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三千年的诗史中,我们读过太多男人的作品。在浩瀚的诗海中,还有许多女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谱写了一曲曲不逊于男子的千古名作。她们或悲伤,或哀婉,或灵巧,或欢喜,从张碧蓝到上官婉儿,从李清照到顾太清,那些灵巧的女子,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们文采风流,同时长得也很漂亮,成为了我国诗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冰心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事实上,除了真、善、美,女子还给勇、强、刚,她们用自己的人生书写了一幕幕传奇,在男性主宰的世界里,绽放出耀目的光辉。今天,我们来认识这10位女诗人,读一读她们的惊世之作,看看她们的诗眼在哪里?
第一首诗词:隋代张碧蓝《寄阮郎》。
郎如洛阳花,妾似武昌柳。
两地惜春风,何时一携手?
阮郎你风度翩翩,仪容俊好就像那人见人爱的洛阳名花,我就像那婀娜多姿,萦人情思的武昌柳树。生活在两地的你我共惜春风,互相思念,什么时候才能够手牵手在一起呢?
这首诗是写诗人的相思之情,因异地而生阻隔,因阻隔而生相思,阻隔不可逾越,则张力与无奈尽出。词情芳馥,寥寥四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语如连珠,把玩不尽其缠绵温润之意。此诗之美,美在阻隔,美在无可奈何。
这首诗的诗眼是“何时”二字,“两地惜春风,何时一携手。”洛阳、武昌两地迢迢千里,“何时一携手”一句,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此时两人尚未携手,此情就已经如此浓郁。而句中“何时”一词,又含有多少惋惜的清怨?自不待说,面对春色,相思无尽,情思深沉。
作者简介
张碧兰,生卒年、事迹均不详,隋代女诗人。有《寄阮郎》诗传世。
第二首诗:唐代上官婉儿《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秋天又来了,落叶向洞庭湖悠悠飘去,而你却在迢迢的万里之外。寒露带给我凄凉,月儿与我为伴,当月亮落下去,天空是一片虚无。想弹奏一曲江南采莲曲,又急切地写信寄往蓟北。信中没有写别的,只是写了长久以来的相思与惆怅。
这首诗创作于初唐,虽然寄寓了作者对唐中宗的思念,但不是实写自己,而是摹想之作,此诗模仿闺怨诗,写思妇深秋时节怀念丈夫的怨情。全诗深沉开阔,自然真挚,清丽含蓄,对仗工整,富有情味。
该诗通过描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场景,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带有一定的*治色彩。这首诗的诗眼是“思”字,“思君万里馀”,一个“思”字统领全篇,丈夫离去之远,愈远则思念愈深。闺房孤寂,由“思”而生怨,表达了诗人的惆怅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丈夫的关心。
作者简介
上官婉儿
(年—年7月21日),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州)人,祖籍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市)。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第三首诗词:唐代武则天《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相思过度,以致*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身体憔悴,精神恍惚,只因太过思念你。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伤心泪绝,那就打开衣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为才人,太宗李世民赐号武媚。而后太宗崩,居感业寺为尼。在感业寺,武则天写下了她最有名的诗歌《如意娘》,史载这首诗是写给唐高宗李治的。此诗写得曲折有致,极尽相思愁苦之感,明朗又含蓄,绚丽又清新,是上乘之作。
这首诗的诗眼是“不信”二字,“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执著、决然、不掩饰、不造作的独特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它丰富了诗歌的情绪构成。“不信”句诉说着“断肠”的相思,也隐含着相思的无可奈何,相思的难以喻说。
作者简介
武则天(年-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
第四首诗词:唐代薛涛《寄张元夫》
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白鹭一会独自立于前溪,一会又路到了后溪巡行。它见惯了穿着红衣的官吏,所以也就处变不惊了。想问一下人间的忧愁与孤寂是什么滋味。那就像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从此不再弹琴的感受一样吧。
张元夫是西川节度使幕府校书,薛涛与他相识于公元年(唐宪宗元和八年)以后,同在武元衡府中共事,关系十分要好。之后张元夫在长安朝廷中任职,薛涛三十多岁已退隐浣花溪畔。这首诗淡淡着笔,哀婉流畅,清丽多姿。
这首诗的诗眼是“绝”字,“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一个“绝”字表现了女诗人世上再无知音。正因为知音难觅,使得她有很多非常深沉的哀愁与寂寥。薛涛的爱情诗情深意重,每一句都情意绵绵充满了浓浓的爱意,感人至深,最终也是凭借这首诗打动了恋人,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作者简介
薛涛(约~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的墓。
第五首诗词:唐代刘采春《啰唝曲之一》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水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从来就不喜欢秦淮水,生来就恨江上的船。丈夫由秦淮河乘船进入长江外出了,整年整年的不回来。
这是唐代民间女诗人刘采春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妙就妙在“无理”上,超越了常规的想象,但却使人反而觉得情真意浓。全诗不重藻饰,不仗铺叙,但却能以口语逼真地勾示了人物的心态。由于女主人公的所怨远于理,才叫人觉得诗人的妙想独步,思而生趣。
这首诗的诗眼是“不喜”和“生憎”,她在家思念丈夫,盼得心焦了。而说“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实在“无理”,但却见情。迁怨于水和船,乃因为是它们“载儿夫婿去”的。这就为移恨憎之情于物设置了内在的联系条件,使人觉得尽管迁怒得不合道理,却合真情、深情。
作者简介
刘采春,中唐时期江南女艺人。生卒年不详,淮甸(今江苏淮安、淮阴一带)人,伶工周季崇之妻。她既擅长参*戏,又会唱歌。深受元稹的赏识,说她“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可见她在当时是一名很有影响的女艺人。说起刘采春,就能想到当代的邓丽君。在唐代,刘采春以靡靡之音,红遍江南。彼时吴越一带,只要刘采春的《曲》响起,“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可见其流行程度。犹如80年代的邓丽君,大街小巷只要《甜蜜蜜》响起,就有人跟着哼唱。
第六首诗:唐代鱼玄机《赠邻女》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白天总是用衣袖遮住脸,春日里更添惆怅,连起来装扮都不愿意。无价之宝容易求得,而有情的郎君实在难以找到。无论是睡觉时,还是赏花时,都会暗暗垂泪,痛断肝肠。既然已有了这样的才貌,战国楚辞赋家宋玉这样的才子是可以求得的,又何必去遗憾高贵俊美的王昌这样的才子?
这首诗是鱼玄机写于公元年(唐懿宗咸通四年)的冬季。鱼玄机嫁于李亿为妾后,因李忆夫人不容,送于京郊咸宜观为道士。她在绝望之后写下了此诗。此诗诉说了爱情追求的艰难与痛苦。诗人以自己痛苦的经历,喊出被侮辱被损害妇女的苦闷心声,这是对封建社会中妇女普遍遭受婚姻不幸的高度概括。全诗格调哀婉,含蕴深刻。
这首诗的诗眼是“有心郞”三个字,“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古代女人毫无地位,常被男人意冷落抛弃,所以古代女人多有对男人之无情的不满和哀叹。男子可以妻妾成群,女子却只能从一而终,不能自由恋爱。腐朽的制度,造成许多男子在爱情上喜新厌旧,情意不专,因而女子要想寻得一个有情有义的丈夫,比寻求一件无价之宝还难。
作者简介
鱼玄机,女,晚唐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其诗作现存五十首,有《鱼玄机集》一卷。
第七首诗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地提着丝裙,独自登上一叶兰舟。凝望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那排成人字形的雁群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洒满西边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我两个人,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无法排遣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地缠绕上了心头。
这首词是李清照婚后不久所作,描写她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的情景,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全词不饰雕饰,明白如话,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这首诗词的诗眼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相思之情,特别是心心相印的思念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一旦萌发,难以消遏,它铭心刻骨,像游丝一般地粘附着。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消除,却又会不自禁地钻入“心头”,因而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凝为审美的晶体,于是这首词就产生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第八首诗:宋代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
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
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梧桐树叶才刚刚长出碧绿叶片,桂花才吐蕊,池塘上略微有些凋谢的莲花。此刻正在合欢楼中穿针引线,抬头望去,只见高悬的明月像玉盘那样洁明,那清辉如水一般流泻而下。
蜘蛛忙着吐丝结网,喜鹊却懒懒的,都没有搭起鹊桥。牛郎没心思耕田,织女也顾不得纺织,只为了能在七夕这一天相会,可是看来,他两人的佳期却难被成全了。人间过去一年,天上才过去一天。
这首词是有一年阴历七月七日,官府宴请宾客,严蕊在席间伴酒,席上有个叫谢元卿的,久闻严蕊词名,便以《七夕》为题,限令用她自己的姓氏为韵,命严蕊即席赋词,严蕊于是填了这首《鹊桥仙》。该词咏七夕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却不正面接触故事,而是从侧面轻轻叙说,新颖的角度给人全新的感受。
这首词的诗眼是“高泻”两字,“正月露、玉盘高泻”,一轮明月刚刚露出在庭园的上空,它象玉盘那样洁明,从高空泻下银光。“高泻”,月光一泻千里,在夜空中是那样的美。由于用了“高泻”这个动词,就使“正月露、玉盘高泻”句成为动句,形象逼真、生动,给人一种新生的感觉。
作者简介
严蕊(生卒年不详),原姓周,字幼芳,南宋中叶女词人。严蕊善操琴、弈棋、歌舞、丝竹、书画,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四方闻名,有不远千里慕名相访。
第九首诗:宋代朱淑真《秋夜》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剪了很多次烛花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这是一首写思念意中人的诗,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针脚细密,四句之间照应紧密,衔接流畅,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意象鲜明突出,意境清空幽眇,细节勾勒精练传神,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这首诗的诗眼是“凉”字,“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一个“凉”下得独特,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今夜谁都不会给她送来温暖。这情景令人凉从心生。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作者简介
朱淑真(约年-约年),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词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生于仕宦之家。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第十首诗词:清代顾太清《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
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
栏干斜转玉绳低,问乞得、天机多少?
闺中女伴、天边佳会,多事纷纷祈祷。
神仙之说本虚无,便是有、也应年老。
这年秋天逢闰七月,鹊桥再次“重驾”,人间有了两次乞巧活动,随着栏杆斜转看到群星很低,女子们希望乞得幸福找到如意郎君,不知乞得了多少天机?
画中仕女们,七巧节在天边约会,但妇女们也未必总是幸福,原因是世间总是“多事纷纷”。神话故事,本来“虚无”,“便是有”,牛郎织女“也应年老”了。
这首词作于丁酉,道光十七年(年),顾太清三十九岁。这是一首题画词,画为云林所绘《闰七夕联吟图》的仕女图。七夕联吟的是画的主题,所以词人从七夕写起。启发人思考,有很深的思想主题和现实意义。
这首词的诗眼是“便是有、也应年老。”神话故事,本来“虚无”,“便是有”,牛郎织女“也应年老”了。词人舍弃了历来对于这种爱情美的歌颂,而别出机杼地引导出了一个富有哲理性的命题,即美丽的愿望,在人间常常是难以如愿的,并对于男女婚姻爱情的幸福的追求寄予同情。
作者简介
顾太清(-),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她为现代文学界公认为“清代第一女词人”。晚年以道号“云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
诗眼是诗词之眼,是点睛之笔,是指一句中或一篇中最有灵气的一笔。一字妥贴,则全篇生色。一字传神,能使全篇达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好友们:您认为呢?请发表高见。欢迎一起分享、讨论和转发!