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在每个特殊时代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忆。
年的春夏,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季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卷席上海。拥有万人口的魔都,无奈而又勇敢地按下了暂停键,全城静默,足不出户。
特殊时期,特殊使命。
安徽省望江县杨湾镇驻上海市流动*支部的共产*员挺身而出,逆向而行,迅速向驻地*委/支部/社区报到,勇敢地加入抗疫志愿者队伍,同心戮力,并肩作战。
浴火重生,打了一场大硬仗
“方书记,我们项目部所有的工人,在绝对安全的防疫措施下,已全部复工!”
年6月15日下午,作为杨湾镇驻上海市流动*支部书记的我,听到支部的*员志愿者李卫红的这句话时,一颗久悬着的心终于舒了一口气。
李卫红是杨湾镇曾墩村人,现任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项目部经理,先后荣获“上海市工程建设质量诚信项目经理”称号、东方杯、白玉兰优质工程项目经理奖、上海市重点工程“优秀建设者”称号、上海市“建设功臣”称号、全国建筑企业优秀项目经理奖章等荣誉表彰。
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是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
3月28日凌晨5时开始,上海从最初的浦东浦西划江而治,到最后的全域封城,所有的住宅小区实施封控管理,所有人员足不出户。一座居有万人口的城市,嘎然而止。
“我们现在是重灾区,压力巨大,这是一场大硬仗。”4月13日的时候,记者就曾电话联系过李卫红,正在布署抗疫工作的他匆匆说了这句话就挂了。
重灾区、大硬仗、红区、雷区…....这些生硬的字眼,曾是大家一度形容疫情严重的区域。
李卫红所负责的几块项目,工地分散,人员分散,集中管理难度大,其项目组人,其中就有人感染确诊,送医方舱治疗。
仅透过这组生硬字眼和数字的背后,都能体会到当时的李卫红承担着无比巨大的压力和责任。
其项目组上的鸡冠村*员志愿者肖锋,记者也曾一度联系不上他。只是在李卫红发过来的一组图片中,看到有个肖锋一边穿防护服一边奔跑的镜头。
在后来的电话采访中得知,整个抗疫期间,肖锋负责项目上所有人的生活保障。从接到任务开始,他就把自己铆在了工地上,每天超负荷地工作运转,一旦工作起来,手机电话全是处理抗疫事宜,忙得连一张工作照都顾不上拍。
夫妻档志愿者,全心守沪
洪湖村的*员志愿者夏清和汪红娟是一对夫妻,都有着20年的*龄。他们所生活的蓝色收获小区,属于金山区最早一批风控小区之一,3月11日开始,小区开始封控管理。第二天,汪红娟就积极报名,加入到小区蓝精灵志愿者队伍中,配合团队维护核酸检测采样秩序、物资分拣发放、楼道管控等任务。
3月28日,当上海以*浦江为界,分江而封的时候,浦东全域静态,封闭管理,居民足不出户。夏清看到妻子和蓝精灵团队的同志们舍小家顾大家,不辞辛苦地工作,也心急如焚。他抓紧处理完手头生意上的事,于4月8日也正式加入了蓝精灵志愿者队伍。
4月9日,其小区举行*员亮相仪式,当面对鲜红的*旗的时候,夏清和汪红娟夫妻再次想起了庄严的入*誓词。那时,他们觉得自己要更加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社区志愿者的工作中去,为抗击新冠疫情尽一份力量,践行自己*员的义务和责任。
疫情期间,他们参与了小区核酸检测采样维护秩序、抗原测试、抗疫物资分拣发放、楼道管控、值守门岗等任务。不管是热日当空,还是刮风下雨,他们都能共同把分配的任务圆满完成。
蓝色收获小区从3月11日起至5月30日,实施为期81天的闭环管理中,夏清和汪红娟夫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协助居委会织密疫情防护网,全力保障了小区余位居民的平安。
无独有偶。在上海北新泾街道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里,还有一对母女志愿者沈倩倩和陈金梅。疫情暴发后,他们母女俩也自发地加入到单位的抗疫工作中。
鸡冠村的入*积极分子彭华东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社区的防疫志愿者队伍中,维护核酸检测采样队伍秩序、扫楼叫楼、发放抗原试剂、分发生活物资……苦活重活抢着干。
不忘初心,使命必达
面对上海突如其来的本土疫情,居住宝山区界华路弄东华苑的*员杨方果,闻令而动,于3月30日积极主动向居委报到,并在上海志愿者网络平台成功注册,成了一名抗疫志愿者。
抗疫期间,其社区里的志愿者的任务分工有巡逻组、运输组、采样组、叫楼组、消杀组、就医配药组等。杨方果则是全天候、全方位地投入到工作中。每天早晨七点穿上防护服,负责两个点位的叫楼和核酸采样点维持秩序;下午进行快递扫码、消杀、送快递;晚上门卫值勤、小区巡防。有时,他还要上门宣传,劝说居民足不出户。
夙愿不懈,使命必达。封控期间,街道和居委会分批次向居民发放生活物资和蔬菜礼包,有时赶上输运车夜里到达小区,杨方果与小区志愿者就连夜用板车拉、用电瓶车驮,保证第一时间把物资送到居民手上。
“催什么催,急着投胎呀”、”叫*呀”……封控时间久了,有的居民开始有烦燥情绪,抵触核酸检测采样,甚至有人无端对志愿者进行漫骂和人生攻击。
杨方果面对这种情形的时候,也感觉很委屈。但防疫要求,必须应检尽检,不落一人,责任感和使命感容不得他去多想,不敢有丝毫懈怠。每次被骂后,他甩甩头,笑一笑,继续投入工作中。
“您好,请靠边停车,……您是往哪去?车上几个人?是否有武汉返乡人员?……您的体温正常,疫情面前不可大意,最好居家不要外出……”早在年2月3日,记者在安徽省望江县杨湾镇余埠村通往外面出口的执勤点,就记录到杨方果防疫执勤的画面。
杨方果的老家余埠村,位于宿松望江两县交界处,西北与九成接壤,人员往来频繁。武汉疫情暴发后,为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相关部门就在宿望交界处设置劝返点,对过往车辆进行排查。
当时,回家过年的杨方果,主动向村委*支部报到,积极参加宿望交界劝返点的值班值勤,并对走亲访友人员进行劝返。
他这一值勤就是一个多月。
“虽然每天重复询问同样的内容,但不觉得枯燥,因为每句询问都是至关重要,都是对生命的负责。”那年,杨方果曾对记者这样说道。
一名*员就是一面旗帜。在抗击疫情阻击战中,不管是在上海,还是在安徽,杨方果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战斗的身影。
同样,余埠村的新*员刘伟,居住的浦东惠南镇的民乐城兰丽苑,也是重点疫情区域之一。
疫情发生后,刘伟也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小区志愿者,每日卡点执勤,劝告居民不要出门,不要聚集聊天,不要打牌。物资分栋发放、维护采样秩序,提醒居民带好口罩。他还为这次疫情建立了
“只要我们众志成城,胜利终将会到来。当*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当代年轻人必须自告奋勇,勇往直前。”经过这轮的志愿者抗疫经历,刘伟深深地体会到共产*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桑梓情深,抗疫同行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根据早期摸排统计,杨湾镇在上海务工人员人,疫情暴发时,仅有84人返乡,绝大多少人还是选择留在上海。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把大家打得措手不及,也打乱了大家的正常生活,特别是一些在建筑工程上务工的乡亲们,基本都是群居一起,集体被封控在工地上。一时间,生活物资补给成了最大的民生问题。
4月14日晚,望江县委县*府紧急调配50吨防疫物资,分装三辆运输车,星夜驰援上海,以解望江老乡燃眉之急。这50吨生活物资,除了新鲜的时令蔬菜,还包括大米,食用油,鸡蛋等生活必需品。
物资运达上海后,在各区各乡镇交通和出行都隔断的情况下,杨湾镇驻上海市流动*支部副书记沈保权,负责杨湾片区的物资申请汇总,担任总协调和调度。他统筹对接了上海望江经济促进会和安徽首徽骆驼救助平台,想尽一切办法,及时把物资送发到提交求助申请的乡亲们手上。
同时,沈保权积极主动联系杨湾镇驻上海市的乡亲,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建立
4月23日,普陀区兰田路的一建筑工地上,杨湾镇鸡冠村的某建筑公司有两名工人抗原自测阳性,其工地上有多人,集体居住在简易的活动板房内。消息一出,工地上就炸了锅,所有工人都慌了手脚。
当时,是上海疫情最为吃紧的时候,街道、居委会各部门都是在超负荷运转。沈保权在接到该建筑工地的求助电话后,耐心了解详细的情况,并指导工地对疑似病例进行自我保护和隔离,指导工地上对所有的生活环境进行紧急消杀,正确引导大家沉着应对,科学施措。
后经沈保权多方协调街道和居委会,两名工人经医学鉴定确诊新冠肺炎后,医院救治。
临危受命,砥砺前行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这是我又一次践行在*旗下的誓言:服从命令,听*指挥。
浦东是上海最严重的疫区。我所居住的惠南镇建欣北苑,有12幢居民楼,家住户,名居民,属于本轮新冠肺炎疫情重点区域之一。
小区自3月11日第一次全员核酸检测开始,相继封楼、封小区,到上海封城,至小区全面解封,我一共经历了85天的奋斗。
在每日近两万例病例的爆发期间,小区居民中有3起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户密接者家庭。居委会和物业成员也相继有人确诊。所有感染者确诊病例都被送医治疗,其密接者同时被封户、封楼隔离。一时间,小区整个抗疫工作陷入困境。
“我接到流调电话,大概率阳了。后继更艰苦的时期,需要您的支持帮助。”4月5日上午,作为一名*支部书记,又是一名复员*人的我,刚从封控楼解封出来,就与小区里的另外3名共产*员接到居委会书记的紧急求援。
经居委会报备上级*组织后,我们4名共产*员成立了临时*支部,与临时抽调的物业人员、隔离居家办公的居委会人员、以及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下派人员,火速形成了一支抗击疫情的新生力量。
疫情就是命令。临时*支部成立后,我们立即投身战疫一线,带领小区70多名志愿者,有序组织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采样、抗原检测试剂盒发放、小区防疫巡逻、楼道公共区域消杀、病号配药送药、民生物资发放、疫情心理疏导等工作。
每次全员核酸检测采样时,我都是穿戴二级防护,全副武装,负责采样区域的消杀、排队管理、配合医护工作,所处点位,与采样医护人员是同等的感染风险。
小区的居民是由上海其他好几个行*区规划拆迁过来的,人员结构复杂,社情复杂,管理难度大。
面对此情况,我提出共产*员要主动地把身份亮出来。同时,向委居会*支部书记申请,让其协调赶制了一批印有*徽标志的胸贴,又从上级部门领取了一批印有*徽图案的*员志愿者红马甲。
一时起,穿着印有*徽红色标识大白,成了小区战疫一线的一道风景,这给居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共产*员,我和你说个事。”、“*员,哪天可以配药?”……作为*员志愿者的我,走在路上,经常听到有居民这样招呼,反映各种情况。小区里的居民虽然不知道我叫什么名字,但知道我是一名共产*员,正带领他们合力抗疫。是我胸前的那枚红色的*徽,给予了他们的信心和力量,也成了他们的主心骨。
疫情当下,大规模的核酸检测是筛查感染人群的重要手法。刚开始,我们小区设有1处采集点,居民们集中核酸取样,每次都需要5个小时,最长的一次达7个小时。
时间拉得太长,医生、志愿者、物业管理人员都要消耗大量体力,遇到刮风下雨天气,更是让人疲惫不堪。加上今年上海春季的雨水天气较多,这给小区每次户外全员核酸采样工作增加了更大难度,居民的抱怨情绪也越多。
为此,我们对核酸检测取样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解梳理,查找欠缺,研究对策。经过反复的实地考察和现场模拟后,决定分设两处采集点,志愿者队伍也同样分成两队,形成两套完整的采集队伍,明确楼组划分,重新规划排队路线,各楼组居民采取闭环式来回,互不交叉,互不影响。
第一次按改进方案执行,提速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现场组织环节更进一步地完善和协调。
经过6轮的磨合后,小区完成一场全员核酸采集取样工作只需要1.5个小时。相比开始的时间,节省了3.5个小时。
看似一个简单的提速,其实它是一个特殊情况下的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同时,也凝聚着临时*支部与全体战疫志愿者们的集体智慧和战斗力。
微光成炬,汇爱如海
回望这80多个日日夜夜,所有参加抗疫的杨湾镇驻上海市的*员志愿者们,尽锐出战,冲锋在前,不辞辛劳,不惧风险,迎朝露、伴月光,全情投入,承担起看似琐碎而又不可缺的大量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誓言,用一道道微光汇聚成希望的光芒,汇聚成抗疫战场的一股暖流,时刻传递着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信仰和力量。
历史会记住,我们自己也会记住,曾经为这座城市的坚守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