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入蜀,便作诗感叹道:“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
说起四川民俗,傅崇矩曾以成都为例,在《成都通览》中写道:“成都人有一种特别之性质,又未可厚非者,列如下:士类纯正,绝不闻革命谈。民俗淳朴,实难见桀骜气。乡风古板,尚不入靡珏派。”此虽较偏激,但从全川来看,四川人勤劳、尚武、恋乡、幽默、乐观、狡猾、坚韧、重信义、互助、好游耍、喜歌舞、爱摆龙门阵、信巫等特点却十分明显,举手投足间多蕴涵纯朴古风。故杜甫则一入蜀,便作诗感叹道:“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
四川民俗文化绚丽多姿,幽默的方言,独特的茶馆,可口的川菜和小吃.丰富的各种节庆。腔调优美的川剧;离奇的生活习俗和礼仪活动;以及广泛流传的曲艺、杂耍,和丰富多彩的各种节庆与活动。
四川民俗,兼采了北方及南方之长。清初移民入川,抗战中外人口内迁,以及建国后“三线”建设、外省人大量进入四川,对四川民俗大有影响,使四川民俗多样化和矛盾化:进取中有保守,勤劳中有逸乐,幽默中有辛酸,纯朴中有狡猾。
藏族风情
藏族,古称“土蕃”,自称“博”或“博巴”,不同地区的藏族有不同的称谓,故也有称“康巴”、“安多哇”、“哥邻”、“嘉绒哇”等。四川有藏族人口一百多万,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地区,是除西藏外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另外在凉山州也有部分分布。
男女的藏袍都是大襟服装,男士以黑、白氆氇为料,领子、袖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绸子。女式藏袍大多以氆氇、毛料、呢子作料,夏秋穿不带袖子的藏袍,里面着花的或红、绿等色彩鲜艳的衬衣。冬天的女式藏袍一般有袖子。腰间束红、雪青、绿色等绸缎腰带。藏族妇女最喜爱扎围裙。围裙藏语称“帮典”,是藏族妇女的藏装上的一种特殊标志。围裙织法独特,编织精密,美观大方,色彩鲜艳。藏袍本身就是一种古朴典雅的装饰,可以用作舞台服装。藏族男女都很喜爱和讲究装饰,广泛运用珠宝、金银、象牙、玉器、玛瑙来打扮自己。藏族头饰除发型变化外,还佩带各种首饰。头饰和佩饰多以金、银、铜制作精美的器具,如花纹镯子,变形戒指,项链,发饰,鼻烟盒,“卡乌”(精细小盒,内装护身符之类),还有玲珑剔透的小腰刀,以及银元、铜币等,都用来作为饰物。
藏族男女谈情说爱的方式颇具特色。在松潘一带流行“浪寨子”,在金川河畔则为“顶毯衫”,在若尔盖草原上保留着“顶胸口”。这些方式,均为自由恋爱,绝无包办成分。唐卡和酥油花艺术是藏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四川藏族的居室建筑大都依山垒石为室,聚居成寨;在牧区,因牧民逐水而居,其住房多为帐篷。
羌族风情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羌族,自称“尔玛”、“尔麦”、“日玛”或“日麦”,集中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四川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
羌族宗教信仰的最大特色是从先秦延续至今的白石崇拜。在羌族诸多祭神仪式中,最为经常的是祭天神,最为隆重的是祭山神。羌族的服饰特色鲜明,大抵是“服”的部分即衣服款式不分男女,而以“饰”即装饰上加以区分。羌族无论男女都穿自织的麻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包头帕,裹绑腿,束腰带。男子不着任何饰物,妇女衣服绣有花边,衣服上镶一颗梅花形图案的小银饰物,腰带绣花,喜欢带银耳环、圈子、管子、银牌等饰物,脚上穿勾尖绣花鞋,俗称“云云脚”。
羌族婚俗:婚姻首先必须征得母亲的同意,结婚年龄一般是女大于男,姑舅表亲优先婚,新婚一年以内,新娘一般住在娘家。尤其具有突出特点的习俗是寡妇再嫁被视为正常,并不受任何歧视,这是原始社会母系社会制度在民俗中的孑遗。羌族是一个与汉族交往很多的民族。羌族以汉族农历十月初一为年节。这一天羌族人要停止劳动,聚在家里过节。家里要准备许多用面捏成的牛、羊、鸡等祭品,用于祭祀天神和家神。一般羌族人还要在这一天邀请亲友跳“锅庄”,饮咂酒。
具有羌族自身浓郁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还有成人礼、五月五妇女节等。
羌族的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精湛的技术水准,尤其是碉楼和索桥,最能体现羌族的建筑艺术特色,很早就著称于世。
彝族风情
凉山彝族自称“诺苏”。彝族民间普遍传说,凉山彝族的直系祖先,为距今约二千多年的古侯、曲涅两个原始部落,居住在兹兹浦武(今云南昭通一带)。
在民族改革以前,凉山地区生产力低下,大部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阶段,而森严的等级制度却高度发达。按照彝族社会的等级结构,全体社会成员大体划分为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合呷西5个等级。
彝族人以黑虎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以此来传达和张扬自己独特的民族魅力。彝族人创造了自己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文字总数有一万多个。彝族人用自己的文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化,留下了许多丰富的文学遗产,在四川流传着的就有《勒俄特伊》、《阿莫尼惹》等这些史诗般的巨著,有的是反映人类来源和繁衍的古老神话,有的则表达了青年男女为爱情争取自由的决心。
彝族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月琴、三弦、口弦、马布都是颇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彝族人的舞蹈更是精妙绝伦、种类丰富,有表现待嫁女儿心的酒礼舞;有告别亡故灵*的铃铛舞;有表现劳动的金飞凤舞;还有表现节日欢乐的花鼓舞……
在彝族人载歌载舞的盛装节庆里,彝族人特有的风俗和激情四溢的活力更是展露无遗,像彝族年(据彝族的太阳历择日定),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到彝家做客,不仅有好酒好菜,主人周到热情,而且美观精巧、特色鲜明的彩绘木餐具,也很值得留心观赏。凉山彝族服饰种类繁多,如“依诺”地区的纹饰精美秀丽,主要以旋涡纹、几何图案和盘花为主,辅以贴花、刺绣;“所地”地区则古朴浓艳,以补花、贴花见长;“什扎”地区服装的纹样图案丰富,镶、滚、盘、贴、挑工艺多样。传统衣料以毛、麻为主,喜用黑红*三色。彝族服饰款式大方、做工精巧,多姿多彩,不仅为彝族人民的生活添姿添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为许多追求服饰美的游人增添了设计与选购服饰的灵感与启示。
彝族男子外着一件类似披风的“察尔瓦”,是用捻制的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多染为深蓝色。彝族年轻女子穿以红、白、蓝、绿、黑等颜色为主的百褶裙。彝族妇女以针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为胸饰。腰际佩挂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衬以不同包布制成,上端开口,下缀五色飘带。腕饰以金、银、铜、玉、石质手镯为主。
汉族风情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这里景色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饶,商业兴盛,历史的演变与传承,在这里形成了浓郁的休闲特色。
在四川,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一种悠哉、恬适、富庶的生活氛围。
四川人休闲,第一讲究的是吃喝。四川人爱吃,会吃,能吃。四川的大小餐馆星罗棋布,各种美味更是数不胜数,最吸引外地游客的除四川小吃外,正宗川菜、火锅、“麻辣烫”、“串串香”等等,不仅能勾起人们的食欲,更是四川人生活方式的一种真实写照。
休闲,四川人更讲究逍遥、自在。在四川省会成都有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青羊宫、文殊院等风景名胜,有社区公园、购物中心、步行街、咖啡屋、酒吧、歌城等众多富有现代气息的休闲场所;市郊,是大片广阔美丽的田园。竹林、田畴、溪流、堰塘间,有数百家“农家乐”、各种休闲农庄散布其间。这些郊野旅游点川味十足,饮茶、打牌、赏花、品果、垂钓、观景、游玩、吃喝,轻松愉快,悠闲洒脱,成了四川的一道特色风景线;远一点,则是沿高速公路辐射延伸的众多旅游精品旅游线,有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九寨沟、*龙、四姑娘山、卧龙、蜀南竹海等驰名中外的风景区,它们是四川人的后花园,是游山玩水、休闲度假的天堂。
有人说,“休闲是四川的特质”。在四川,休闲对于四川人来说,正如劳动对于人生一样,它们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体现了四川人对生活的认知,对真、善、美与自由的追求。
四川人喜欢“摆龙门阵”,即在熙来攘往的茶馆之中,一边品饮四川的盖碗茶,一边海阔天空,谈笑风生。
四川民风,兼采了北方及南方之长。清初移民入川,抗战中外人口内迁,以及建国后“三线”建设、外省人大量进入四川,对四川民风大有影响,使四川民风多样化和矛盾化:进取中有保守,勤劳中有逸乐,幽默中有辛酸,纯朴中有狡猾。
只有走进四川,才能真正体会出四川这份闲适与舒展的民俗!
当然在四川这个多民族的省份,也有很多独特的婚俗风情!比如白马藏族婚俗以及摩梭人的婚俗。
独特的白马藏族风情
白马藏族是一支很独立的支系,不与汉族也不与别的藏族通婚,如今只有一万四千多人口。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使用汉字。
白马藏族得名于在帽子上插白羽毛。一般男子在毡帽上插一支白羽毛,显示勇敢刚直,女子则插二至三支,表现纯洁温柔,他们的服装更接近羌族。
白马藏族俗称白马人,自称“贝”,有独立的语言,没有文字。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与相邻而居的藏族、羌族均迥然不同。其经济活动以农牧业为主,副业狩猎、采药等。日常食物以燕麦、苦荞、洋芋等杂粮为主,喜饮咂酒,吸兰花烟,忌食狗肉。传统住房为土墙板屋,日常生活以火塘为中心。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有入赘习俗,婚俗与汉人相近而略有区别。对死者一般实行屈肢土葬,亦有火葬与水葬。宗教信仰尚处于万物有灵的原始状态,崇拜自然,敬奉神山“白马老爷”,最重要的宗教活动是跳“曹盖”。
白马人的服饰极具特色,男装为白色或青色右开襟长衫,系自制宽腰带;女装为白色或彩色长衫,下摆为百褶裙,上装胸、肩、袖等处和下摆边缘有彩色装饰,胸佩鱼骨牌,腰系自织彩色腰带,并配以铜钱串;男女均戴自制盘形荷叶边白色羊绒帽,顶插一支或数支白色公鸡尾羽,作为本民族的标志。白马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日常生活常以歌舞相伴,其“酒歌”和“圆圆舞”独具特色,引人入胜。
摩梭独特的婚俗
具有初期对偶婚特点的一种婚姻制度。居住在盐源县左所、前所、右所、沿海、瓜别,以及木里县的屋足、项脚、博凹、博科、列瓦等地的纳西族自称“纳”、“纳西”、“纳汝”、“纳日”,他称“幺些”、“摩梭”。部分地区,特别是泸沽湖畔的部分纳西族人还残存具有原始社会时期对偶婚特点的走婚形式,建立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彼此不称夫妻,而叫“阿注”,意为“朋友”。这种婚俗称为阿注婚姻。特点是: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又非同一母系血统的后代,双方愿意,男方即可请舅舅出面,带上礼物送到女方家中,就算明确了阿注关系。有“阿注”关系的男、女各居母家,男子只夜晚到女“阿注”家住宿,次日清晨则返回母家参加生产劳动,与母家成员一起生活。
阿注”配偶仅是婚姻生活的关系,没有组成单独的经济单位,因此关系很不稳定,结合很容易,离异也经常发生。男女建立“阿注”关系的时间,长的几年几二年,短的只有一两年,或者更短些,甚至是临时、偶然的结合。青年时期大多结交短期阿注。随着年龄的增长,阿注关系逐步稳定下来,多数有长期的、固定的阿注,同时还结交临时阿注,也有少数人一生只有一个长期阿注的。阿注同居或异居所生的子女属女方,由女方负责教育,男方没有抚养的责任。建立阿注关系一般不受等级的限制,建立起来简便,解除也容易,只要一方不愿再保持关系,或女方闭门不纳,或男方不再登门,即可随时解除关系。与这种阿注婚姻相适应的是他们特有的母系家庭,家长多由年长或精明能干的妇女担任,是生产、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男子常作为女家长的助手,协助她处理各种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行了社会改革,废除了封建领主制度,除以走访式为主的阿注婚外,出现阿注同居的形式,还有少数人举行结婚仪式,建立正式夫妻关系,形成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彝、藏、羌、苗、回、土家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各族的风土人情还需我们去亲自体验、亲眼所见,喜欢文章的朋友记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