好了。
做年糕的时候,家里和邻居的孩童,会不时地溜进厨房,眼巴巴地等着。熟了,迫不及待的抓一个团子,从父母身边钻出去,大呼小叫地吃着,烫的嘴咧咧,也不舍得放手。母亲会忙里偷闲,找些白糖搁碗里,让孩子将米糕蘸糖吃。米糕软糯香甜,热气腾腾,孩子吃得满嘴糕渣子,小肚子圆鼓鼓,才消停。
比起年糕,*山区乡下春节做的糖糕,又有一番风味。村民用糯米粉加红糖和白糖,再用模具印出吉祥图案,寓意生活一年比一年甜。
至今,*山区农村仍保留着过年做糖糕的习俗,腊月二十之后,家家户户忙着做糖糕。做糖糕的木制模具,刻有牡丹、仙桃、麒麟、福寿喜等吉祥图案和文字,透出徽派木雕的雅致。这样的模具在农户家也是代代相传,布满岁月的印记。
备年货,都要等着孩子放假、儿女返乡后,一家人团聚才吃。所以,村民做好的糖糕,都要选一个有太阳的日子晾一下,可以放得久一些。
淮南面糖:小时最爱闻的味道
腊月二十三一大早,淮南张奶奶起床忙碌起来,她要按民间习俗做灶糖祭灶,小孙子很好奇,围在边上看。
“记住了,灶糖是用来粘灶王爷的嘴,好让他上天多说好话,下界保平安的。”张奶奶对着小孙子边说边从面缸里取出些面粉,放入锅中用小火慢炒。
张奶奶不停地用锅铲翻着面粉,底层面粉受热很快发*,一股香味飘进客厅。“这是我小时特别爱闻的味道。”客厅里的张先生说,在他小的时候,奶粉、麦乳精这些东西都是奢侈品,让他想都不敢想。那时,妈妈时常把面粉像这样给炒熟,用一个小桶装上,想吃时,就取出一些,用水冲开,与白糖一起拌成面糊糊吃,味道特别香。
张先生的记忆中,儿时到了快过年时,妈妈会买来地瓜糖,放在面缸存放。他时常把地瓜糖拿出来闻闻,盼着快到小年,妈妈做面糖祭灶。
面粉全部炒熟后,倒在面板上,把一块地瓜糖放小盆里加热化开,然后倒在面板上,用地瓜糖把面粉一层层包裹,最后切成小块,凉透的面糖放进嘴里一咬,又酥又香,还有粘性。
吃了八宝菜年味才叫浓
芜湖人的年夜饭,八宝菜必不可少。儿时的八宝菜,总能带给芜湖人满满的温馨回味。
八宝菜只有过年做,其实不止八样菜,有香菇、生姜、冬笋、酱瓜、胡萝卜、白萝卜、千张、油豆腐、*豆芽、干鱿鱼等。其中生姜和冬笋必不可少。这样做出的八宝菜味道好,还很好看。
八宝菜的配料,要一道一道炒出来,最后烩一起。过去春节期间常下雪,天气冷,可以提前一个月做好放着。
“现在日子好了,年夜饭荤菜多,八宝菜并不动筷子。但到了大年初一以后,八宝菜就成了香饽饽,盛上一小碗浇上麻油,那味道吃了才知道。”市民陈女士的妈妈笑着说,过去过年时,家家都会做八宝菜,做好后会盛上一小碗相互串门,让左右邻居都尝尝,吃了八宝菜,年味才叫浓。
粗条馓子:一根馓子手指粗
馓子,在皖北应该是常见的美食了。
春节来了,在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杨永同油炸店的生意更加红火。“最近来买馓子的人多。”杨永同说,炸的馓子,一部分当早饭卖掉,很多人买去备着过年,可以与青菜一起做馅,包团圆饺子吃。
粗条馓子,每一根都有手指般粗,出锅后放段时间易变软,又被当地人称为“软馓子”。上窑粗条馓子始于明清,创制者原系凌氏家族。凌家从徽州迁入上窑,他家制作馓子是祖传手艺,特点是干吃酥脆、香而可口,煮泡皆宜,宜存储、好消化,适合各种人食用。可以做正餐,也能当零食。
上窑镇至今有个习俗,妇女产后12天,娘家要送“奶糖”,其中馓子是必送之物,多则送几担上百斤,少者也送几十斤。
粗条馓子制作,有和面、盘条、炸制三个过程,其关键是和面加食盐,要根据季节增减,剂量准确才能保证馓子质量。
鸡汤泡炒米:永远的安庆记忆
鸡汤泡炒米,是安庆人永远的童年记忆,即使现在也是传统的过年美味。
“过去日子不好过,炒米是出远门时的最好干粮。”当地人程小林说,过去出远门,路上饿了,抓一把炒米,就着水干吃。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在路边讨碗开水泡着吃;农忙的时候,炒米可以带到田间地头打尖,吃一点顶饿。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鸡汤泡炒米已经流行起来,成了一道菜。米香与鸡肉香结合,且炒米吸了汤汁,变得半脆半软,满满一口,齿颊留香。在安庆很多饭店里,都有鸡汤泡炒米这道“传统菜”。
过去农村,烧柴火炒炒米仅靠一人是不行的,因为一个人操作顾上顾不了下,稍不留神就会将米炒焦,所以一般都是丈夫一边陪伴着妻子炒炒米,一边俩人商量过年的一些细节,通常,炒完了已是深更半夜。
烧茶:渐行渐远的礼节
年过五旬的安庆市民胡玉堂说,以前,安庆城乡流行一种对客人特别敬重的招待方式——“烧茶”。
按照传统习俗,大年初一早上,女儿、女婿要到岳父家拜年,翁婿、母女之间相互祝福必不可少,岳父、岳母忙着端茶递水,女儿、女婿坐定后,岳母就会到厨房“烧茶”。“烧茶”烧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而是安庆一些地方在正餐前招待尊贵客人的一种礼节。
胡玉堂说,所谓“烧茶”就是做便餐,为女儿、女婿“烧茶”,大多用面条、鸡腿和五香蛋,懂事的女儿、女婿是不肯吃鸡腿的,留着给岳父、岳母“做人”用。
吃了中午正餐后,经过一番热情的话别,才算完成给岳父、岳母拜年的任务。然而,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拜年时能招待客人的食物太多,“烧茶”已经渐行渐远。在中老年市民的记忆里,“烧茶”却永远是一道美味,且沉淀了那个年代的风俗、乡情和民间待客的传统礼节。
杀猪汤:过年前的年味儿
在安徽的很多地方,过年有杀年猪、吃杀猪饭的传统习俗。即使是现在,这个传统还在很多地方保留着。
春节前,只要家中养了猪的,都会杀年猪,喊上附近的亲友和邻居,吃一次美美的杀猪饭。
而在安庆的望江县乡村,吃杀猪饭时,还掺杂着一道特色菜——吃杀猪汤。热气腾腾又肉香四溢的“杀猪饭”里,一碗杀猪汤是很多当地人看重的,其中的年味儿也让人回味无穷。
安庆的大厨周美权,擅长制作农家杀猪汤。周美权说,汤烧开后,在汤中放入肉圆子、猪肚、猪心肺、猪肝、猪血等,再小火炖上一个小时,那味道真是好极了。
家中自己饲养的猪,不吃饲料,叫土猪,肉味道非城里猪能比。吃杀猪饭,最大的感受是体味到了亲情、乡情。
听话鱼:鱼儿上桌用来看
要说年味,大年三十是最浓的。一桌年夜饭,不管家境如何,鱼是少不得的。除了食用的鱼外,还要专门准备一份“听话鱼”。
“听话鱼”必须是全鱼,就是说有头有尾,不能去鳞。而“听话鱼”的做法,当然必须保持鱼的形态,基本上就是烧全鱼,烧熟就行。
在望江农村,大年三十的餐桌上必有两道烧全鱼,一条是当时可以吃的,另一条则是不能吃的,必须留到正月十五过元宵节的时候才能吃。“理由就是它是‘听话鱼’,职责是听我们过年说吉祥话的。”
14岁的初三学生徐晓敏说,曾随父母在望江农村过了三次春节,一道“听话鱼”让生活在城里的自己了解了乡村习俗,成为过年时最难忘的乡村记忆。
今日值班小编:吴永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