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国印象独树一帜的巴蜀文化
TUhjnbcbe - 2023/4/25 18:00:00
北京最好荨麻疹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95950.html

1

巴蜀之地,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这块丰沃的红土盆地,尤如一美丽的地母,用灵川秀水为汁,以厚土茂林为食,孕育出极其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远在周时就建有巴子国,而后秦灭巴设立三郡,并责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此后,巴蜀文化经济日益繁荣发达。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平蜀定川,辅佐刘备在此建立大蜀*权,三分天下。自此,巴蜀文化开始渐成气候,独树一帜,名扬天下。

记得《三国演义》里有一出司马懿与诸葛亮斗智的故事。说是亮派人送给懿一套妇人衣,饥笑他陈兵不战的懦弱。亮的这套做法,非常暗合中国传统读书人杀人不见血的“阴*”之道。“气死人不偿命”是历来“精神被阉割”的读书人绕来斗去的心理底牌。而且乐此不疲地把玩了千年,依旧爱不释手。不管你如何看,反正我是不喜欢这一点。相对而言,同是读书人的祢衡,击鼓骂曹的血性和直爽,我觉得更可爱些。

在三国志的群英谱里,无论横槊赋诗,壮心不已的奸曹操,还是雄姿英发,心高气傲的帅公瑾;无论赤面美须,夜观春秋的忠关羽,还是豹眼虬髯,粗中有细的猛张飞,个个都算得上人格茁壮,性情勃发,可爱至极。我独不喜欢的便是那整天哭哭涕涕的“大耳儿”刘玄德和这个“智几近乎妖”的诸葛亮了。因为他们太压抑了,太“完美”了,考虑着一切,为一切活着,独独忘了自己。躲避或刻意消蚀自我的人,必然没有平常心,最终的结果便是在自觉不自觉中被抽象、模糊成一大堆事件或象征符号来。至今我们说起刘备来,除了记得他长得怪模怪样外,便不外乎“三顾茅庐”及“假摔阿斗”的故事。而今人引用,也是看重故事背后礼贤下士、收买人心的*治智慧,至于这个人物的真性情,却被捂得严严实实,不知其可。他活着好像就是为“恢复汉室”,立不世之业的。纵观他的一辈子,诚惶诚恐,瞻前顾后,左右权衡,步步为营,活脱脱一个“*治动物”罢了。我对他唯一佩服的就是“*治心理学”学得好,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地步。

那位高智商的*师诸葛亮,自然比他的“老板”聪明得多,只可惜有个“正统”、“报恩”的心理死结,为了一个人的最后“指示”,把大半辈子的精力与才华都用在徒劳无功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频频战事上。这样的忠臣,统治者喜欢得紧,而普通老百姓,也多是惊叹其“呼风唤雨”的神奇本领,并继而以“神”崇拜。至于这仗值不值得打,自己的小命要不要紧,就算不上个事了。反正丞相要打,自然有打的道理。便是至今,还有许多人从各种角度,论证“七出祁山”的必要性及正当性。这个话题留给好事人继续辩论去吧。我更在意的其神化背后的“非人性”悲剧。自出茅庐以后,诸葛亮便一直处在焦虑与哀叹中。他殚精竭虑地盘算着,小心翼翼地筹划着。高度紧张的生活,使这样一位具有高度才华的读书人,竟没时间或心情写几首诗。留传后世的竟是他公文性质的前后《出师表》,便就是这样的公文,也足以傲视文林,但愈是如此,愈令人感叹万千。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的儿子不太争气,“子不教,父之过”矣。他是个好丞相,却绝对不是好丈夫,好父亲。唯一能责怪的便是他太“爱国”了,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务上。牺牲家庭和孩子,好像也是在所难免的事。

然而,我总以为,“多情从来真豪杰,怜子何如不丈夫?”他同时代的曹操就比他练达得多。戎马倥偬,把玩权术之际,即兴饮酒,恣意赋诗,竟也拣了个文学家的称号。老曹更懂得享受家庭生活,他疼老婆爱孩子,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读史你会发现,在许多细节方面,曹操更具人情味。《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他曾对妻妾说:“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这是何等胸怀,何等气魄,此等英雄本色,令人不禁肃然起敬。与他的潇洒豁达相比,我们的孔明先生,就太压抑、太可怜了。他恐怕后半辈子畅快淋漓地喝一次酒的机会都很少。于是,我情愿相信,他搞八阵图,他教百姓织锦,他钻研发明连弩,他设祭坛呼风唤雨,多多少少都有“游戏”的成份在内,不要把任何事都非要归纳于为民造福,*事谋略的大道理上(我不否认这方面的价值),他太累了,为什么就不能给自己找个乐,轻松一下呢?

2


  在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刘备、诸葛亮这两个“非常”人,奠定了巴蜀文化的精神气质及人格走向。刘玄德长于*治智慧,喜欢心理暗示,从而影响造就了川人“耽溺论争,酷爱雄辩”的群体特征。他们往往以“卫道士”或“激先锋”自居,在两个极端上自由徘徊,引经据典,以滔滔之势压人以哑言,冷嘲暗讽,以妙语佳趣伤人于无形。无论行文志趣,还是人文作派,都是典型的*客风格。按林语堂先生的话说,川人都有做律师的天赋。


  诸葛亮则以行动来影响人。他以文人特有的细心及难得的耐心,对当时的土著居民,授之以技,示之以义,驯服其野性,改造其文明。如今,蜀锦、蜀绣、蜀笺,都以精细绮丽,典雅秀致著称,这自然都与这位精致的老先生的努力分不开。这种“精致”文化,已经深深植入川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街头店面招牌,堂内家居摆设,还是菜肴精做细切,女子施脂抹粉,都能领略这一“精妙”的千古遗风。


  川人对于美有着特殊的品位及喜好。他们大多喜欢鲜丽、明快、对比强烈的颜色,钟爱复杂精妙的图案。许多大红大绿的东西,在他们手中稍一摆弄,便洗尽俗气,变得极其可爱。那“花团锦簇”的繁琐,竟也成了智慧与技巧的象征。这种社会氛围派生出的“文化”,也随之平添了几份明快及亮色,多增了几许气势和底蕴。川人的文章,多以辞藻华丽,气势如虹取胜。读他们的文章,如游巴山蜀水,云缈雾绕,似食重庆火锅,畅快淋漓。若是细观,便如蜀绣,漂亮的字句令你眼花缭乱,俏致的文意让你一惊三叹。恕我不敬,这样的文章,我私下总以为有才情过剩,卖弄张扬之嫌。《北梦琐言》记载,唐朝有个叫符载的四川人,“有奇才”,一次长官叫他撰写斋词,他先喝几杯酒,然后“命小吏十二人捧砚,人分两题。缓步池间,各授口占。”敏速如此,自然厉害,只是如此“铺张声势”,未免有些太夸张了。


  巴蜀文化,历来又以浓浓的*气著称。好好的人不做,竟要做*,我想是有原因的。


  追溯其根源,一方面与当地的民间特质有关。众所周知,巴山蜀水,*斧神工,云雾缈缈,是很容易令人联想起*神来。千百年来,民间传说,楚辞汉章,多有类似记载。这样的地方是很容易对天地产生敬畏之心及宗教皈依情感的。偏远地带,多是盛行如傩一般的原始崇拜及*神文化,而在开化之区,历来佛道盛行。乐山市就有一座全国最大的石刻大佛。试想,当年没有特别的激情,是没办法完成这个巨大工程的。如此这般,各类文化混杂,相互影响,*神情结便在川人的心目中扎下根来。其精神脉络里也依然残留着原始的野性及派生出来的奇思妙想。川剧中那些浓烈夸张的脸谱,便是这一精神特质的远古遗传。


  另一方面,则与道教文化的心理显象有关。如你所知,诸葛亮就喜欢披头散发,装神弄*。你我也知道,他便是不摆祭坛,风照样会刮,雨照样会下。千百年来,诸葛亮在老百姓心目一直是个神化了的“智近乎妖”的偶像,而蜀人更是倍感骄傲,将其迎上精神的祭坛,顶礼摩拜。甚至有意无意间加以仿效。许多巴蜀人就痴迷易经八卦,喜欢事后分析详解,以给人料事如神的感觉。


  我一直以为,道教在巴蜀文化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道教崇尚玄学,爱机辩,提倡及时行乐,追求空灵飘逸。四川文化界两个有名的人物代表:李白与苏东坡,都与道教有着分不开的机缘。这两个人的精神特质,都以旷达、风流、洒脱的道家风范著称。号为谪仙人的李太白,其诗作就多有飘飘欲仙之感。而东坡居士,也总想乘风归去。蜀中学士,正是受其影响,都期望能写就“蓬莱”文章,只可惜功力不够,机缘不到,既不可以“惊天地,泣*神”,又鄙视凡夫俗子的文章,就只好扮*,以虚无缥缈的灵异*气,吓吓世人,装装门面。


  而巴蜀最具“*”气的人不是读书人,而是土皇帝张献忠。这小子杀人成瘾,极尽变态,真到了“杀人如麻”的地步。《明史纪事本末》上记载,他创造了许多杀人的名堂,譬如派遣将*们四面出击,"分屠各州县",名曰"草杀"。上朝的时候,百官在下边跪着,他招呼数十只狗下殿,狗闻谁就把谁拉出去斩了,这叫"天杀"。他想杀读书人,就宣布开科取士,将数千四川学子骗来杀光。我想他绝对是个唯物论者,不怕*,要不早被恶*缠死了。如今,在成都绍成公园的亭子里,还有一块当年他所立的七杀碑,上面刻书:“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这样的恶人,纵是与成千上万的*沾边,也与四川的读书人无关。蜀中秀才多自诩为*才,自然不是这个意义上的“*”。读书人的*气,是一种特别的文化气质,是与大师的仙气比而下之的自我界定。这种气质影响下的文章,求奇求险,求空灵求生动,求义理之绝妙,求回味之无穷。同时,它也影响了文人本身。巴蜀的文化人便多以特立独行,愤世嫉俗,狂傲不羁的形象著称。巴蜀的老百姓也认同,喜欢这种“*”气。赞汝为*,便是夸你与众不同。我们现在都知道文艺界有个四川的*才魏明伦,文章艳丽得很。而在他千年之前,蜀地便生活过五个如他这般的同乡,这就是有名的后蜀五*:欧阳炯,鹿虔(户衣),毛文锡、韩琮及阎选。


  五代时期,文人词作多以香艳体著称。而最浓艳、最直露的文人群体,当属前后蜀。这些*才,自然也带着浓浓的脂粉气,成了不伦不类的胭脂*了。这些后蜀文人的作品,其香艳,其浓软,已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这种文化现象自然与当时的“领导”品位有关。《五代史》记载,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这般人物,文学鉴赏水平自然可想而知。而他的儿子王衍,更不是个好鸟。一次游历青城山,命宫女衣着都画云霞,又令宫女穿着宽松的道袍,簪莲花冠,浓装艳抹,叫做“醉妆”,他自己跟随在后,夹着檀板哼哼唱唱:这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这边走,莫厌金杯酒。想想看,在这样的皇帝领导下,文坛之风能好到那里去?于是,宫廷民间,花下月前,处处充盈着欢致腻语,醉生梦死的香艳词作。


  也许内容限定的贫乏,使得这些文人只能在表达形式上去较劲。他们讲究辞藻富丽,转承精妙,并美名曰“神艳骨清”。这种“除表写无可学”的形式主义风格,至今影响尤存。巴蜀文士,写东西多讲究谋篇布局,下笔也总是洋洋洒洒,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然而,很多时候,你不知道他要说些什么,虽然他的态度看上去很鲜明。


  这种脂粉气的另一个遗传影响,便是文化性格上爱端架子,使性子的“妇人心”。巴蜀文人历来就有强烈的表现欲及媚俗倾向。而这恰是极不自信的心态与强烈的自恋情结混合的矛盾产物。而四川文坛上的诸多事非,多是缘此而起,而发,而热,而闹的。


  年前,有一位香港天王级的人物刘德华拜师学习川剧变脸艺术,一时全国新闻媒体竟相报道,传为美谈。这本是件好事,却不料一波三折。一方面巴蜀人心里极其欢喜,却又放不下“正统”的架子,便决定买买关子:“一会儿说变脸是国粹,应该大力发扬,让其走上世界。过一会儿又说那是川剧界的集体财富,要研究决定,此前的个人收徒无效。”真是莫名其妙。近日又听其新闻,说是聘请刘德华先生为客座教授,并正式注册其为该校学生云云。这个事件便是这种矛盾情绪特征的最好注解。


  *气阴柔与脂粉艳丽的交融混杂,地域偏狭及才情过剩的矛盾对抗,使得四川文士唯有冲出巴山蜀水,海阔天空里,才显风流才子真本色。若迷困在层峦叠嶂间,沉醉于芙蓉美酒里,血性难抑,郁气难出,自然就会变得爱撒泼逞强,装疯卖傻,便是狂傲,也是有天没地的,不象个成熟男人。这样说来,不免有打击面过宽之嫌。何况,四川的血性汉子也举不胜举。不谈宋玉,不说苏李,便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的陈子昂,堵枪眼的战斗英雄*继光,就已经令我们对四川男人五体投地,肃然起敬。


  当然,我对巴蜀的女子,抱有更大的好感。清山秀水不但赐予她们“冰肌玉骨”的俏丽容颜,而且也赋予她们柔中带刚,机敏聪慧,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性格。最要紧的是,她们把“女人”二字描画得特别到家。


  我想这自然与她们的精神偶像巫女有关。在巫山县东南,立有线条动人的神女峰,在那似隐似显的神秘面纱背后,有一个极其动人的爱情故事。相传战国时,有个叫楚襄王的,年青帅气,爱好文学,曾很浪漫地筑了一座精美楼阁:梦台馆。某日,馆中午睡,梦见一绝色丽人,自称是“朝为云,暮成雨”的巫山神女,二人极尽欢快之事。这个故事浪漫得紧,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巫女竟是主动追求者。这个偶像自然给予巴蜀姑娘无穷的信心及力量,使她们比别的地方的女孩子更大胆,更开放,更热烈。然而,群体人格的形成,除了一定的精神坐标外,更多是与周围的环境影响分不开的。就巴蜀女子而言,如此大气性格的造就,绝对与她们长期在经济活动中占居主导地位的现实分不开的。


  《诗东山》云:蜎蜎者蜀。蜎,桑蚕也。从“蜀”的本义我们就完全可以判断出,四川天时地利,非常适合纺织业的发展,而且也必然在当地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否则就不可能以此命名了。而如你所知,无论是采桑喂蚕,还是织布纺锦,女子都比男性要灵巧得多,贡献也必然大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猜想,当时的巴蜀女子,无论家庭,还是社会,其地位都必然受到相应的尊重。经济上的主导地位,不但激发了女性自信,也促进构筑了女性强健的人格。巴蜀女子自主坚强,敢作敢为的性格特征,在追求爱情上的表现尤为突出。与中国传统女子自轻自艾、弱病幽怨的形象相比,她们更健康,更明朗,也更具浪漫色彩。


  前蜀时的宰相韦庄就曾写过一首《思帝乡》,把巴蜀女子这般心态,这样性情描写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词里说到:“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如此情有独钟,这般义无反顾,是何曾畅快,何曾大胆!被这样的姑娘所爱,真是羡煞人也。

3


  其实,在她近千年前,就有一位比她更大胆、更有名的同乡了。这就是文学史上传为佳话的当垆小酒娘卓文君了。初,模样溜溜的文君妹,是一位年轻俊俏的小寡妇。其父卓王孙,是当时临邛县的超级大富豪。他日,人才溜溜的司马相如郞,有缘一见文君妹,惊为天人,知其“好音”,遂以“琴心”挑之,逗之。这位公子,貌似潘安,才比宋玉,端的一个棒小伙,美中不足就是家里穷。如你所知,以前门第观念相当严重,文君的老爸老妈自然一百个不愿意。但这两个小人儿爱得发痴,爱得发狂,竟私下合计,收拾了些金银细软,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跑到成都,寻找他们的幸福去了。


  私奔,在当时是需要付出很大,很大勇气的,特别是像文君这样的“豪门”家庭,会面对更多的压力与挑战。以当时他老爹的势力及眼线,能成功逃脱,足可以判断他们的智商绝非常人可比。话说老俩口获得消息,知道木已成舟,无可挽回。但也一时咽不下这口气,便声明断了父女关系。就看这两个小人能折腾成什么样。


  带出来的钱自然有限,成都又是高消费,为了维持生计,小两口一商计,决定回到相如的老家临邛开一家小酒馆(如今,在四川的邛崃县,还有一口文君井,相传正是当年酒馆所在处)。文君,正如现在大多姑娘一般,不喜厨艺,说是怕油烟损了皮肤,菜刀伤了手指。但自言擅长公关,适合担任前台经理兼帐房总管的职务。唯一的要求就是每月要有两贯脂粉钱及一贯零食钱,帐入店面装潢费用及招待费用。而司马呢,因为家里有“惧内”的传统,从小就练了一手好厨艺。又不善争辩,只好在“家庭分工,能者多劳”的原则下,脱去袍子,挽起袖子,杀鸡宰羊,择葱剥蒜,蒸煮焖烧,煎炒烹炸,做起后勤总管兼首席厨子来。


  由于文君长得漂亮,又保养得法,据说天天都要用家酿的老陈醋(用的是老山西的秘方)薰面,每天还要小老公用“旋风快刀手”切一碟细匀的嫩*瓜片,备来美容。这般如此,自然是“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加上司马的祖传手艺,周边上至达官文士,下自乡民野夫,都赶来“赏月”捧场,小酒馆的生意因此火得一塌糊涂。天下没有不疼自己孩子的父母。文君的老爸本是想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却不料这小两口真有办法,只好收回成命,让他们回家,认了这野女婿。司马本就是有名的大才子,写得一手好文章,老丈人又有钱有势,稍一活动,顿时名满天下,至此,皆大欢喜。


  这里需要补充一个细节。《史书》记载:“相如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而据服饰专家考证,这“犊鼻裈”相当于今天的三角裤。当然,相如兄这般打扮,并非追求性感,我想多是与蜀地湿热的气候有关,那时许多川地农夫都是这般打扮,图凉快,干活也方便。当然,另一个可能就是穷。如你所想,有钱有势的绝不会这付打扮。


  读书人穿三角裤,坦胸露腚,可算是斯文扫地,但想想“生计是硬道理”,再想想漂亮的老婆,司马也随之释然了。据我考证,司马当时也有一袭文君亲手缝制的长衫,不过由她亲自保管,只有外出时,获请批准后才能穿。文君给老公的理由是:“古来洗浆缝补,衣裁箱存,多为妇人事。今家穷室陋,衫长料贵,为君之袍服,妾不施脂粉,不近零食,计已百余日尔。若君恣意穿之,或下厨为油污,或小睡为鼠啮,或入厕为贼窃,妾所深患也。今内室备净(酒)坛一,袍收其里,为君藏之。每逢君出,妾必熨之浆之,以袍之光鲜衬公子英姿,以衫之洁整亮君子风范。虽劳之,妾不敢辞也。”这般文绉绉的“体己贴心”话,很投司马脾气,令其大为感动。他声称坚决服从夫人指示,二话不说,脱去长袍,就乐颠颠地光着屁股下厨劳作去了。据说后来还题献《贤妻赋》一首,可惜失传太久,已不可考。


  然而据文君在《与堂妹书》中“交流驭夫经验”时所言,她控制“着衣权”的最根本目的是防止老公胡来。如你所知,司马年轻帅气,文才又好,对小姑娘是很有杀伤力的。不过,那个时代,只有三角裤而没长衫的读书人,是绝没有勇气外出偷情的。文君“驭”夫有方,其驭夫术也因史书记载,流传千古。如今,巴蜀女子善持家,喜理财,巧言语,精驭夫,都已不是秘密,也算是文君遗风吧。

4


  巴蜀女子的优点还不单单如此,她们不但能下了厨房,做了帐房,上了庭堂,若要与男子比肩赛学问,也没有丝毫问题。才女薛涛的故事便足以为证。


  这位美丽的姑娘,应算是地道的四川人了。父母因安史之乱从西安流落成都,后在那儿定居并生下她。薛姑娘自小便兰心蕙芷,冰雪聪明。不幸的是,父亲在她十四岁那年就早早离开她。迫于生计,无奈做了诗妓,就是那种陪酒陪歌陪玩不陪睡的高级“交际花”。


  据说,当时的省部级官员(兼*区司令员)剑南节度使韦皋读了她的诗,大为折服,认为是稀世罕有的女才子。因为爱才,竟一时忘记尊贵的身份,很认真地准备奏报“中央”,请求让薛涛担任校书郎官职。但身边的秘书提醒,红裙入衙,有失官家体统,荐妓为官,自损领导形象。韦老头子转念一想,觉得不无道理,心渐渐涼了下来,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如你所知,大唐是中国最开放的一个朝代,只可惜经过安史之乱,元气大伤,领导层做事自然缩手缩脚。若是老大妈武则天做女皇那阵子,出个女校书自然不在话下。可惜,薛姑娘生不逢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韦皋曾赠诗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就算是口头褒奖吧。


  一经高级官员题诗称道,薛涛的名声不仅传遍了蜀中,而且很快就全国皆知。当时许多著名人士,如白居易、张籍、杜牧、刘禹锡等,都与她有诗文酬唱,薛涛也因此而名垂青史。作为一个诗人,她是成功了。但作为一个女人,她却很不快乐,有着难言的寂寞。按理说,如她这般以交际唱和为职业的人,是不应该相信爱情的。可惜的是,她是女人,所以她需要爱情。正如所有的川女子一般,一旦认定投入,便会义无反顾地在爱情的独木桥上走一遭。那年,她因为官场应酬,碰上一个叫元稹的小白脸,并立马爱上了他。那时,她已经是四十好几的老姑娘了,而她的小情人比她足足小了十一岁。这样的结局自然可想而知。小白脸很快就找了新相好,把她抛弃了。对这样的结局能说些什么呢?巴蜀女子的词典里绝没有“后悔”二字。爱就爱了,散就散了。还需要说些什么吗?


  后来,心死如灰的薛涛,披起道袍,在江畔的一座楼上过起隐居生活,洗尽铅华,抛却虚名,终日闲坐,看千帆竞过,看斜晖悠悠,爱不再来,肠也就不会断了。多年寂寞后,65岁的女道士终于安静地走完她的余生,去了另一个未知的世界。好友白居易题诗哀悼:“独坐*昏谁作伴,怎教红粉不成灰?”这只是他的个人意测,我更情愿相信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已经修成正果,心如止水,不再为情所恼,为爱所伤。


  如今,锦江岸畔有一座为她而筑的望江楼。楼上有副楹联: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雨,要平分工部草堂。小女子的诗才竟可与大诗人杜工部相提并论,可算莫大荣耀,那缕淡如青烟的寂寞孤*,不知又作何感想?

5


  女人好像永远摆脱不掉其性格的宿命,过多的情感不知释放何处。相夫教子是大多女子的理想境地,为一个男人活着,或为多个男人活着(相夫、教子、养老)也是千百年来大多女人的现实归宿。便是自由些,执着点的如薛涛辈,跳出这个怪圈,试着以男人的方式洒脱生活,苦撑多年,却在一个小小的诱惑下旋即又心甘情愿地跳回,等再挣扎地爬出来,竟将情欲一刀斩断,绝了是非,可也毁了自己。女人永远不能像男人那样生活。这是造物主的安排,谁也无法改变。


  她们是绝对的现实主义者,只
  我最后要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位“猫科”皇后花蕊夫人了。这位皇后的老公便是后蜀的皇帝孟昶。实事求是地讲,他的老爹倒是一位老虎级的英雄,深谋远虑,苦心经营,终于造出一个太平盛世来。传到小孟手上,已是“十年不见峰火,不闻干戈,五谷丰登,斗米三钱,都下仕女,不辨菽麦,士民採兰赠芬,买笑寻乐”,真可谓人间天堂矣。然而,这小子不争气,生下来就是一只只会发情的公猫,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五代史》记载,孟昶的骄奢是出了名的。当时宋*拿下成都后,竟把他的溺器(夜壶)也献给宋太祖。这夜壶可不一般,“以七宝装之”,焉能不稀罕?由此可想而知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混蛋君王了。


  孟昶最好的宝物自然不是溺器,而是“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的花蕊夫人……费贵妃了。唯有一副好皮囊是绝对算不上绝色美人的。这位夫人不但貌美如花,而且才智过人,吹弹唱跳,谱曲编舞,都不在话下,尤善舞文弄墨,作诗应对,孟昶又偏好此风雅,这般尤物,岂能不爱?更难得的是,她还是个饮食专家,烹饪高手呢。针对孟昶挑食厌食的毛病,她别出心裁,发明了一道以净白羊头为原料,用复杂工艺精制而成的“绯羊首”(又叫“酒骨糟”),把来进御,风味无穷。另外,她还研制出以薯药、莲粉为底料的“月一盘”,清香扑鼻,味酥而脆。想想看,这般妙人儿,谁能不爱呢?最后搞得那位手提棍棒,打遍十八*州无敌手的赵匡胤心也痒痒,手也痒痒。便发来大兵,直逼蜀境。大*压城,小孟慌了手脚,无可奈何,只有写了降表,乖乖同美人一起做了宋*的俘虏。没过几日,便羞愧而死(另一说是被老赵*死的)。


  在开封的大殿上,那姓赵的大汉以胜利者的姿态,命花蕊夫人做诗一首,谈谈投降的感受。本意是想羞辱她。不料夫人不急不慌,不卑不亢,沉着吟道: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首至今读起也叫巴蜀男人汗颜的诗作,令宋太祖大吃一惊,想不到弱女子竟有这般铮铮钢骨,继而肃然起敬,再而产生无穷爱意。后来,便纳这位夫人做了贵妃,很是宠爱。


  这本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公猫换成一头雄狮,倒也无妨。花蕊夫人可以继续过她精致的“猫科”生活,研究她的食谱,编排她的歌舞。然而,也许太招摇了,或许是太美丽了,竟不知为何惹怒了不懂“怜香惜玉”的赵光义(皇帝的弟弟),在一次打猎中,趁乱以误射的借口了断了一缕香*。这般出乎意料的结局,真是令人嘘唏不已。

文章来源于博客: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印象独树一帜的巴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