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新发现#
(作者简介:吕迎春,全国优秀教师,《高校招生》特聘专家,专注高考20年)
国家“双减”*策发布后,不少培训机构转入地下或者家庭来开展学科类培训。
为了规避风险,培训机构不断变换名称,一方面将家庭教师包装成“高端家*”或“众筹私教”,对外宣称,家庭教师相当于“生活辅导老师+体育老师+营养师+育儿师”。
另一方面又解释说,”高端家*“与一般的家庭教师不同,不负责家务,只负责孩子的教育。
前不久,有人在人民网留言称:
“我是望江县某小学特岗教师,今年教一年级,我有一个亲戚家小孩也在读一年级,非要我辅导他家小孩,我想问辅导亲戚家小孩算违规违纪吗?可以辅导亲戚家小孩吗?”
过了十多天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教育局这样回复:
“教育部年出台了《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年出台了《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希望你按此规定执行。”
这是答复吗?
是可以辅导?还是不可以辅导?呵呵,今天天气真不错!
教育局之所以“王顾左右而言他”,是因为他们也无法判断该教师的行为属不属于违规培训。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日前,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
《鉴别指南》告诉你,如果培训项目符合以下特征,就可以判定为学科类培训。
一是培训目的,以学科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导向,主要为提升学科学习成绩服务;
二是培训内容,主要涉及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学习内容;
三是培训方式,重在进行学科知识讲解、听说读写算等学科能力训练,以预习、授课和巩固练习等为主要过程,以教师(包括虚拟者、人工智能等)讲授示范、互动等为主要形式;
四是结果评价,侧重甄别与选拔,以学生学习成绩、考试结果等作为主要评价依据。
如果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地方鉴别工作出现困难或者争议,又该怎么办呢?
为此,《鉴别指南》专门提出教育行*部门可协助其他主管部门提供分类鉴别意见,并对“学科类”鉴别有最终决定权,从而避免出现个别“钻空子”的情况。
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和感想?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