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宁七年(年)秋,苏轼从杭州通判擢升为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苏轼来到密州之后,首先寻访盖公故里和后世子孙。在一无所获的情况下,决定建盖公堂。并且选址在州衙内。“治新寝于*堂之北,易其弊陋,重门洞开,尽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绳,名之曰盖公堂。时从宾客僚吏游息其间,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苏轼《盖公堂记》)。建好盖公堂,苏轼又撰写了文章《盖公堂记》。
苏轼为什么来到密州别的事没干先建盖公堂?并且还建在州衙内?又撰文写盖公?苏轼对盖公如此热衷而推崇为何呢?盖公是何许人也?苏轼这一举动引起了众人不解,包括我们今天的人。
1、盖公的治国理念对苏轼影响深刻。
盖公出生年月不详。查有关资料得知,他是汉初道家学派名人,是道家始祖*老(“*”,指上古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后世奉“*老”为道家始祖。)的得意门生。
盖公家住在密州,就是现在的潍坊夹山区。晚年隐居在朱子村南之山。逝后人们将其安葬在该山之巅,并将该山定名为“盖公山”,后又立祠纪念。现在,“盖公山”仍然在潍坊夹山区。
盖公是汉初著名典故《萧规曹随》中的人物。萧何逝后,曹参随萧何之规,继续辅佐汉惠帝。但他是*事家,不懂如何治理国家。曹参听了老人献言,邀请了盖公辅助治国。盖公对曹参讲了“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这个道理: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净无为,让百姓们自行安宁。这个观点是,与*老“无为而治”(无为而为)道家学说一脉相承。据记载,在曹参当丞相期间,国家安宁,老百姓称赞他是贤明的丞相。
盖公辅助曹参完成任务之后,回到故里,继续他的道学传承。其学生很多,但没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来继承发扬盖公学说,使*老之学传授到盖公这里就中断了。
那么,盖公呢?去哪儿了?苏轼说:“岂非古之至人得道而不死者欤?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安知盖公不往来其间乎?吾何足以见之”!(苏轼《盖公堂记》)
苏轼撰文《盖公堂记》。文章从“病寒而咳者,问于医”的故事开始,引出“惜之为国者亦然”的道理,得出:“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的结论。盖公的治国理念对苏轼影响从《盖公堂记》中可窥见一斑。
2、苏轼年少就倾心道家学说。
苏轼在宋代庆历五年(),八岁进入眉州天庆观北ji院,随道士张易简读书,直至庆历八年()。苏轼在《与刘宜翁书》中回忆道:“某龆龀(音tiaochen,幼年)好道”,可见苏轼自年少就倾心《庄子》。《庄子》是道家的经书。
不过,那时的苏轼正值年少气盛,向往着建功立业。他中举之后,所崇拜的是范仲淹、韩琦、欧阳修、梅尧臣一类*界文坛上的宿儒名流。青年时期的苏轼,其文大都以儒学为宗,以实用为务,而折中于贾谊陆贽的*论,这样就难免涉及到了*老与庄子。这说明道家学说一直在伴随着和影响着苏轼。
随着苏轼眼界的不断扩大,阅历的加深,宦海浮沉的遭遇,人情冷暖的体察,他对学习道家学说有了更浓厚的兴趣。而这个兴趣爆发点就是在密州,切入点的实际行动就是建盖公堂,写《盖公堂记》,以及后来又在《超然台记》上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游于物外则无往而不乐的道家哲学。
也许,导致苏轼热衷于道家盖公学说与当时北宋变法有关吧?王安石变法苏轼曾提出过不同意见,修改“青苗法”。没被采纳,自己自我推荐离开朝中到地方,这不能不说与王安石变法有关,同时,对儒家“一治一乱”之说,也产生了质疑。
苏轼下基层,去杭州,到密州,使他更加认清了道家之说对治国和自己的性情有益处。尤其是他上任的密州地方,又是道家始祖*老得意门生盖公的家乡,这对于崇敬道家学说的苏轼来讲,这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怎么可能不热衷推崇盖公呢?
超然台
3、苏轼在密州取得*绩与文创双丰收。
苏轼在密州热衷于推崇盖公学说。他体察民情,踏进密州百姓家。他发现密州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破败的凄惨景况。而大户们却囤积粮食,致使粮价昂贵,逼迫不甘饿死的饥民铤而走险,盗贼走乡串户,抢掠风炽,社会不安。这与汉初曹参辅佐汉惠帝执*时社会情境没有什么两样。为此,他挥毫写了《密州谢上表》《密州到任谢执*启》《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上文侍中榷盐书》《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等文书上奏朝中,请求废除“手实法”,以治理社会,为百姓说话。
例如,苏轼常山祈雨。他发现密州蝗虫满坡,饿殍遍野,旱情地裂。听说常山祈雨显灵,他就带领同僚与富豪人家及百姓一起常山祈雨,并写了《密州祭常山神文》(五篇)《祭常山神文》《常山雩泉记》等篇章。
苏轼路遇弃儿,立即含着泪抱回家中收养……。
苏轼在密州期间解决了密州上下“斋厨索然,日食杞菊”(苏轼《超然台记》)的困境,使密州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苏轼离开密州时依依不舍,曾留下了诗篇《留别雩泉》。在赴任重过密州时,又得到百姓的夹道欢迎,“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携老幼相遮攀”(苏轼《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苏轼为百姓做的好事,至今在密州(诸城)传为佳话。
苏轼坚持盖公“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在密州,他除了体察民情,为民奏本,常山祈雨,改变民生,收养弃儿之外,就是与同僚和好友及有钱人家在一起聚会喝酒吟诗作画。
苏轼游遍了密州山水,涧川田野。在密州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如:写密州“半壕春水一城花”(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他还写了密州卢山、饮酒台、圣灯岩、三泉、障日峰、雩泉亭,常山,广丽亭,韩信坝等等自然风光与美景。去的较多的就是常山,先后六次去常山,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他去常山打猎,写下了《铁沟行赠乔太博》《祭常山回小猎》《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他去常山建雩泉亭,写下了《雩泉亭记》《留别雩泉》《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等
他还经常自己半夜醒来作词,写下了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阐发了自己对妻子怀念之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自己对弟弟的思念的手足之情等。
苏轼在他一生豪放词代表作中有三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有两首是在密州创作的,而这两首都是苏轼豪放词产生与豪放词风发展和形成阶段。这更加说明苏轼豪放词的产生与他所推崇的盖公“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有直接的关系。
苏轼没有采取儒家“一治一乱”学说。而是按照盖公道家思维,像曹参那样,把那些有权势才华的人凝聚在一起,给百姓以安居乐业的大环境,同时,开拓自己的文创成就,他的豪放词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的背景下产生的。可以说,没有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与胸怀,就不可能有苏轼豪放词风的诞生。
现在,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苏轼要写《盖公堂记》了。苏轼是通过这篇文章,来介绍自己为什么要建盖公堂,宣传盖公的思想和德行以及自己的崇敬心情,以表达自己采纳盖公学说“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治理密州的决心。以竖起盖公形象“……概然怀之。师其言,相见其为人”(苏轼《盖公堂记》)。
我们不再疑惑而不解苏轼了,反而更加理解和了解苏轼了。认为苏轼这样做是对的,“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无为而为(无为而治)”“清净而为”,这些道家思想正适合当时的社会和苏轼的处境与性格,这就是苏轼在密州取得*绩和文创成就的根本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苏轼热衷于推崇盖公的疑惑与不解全部解释清楚了。我们为苏轼活学活用的读书态度,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所感动。从中也感悟到:做任何事要实事求是,追求正确的思想,去指导自己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